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中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并分析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为中职院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汉化版生命意义感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对四川省某中职院校1 516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中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总分为(40.46±7.27)分,其中寻找生命意义感条目均分(4.60±1.03)分,存在生命意义条目均分(4.41±0.89)分;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自觉身心健康状态及自杀念头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为(3.37±0.59)分,其次是死亡逃避维度(3.27±0.64)分、趋近接受维度(3.25±0.53)分、逃离接受维度(3.22±0.64)分、死亡恐惧维度(2.91±0.56)分。生命意义感中存在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5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而寻找生命意义感维度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中职护生的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为主,但仍需正向引导护生,树立积极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
崔静  张淋淋  朱海玲  史宝欣 《中国全科医学》2012,(25):2896-2898,2901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与生活质量状况,分析不同因素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及探讨死亡态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老年人死亡态度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12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中死亡逃避维度得分〔(16.14±3.27)分〕最高,其次为自然接受维度得分〔(15.88±1.69)分〕,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维度得分〔(11.63±3.63)分〕最低;生活质量总分为(59.91±7.88)分;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及死亡逃避得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563、-0.256和-0.282,自然接受得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6。不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宗教信仰及家中谈论死亡情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态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存在矛盾心理,影响其生活质量水平;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时,护士应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态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患者病情评分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上海市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房收治的接近生命终点的患者111人次,根据住院期间的转归分为死亡组(n=95)、未愈组(n=7)、好转组(n=4)和转院组(n=5)。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收集,分析4组间“临终患者病情评估表”评分(病情评分)、住院时间和年龄的差别,并对死亡组患者的病情评分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11人次患者中年龄以70岁及以上为主,有76人次(占68.5%);病理诊断确诊为癌症的107人次(占96.4%);患者入院后的转归为死亡的95人次(占85.6%)。4组在住院时间和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组的病情评分低于未愈组和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病情评分与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208,P=0.043)。死亡组的病情评分均值为47.1分,平均死亡时间为入院后27 d左右。结论 以病情评分低于50分为收入舒缓疗护病房的参考值,可使患者在院内舒缓疗护时间控制在4周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叙事疗法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终末期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及对死亡态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COPD终末期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最终完成研究者对照组52例,观察组54例。对照组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予叙事疗法心理干预,2组分别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明心境量表(POMS)、老年人死亡恐惧量表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结果:入院时,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的一般护理,叙事疗法干预后,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程度(对照组 vs. 实验组,SAS评分:30.31±4.29 vs. 22.12±3.28;SDS评分:33.35±2.64 vs. 24.23±3.98;P<0.05)。同时,干预后,患者对死亡的自然接受评分提高,死亡恐惧和逃离接受评分降低(P<0.05)。干预后,患者总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改善(P<0.05),患者疼痛、失眠、食欲丧失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P<0.05)。结论:叙事心理干预法可有效降低COPD终末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悲观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死亡态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节策略,以提高高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 - MLQ)、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 - R)(修订版)及自行设计的高龄老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人120例进行调查。结果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P =0.021)。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及死亡逃避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负相关,自然接受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正相关( P ﹤0.05)。结论住院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死亡态度与主观幸福感有关,应开展科学的生命意义教育和死亡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提高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死亡认知现状与临终关怀态度,比较博士、硕士群体间的差异,探讨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相关性,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教育改革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社会学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对496名临床医学博、硕士研究生的死亡认知、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等进行调查。同时,对博、硕士两类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利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结果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剔除27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46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知,博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趋近接受(4.28±0.53)、中立接受(3.99±0.41)、死亡逃避(2.74±0.63)、死亡恐惧(2.65±0.57)、逃离接受(2.47±0.69);硕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中立接受(3.96±0.52)、趋近接受(2.84±0.61)、死亡恐惧(2.78±0.65)、死亡逃避(2.62±0.73)、逃离接受(2.39±0.77)。