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冠状窦近端和远端起搏,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冠状窦电图波形的改变、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探讨发生房颤的电学特征改变。方法:39例因心律失常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17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22例。置入10极电生理导管至冠状窦,在X线下使导管的9~10极位于冠状窦口。固定程序S1S2400/360ms起搏冠状窦的近端和远端,2倍的起搏阈值,记录冠状窦电图。测定远端和近端起搏局部的有效不应期。结果:在冠状窦电图上有双电位和碎裂电位房颤组占13/17,对照组占5/22(P〈0.05)。房颤组CS1~2局部有效不应期(ERP)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房颤组CS9-10处ERP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房颤组冠状窦电图记录到双电位和碎裂电位,同时在冠状窦远端起搏时其ERP缩短,这些可能是房颤发生的基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冠状窦激动时间及心房间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8例,其中左侧旁路20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18例.消融前,分别于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冠状窦各电极(CS9,10、CS7,8、CS5,6、CS3,4、CS1,2)以500ms周长发放连续刺激.消融成功后,重复以上刺激.观察最早激动部位、最晚激动部位、冠状窦电极上的心房激动顺序、冠状窦激动时间(CSo-CSd). 结果①射频消融可造成经冠状窦传导的延迟及心房间电传导的延迟.左侧旁路组,射频消融前后对比,在低位右心房、CS7,8、CS3,4、CS1,2起搏时,冠状窦激动时间由(34.56±4.63)、(26.56±2.28)、(24.11±4.07)和(35.56±3.22)ms分别延长至(39.56±6.90)、(29.78±5.59)、(27.56±3.11)和(39.78±3.66)ms,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低位右心房起搏是观察冠状窦及心房间电传导的较佳部位.③冠状窦中段起搏时冠状窦激动时间最短.④心房下部起搏时冠状窦是优势传导通路.结论在低位外侧右心房起搏下,左侧旁路消融造成冠状窦激动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结慢径区域消融对心房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方法11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一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窦导管,经左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及右心房标测电极导管(Hallo导管),经右股静脉穿刺放置消融导管和希氏束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测量慢径路区域消融前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的窦性周长(SCL)及高位右心房(HRA)、低位右心房(LR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有效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结果①窦性周长的变化: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SCL缩短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19)比(108±8)次/min,P>0.05]。②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ERP缩短值在HRA分别为(69±37) ms、(55±34)m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d分别为(55±30)ms及(42±32)ms,LRA分别为(66±24) ms及(19±21)ms,CSp分别为(46±24)及(7±18)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③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消融前后基础状态下各个部位刺激均较难诱发心房颤动(VW接近0)。消融前、后HRA迷走神经刺激诱发心房颤动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31) ms比(63±25) ms,P>0.05],CSd的VW有一定程度的降低[(35±37) ms比(57±28) ms,P=0.07],LRA及CSp的VW明显降低(LRA:(1±3)ms比(49±36) ms;CSp:(10±12) ms比(45±34)ms,P值均<0.05)。结论慢径区域消融未直接改变窦房结区域及高位右心房的迷走神经支配,部分削弱了冠状静脉窦远端的迷走神经功能。导致了低位右心房及冠状静脉窦口区域的去迷走神经效应。降低了低位右心房及冠状静脉窦区域早搏刺激诱发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和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电生理特性变化。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定和计算30例正常人、25例高血压病病程≤10年患者、24例高血压病病程>10年患者、28例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电生理指标:电-机械时间(P-A)和电-机械时间离散度(P-Ad)、左、右心房电传导整体差异(DQAT)、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 结果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三尖瓣环电机械时间(P-A3)较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病程≤10年组、高血压病病程>10年组明显延长(P〈0.01、P〈005、P〈0.05),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室间隔三尖瓣环电机械时间离散度(P-Ad2)较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病程≤10年组、高血压病病程>10年组绝对值明显延长(P〈0.05、P〈0.05、P〈0.05)。结论①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电机械时间和电机械时间离散度延长;②某些反映左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心脏超声指标如P-A3、P-Ad2可以用于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例1.