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感染特点,探讨相关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16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脓液标本,注入疱肉培养液管中,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6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和咬肌间隙感染为主,分别占31.7%、23.0%和13.7%;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占61.5%,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和外伤性感染,分别占19.3%和10.6%;共分离出病原体423株,以需氧-厌氧混合菌感染为主,占45.4%;需氧菌感染占33.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占11.3%;厌氧菌感染占21.5%,以普氏菌最常见,占9.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耐药率为22.9%;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为8.6%和9.5%;普氏菌、梭杆菌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为6.5%和11.5%;放线菌对多粘菌素E最为敏感,耐药率为26.7%。结论医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眶下间隙感染为主,牙源性感染是主要病因,需氧-厌氧混合菌感染最为常见,临床应根据其药敏和相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病原菌感染患者的菌体类型、感染部位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2019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46例的临床资料,采集感染者颌面和口咽间隙的脓液加入含有疱肉培养液的管中,分别在厌氧和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6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多为急性炎症,发病原因中牙源性感染占62.07%(401/646),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占17.18%(111/646),以及外伤性感染占12.69%(82/646);病原菌以感染眶下间隙、颌下间隙和咬肌间隙等部位为主;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9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7株占74.81%,以星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00株占25.19%,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干燥奈瑟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为11.11%和11.54%;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相对较敏感,耐药率为31.1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较敏感,耐药率为10.00%。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感染源,其中大部分为链球菌属;眶下间隙和颌下间隙部位感染为主,牙源性感染为主要病因;感染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因此临床应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并分析感染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437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分泌物进行培养及鉴定,分析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细菌培养采用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种模式,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37例患者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9例,感染率为8.9%,共检出病原菌73株,其中需氧菌37株,厌氧菌15株,兼氧菌21株,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60岁)、合并糖尿病、应用激素、医源性操作不当等情况的患者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医源性操作不当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激素与感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临床上应该针对高危因素采取对应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培养及药敏性,以期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20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一般资料、病原菌检出类型及主要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牙源性感染患者占66.18%,腺源性感染患者占29.90%,医源性感染患者占3.92%,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高占59.81%,舌下间隙最低为2.45%;204例患者标本中以混合感染为主占48.04%;共培养出病原菌2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7株占61.77%,革兰阴性菌91株占38.23%,其中厌氧菌56株占23.53%;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对利福平敏感率较高;链球菌属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0%;厌氧菌对甲硝唑、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结论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混合感染为主,确诊后应尽早抗炎治疗,可根据病原菌分析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药物敏感试验检查,明确后针对性抗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的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100例,对所有患儿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等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脓液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患儿感染部位以咀嚼肌间隙、颊间隙、舌下间隙为主,分别占31.00%、24.00%和14.00%,感染来源以腺源性感染为主,占73.00%;分离出1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53.15%,革兰阴性菌62株占43.36%,真菌占5株占3.50%,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雷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普雷沃菌、拟杆菌、梭杆菌对氯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甲硝唑、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务人员应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选取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MSI)的感染来源、并发症发生及危险因素,为临床MSI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口腔科MS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MSI的感染来源包括牙源性感染67例(55.8%)和非牙源性感染53例(44.2%),其中牙源性感染包括根尖周炎27例(22.5%),智牙冠周炎23例(19.2%),牙周病16例(13.3%),其他1例(0.8%);非牙源性感染包括腺源性感染16例(13.3%),非特异性淋巴结炎14例(11.7%),皮肤感染13例(10.8%),骨髓炎6例(5.0%),其他4例(3.3%);65例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45例培养结果为单一致病菌,20例培养结果为混合感染,共培养菌株85株,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28.2%、酿脓链球菌19株占22.4%、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22.4%和厌氧菌18株占21.2%;120例患者中1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出现呼吸困难,3例出现肺炎,2例出现胸腔积液,1例出现呼吸衰竭;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5×109/L、多间隙感染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4.4%、26.3%、39.1%)高于无糖尿病、白细胞计数<15×109/L、单间隙感染者(10.1%、9.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白细胞计数≥15×109/L和多间隙感染是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I主要来源于牙源性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酿脓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白细胞计数≥15×109/L和多间隙感染是发生MSI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的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100例,对所有患儿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等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对脓液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患儿感染部位以咀嚼肌间隙、颊间隙、舌下间隙为主,分别占31.00%、24.00%和14.00%,感染来源以腺源性感染为主,占73.00%;分离出1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53.15%,革兰阴性菌62株占43.36%,真菌占5株占3.50%,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雷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普雷沃菌、拟杆菌、梭杆菌对氯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对甲硝唑、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较低。结论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务人员应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疗,选取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控制及降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5年5月舟山市定海高尔口腔门诊部治疗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共40例,患者入院后测定血糖,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应的对症治疗。结果 40例发生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中单个间隙感染者共27例占67.50%,感染累及两个及以上间隙者共13例占32.50%,其中,仅累及咬肌间隙的患者中1例发生边缘性骨髓炎;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41.38%,酿脓链球菌10株占34.48%,肺炎克雷伯菌4株占13.79%;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经会诊并给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发生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重视感染局部的治疗外,还需关注患者全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2):143-14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55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患者口腔颌面部感染部位的脓液样本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取纯菌采用API20A生化反应板(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厌氧菌鉴定,并采用Etest方法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病原菌类型及厌氧菌耐药情况。结果 55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脓液样本全部分离出细菌,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44例(80.00%);厌氧菌感染49例(89.09%);单纯厌氧菌感染5例(9.09%),单纯需氧菌感染6例(10.91%)。本研究共分离出72株厌氧菌,其中革兰阳性厌氧菌32株(44.44%),革兰阴性厌氧菌40株(55.56%)。革兰阳性厌氧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消化链球菌(34.72%);革兰阴性厌氧菌中分离率最高的依次为卟啉单胞菌属(37.50%)、普雷沃菌属(13.89%)。药敏结果显示:消化链球菌对克林霉素耐药率最高(48.00%),出现1株对甲硝唑耐药菌株;卟啉单胞菌属和普雷沃菌属对克林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较高(50%),革兰阳性和阴性厌氧菌均未出现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通常为需氧、厌氧混合性病原菌感染,其中厌氧菌占有较高比例,革兰阴性厌氧菌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厌氧菌。菌株对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厌氧菌活性强,而对革兰阴性厌氧菌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以期能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为主,分别占67.00%、20.00%;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为主,共37例占37.00%;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8株占68.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并发症发生率为11.00%。结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病情发展较快,在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若能够掌握患者感染的部位和病原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