同时,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高于硕士群体[(110.63±8.96) vs. (106.78±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博、硕士研究生群体“死亡恐惧”得分与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r=-0.21),而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中立接受”得分均呈正相关(r=0.50,r=0.32)。然而,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死亡逃避”得分呈负相关(r=-0.27)。结论 博、硕士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意识,但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仍需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角度予以提升和加强,在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安宁疗护模式对肿瘤晚期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肿瘤晚期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60例,家属各60名。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出院准备计划,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安宁疗护干预。观察两组心理状态及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照顾者家属应激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出院准备计划+安宁疗护用于肿瘤晚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负面情绪,提高照顾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杭州市某大学929名大学生施测,对调查结果进行典则相关分析。结果:大学生整体生命意义感偏低,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较高。有2对典则变量的相关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67、0.352(P<0.001),二者累计贡献率为95.40%。生命意义感中的4个纬度与死亡态度中的逃离接受呈负向关系,与自然接受呈正向关系;生命意义中的生活目标与死亡态度中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呈负向关系。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毕业结束前的死亡态度认知情况,从中探讨造成此种现状的相关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实施死亡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为实习护生设置死亡教育课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死亡态度描绘量表调查83名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结果:大多数实习护生对死亡持自然接受态度,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死亡恐惧与逃避。将本次调查结果与1000名医护人员死亡态度相比较,两组在死亡恐惧和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436名大学生死亡态度相比较,两组在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对实习护生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死亡教育可使护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与观念,从而到达具备护理濒死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家庭病床的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对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升癌症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对50例癌症晚期家庭病床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治疗,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但未接受我院临终关怀治疗的50名癌症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后1月、3月的疼痛评分、接受死亡率及患者照护家属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癌症类型、分期、入组前疼痛评分、对死亡接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后1月、3月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后死亡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照护家属入组1月、3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照护家属,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家庭病床的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痛苦,提高患者死亡接受率,给予患者精神抚慰和心理支持,维持患者临终尊严,提高患者照护家属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对75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不高,平均分为(99.29±17.37);多数医学生偏向于中立接受死亡,其均分(3.90±0.77)接近4分;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与死亡恐惧、逃离接受及趋近接受死亡显著负相关,与中立接受显著正相关;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进入死亡态度的回归方程.结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显著相关,并对其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医院舒缓疗护与传统护理模式对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12年8月到13年2月收治舒缓疗护病人20个为干预组,同期住院接受常规护理的20例临终患者为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舒缓疗护"护理服务,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在给予舒缓疗护干预之前,两组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各评分标准均无显著性差异;②在干预组实施舒缓疗护模式之后,干预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得分结果各项与总分较对照组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对临终患者实施舒缓疗护模式能极大的改善其生活质量,与常规的院内护理相比,舒缓疗护能较大程度地提高临终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已结束课堂学习并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本科与大专护生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232名高年级在校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和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B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均分为:中立接受(4.10±0.43)、死亡恐惧(2.76±0.66)、死亡逃避(2.73±0.74)、趋近接受(2.61±0.58)、逃离接受(2.48±0.75)。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7.63±8.45)。临终关怀态度与死亡恐惧(r=-0.247,P<0.01)、死亡逃避(r=-0.278,P<0.01)及逃离接受(r=-0.145,P<0.05)呈负相关,与中立接受呈正相关(r=0.405,P<0.01)。本科护生死亡逃避得分明显低于大专护生(t=-2.043,P<0.05),且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大专护生(t=2.639,P<0.01)。结论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有较大改善空间,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高职护生死亡态度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修定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324名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身心健康状况、家庭讨论死亡的情况、家庭形态及排行、宗教、有无自杀念头、接触大众媒体关于死亡报道情况、阅读死亡书籍情况、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等情况。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用均数和标准差,统计推断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护生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的总均分(3.93±0.55)最高。②在逃避接受维度上,身心健康状况极佳和佳的护生得分低于身心健康状况一般的护生(F=4.80,P=0.009);单亲家庭的护生得分高于其他家庭形态(F=4.59,P=0.004);有过自杀念头的护生得分高于无自杀念头的护生(t=-4.77,P=0.000)。在死亡逃避维度上,家庭中公开讨论的护生得分低于家庭中从未讨论死亡和必要时才谈的护生(F=6.88,P=0.001)。在自然接受维度上,有宗教信仰的护生不易自然接受死亡现实(t=2.52,P=0.012);曾接触过大众传播媒体关于死亡报道的护生得分较高(t=-3.85,P=0.000)。在趋近接受维度上,曾接触过大众传播媒体关于死亡报道的护生得分较高(t=-3.48,P=0.001)。结论高职护生多数能自然接受死亡现实,身心健康状况、家庭谈论死亡情况、家庭形态、宗教信仰、自杀念头、接触大众媒体关于死亡报道情况对高职护生的死亡态度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了解内江市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待死亡的态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开展死亡教育和心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内江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家医院共1021名医护人员完成了问卷调查,5个维度各条目平均得分为:死亡恐惧(3.090±0.760)分、死亡逃避(3.270±0.842)分、自然接受(3.980±0.527)分、趋近接受(2.640±0.779)分、逃离接受(2.730±0.923)分。被调查人员的死亡态度有差异的因素包括: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等,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死亡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进行相关学习培训、热爱工作程度、家人是否理解工作、与患者关系、文化程度等。结论 被调查的医护人员对于死亡的态度较消极,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院可加强相关人员死亡教育培训和心理疏导,肯定其对工作的付出,从而缓解其面对死亡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许琍文 《中外医疗》2014,(25):162-163
目的研究全程心理干预对肺癌放疗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肺癌放疗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全程心理干预组(PHI组)和常规护理组(CON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放疗前、后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 PHI组和CON组研究对象放疗前焦虑、抑郁和恐惧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焦虑、抑郁和恐惧均显著降低(P〈0.05),PHI患者放疗后的焦虑、抑郁和恐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和CON组研究对象放疗前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和附加关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I组研究对象放疗后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和附加关注的评分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社会/家庭状况和功能状况的评分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结论全程心里干预可显著改善肺癌放疗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抑郁心理状态,显著提高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疼痛管理干预对实施安宁疗护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4月大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宁疗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疼痛管理,2组患者均护理2周。对比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67.74%,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心理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个人存在、社会支持及整体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管理干预联合安宁疗护能够缓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程度与负性情绪,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理实习生的安宁疗护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长沙市某三甲医院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261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ATCOD-B),以问卷星电子问卷对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收到有效问卷259份。护理实习生的安宁疗护态度总分为(73.67±12.31)分;其中对安宁疗护患者利益的态度得分为(16.29±3.24)分,对照顾临终患者产生恐惧不安心理的态度得分为(9.37±2.24)分。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避免谈论死亡对护理实习生安宁疗护态度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避免谈论死亡是影响护理实习生安宁疗护态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护理实习生安宁疗护的态度整体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善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影响。方法将60例帕金森患者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心理干预加常规护理;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问卷(SA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家属进行评定并作组间比较;所得数据通过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9 1,P〉0.05;t=0.378 3,P〉0.05);②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702 8,P〈0.01;t=5.594 4,P〈0.01);③干预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在干预前后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409 2,P〈0.01;t=6.309 2,P〈0.01),而对照组患者家属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8 5,P〉0.05;t=1.979 4,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4年3月6-20日在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3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命质量情况、卫生服务需求、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结果 134名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中,123人(占91.8%)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6人(占64.2%)有疼痛;50人(占37.3%)选择积极治疗,仅17人(占12.7%)选择放弃或拒绝治疗,63人(占47.0%)有心理护理需求,18人(占13.4%)有心灵需求,69人(占51.5%)迫切需求家属陪伴,仅25人(占18.7%)对志愿者服务有需求;84人(占62.7%)知晓病情,82人(占61.2%)对疾病的态度听任自然,53人(占39.6%)不愿谈论死亡。不同年龄、信仰、地域、生命质量的患者卫生服务需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及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是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对象,患者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心理、精神方面需求未得到满足,期望得到亲友的支持。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镇痛治疗应作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重点,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心灵关爱和死亡教育,鼓励家属亲友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