男,52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慌、心悸15年于2009年3月15日入院,在外院记录到了发作时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均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介入室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常规穿刺血管,放置冠状窦、希氏束及右室起搏电极,右心室S1S1刺激,500 ms →230 ms室房1∶ 1逆传,无递减传导,His的A波领先,但VA不融合,His的S-A约158 ms;右心室S1S2刺激500/450→230 ms 以10 ms步长负扫,无递减传导,未见跳跃;右心房S1S1刺激,320 ms房室结文氏下传,270 ms房室结2∶ 1下传;右心房S1S2刺激500/450→280 ms 以10 ms步长负扫,房室结递减下传,500/270 ms心房不应期,以上均未诱发心动过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使心率增快约20%后,右心室S1S1刺激,320 ms →300 ms稳定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His的A波领先,CS12、CS23、CS34的VA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碎裂电位消融对心房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及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影响。方法10条成年杂种犬,全麻下行颈交感一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左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房室结消融后,行临时右心室起搏)及右心房导管(Hallo导管),经右股静脉穿刺放置房间隔穿刺鞘管,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放置消融导管及左心房标测导管(Lasso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通过双侧颈部交感-迷走神经干刺激诱发并维持心房颤动,在心房颤动过程中标测并记录碎裂电位的分布部位。测量碎裂电位消融前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的窦性周长(SCL)及右心耳(RAA)、左心耳(L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有效不应期(ERP)及心房易感窗口(VW)。消融后应用甲醛固定心脏标本,对消融区域的心脏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消融对心房肌的影响,并选择相同区域未消融的犬心脏标本做对照。结果①窦性周长的变化: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SCL为(18±8)次/min,较消融前[(107±19)次/min]明显缩短(P<0.001)。②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导致的ERP缩短值在右心耳分别为(65±22) ms及(17±24)ms,冠状静脉窦远端分别为(63±23)ms及(9±10)ms,冠状静脉窦近端分别为(61±21) ms及(4±16)ms,左心耳分别为(41±19)ms及(6±1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③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消融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前、后迷走神经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的能力:右心耳分别为(18±29)、(58±13)ms,冠状静脉窦远端分别为(11±20)、(52±28)ms,冠状静脉窦近端分别为(7±15)、(62±35)ms,左心耳分别为(19±22)、(31±2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碎裂电位区域心外膜脂肪垫存在大量自主神经纤维的分布,碎裂电位区域消融明显损伤了神经纤维。结论碎裂电位消融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效应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增加效应明显下降。提示碎裂电位的发生与迷走神经密切相关,针对碎裂电位消融能引起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进而减少迷走神经对心房的支配,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聆宇  李文忠  罗仕云  何家杰  李毅 《西部医学》2021,33(11):1694-1697
目的 分析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疗效及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5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低位结扎组和高位结扎组,前者行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后者行高位结扎。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机体恢复情况、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结果 低位结扎组手术时间长于高位结扎组(P<0.05),术后通气时间短于高位结扎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高位结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D3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与高位结扎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低位结扎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高位结扎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与高位结扎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及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与高位结扎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相近,但IMA低位结扎伴D3淋巴结清扫术更能够减少吻合口瘘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阻断犬Bachmann束和冠状窦肌速心房肌不应期、心房激动模式的影响。方法 对 12只犬心房间Bachmann速和冠状窦肌束行射频消融 ,并对阻断前后心房间传导时间、心房不应期 ,以及P波时限进行测量对比。结果 心房不应期和频率适应性不随心房间传导通道的阻断而发生明显改变 ,可使心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1)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 (P <0 0 5 )。结论 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使心房激动模式改变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可作为成功消融阻断的一个辅助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对人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 2 1例住院进行电生理检查和 (或 )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出现自发或诱发的AVNRT和AVRT患者 ,分别于AVNRT和AVRT发生前及发生终止后对高位右心房 (HRA)、低位右心房 (LRA)、希氏束周围 (HB)等多部位进行S1S2扫描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右心房内及心房间传导时间的变化。结果 AVNRT和AVRT终止后心房ERP缩短 ,与各自心动过速前相比均P <0 0 1。该缩短改变可以在 5min内恢复 ,心房传导时间无改变。结论 阵发性AVNRT和AVRT可以使人心房ERP缩短 ,造成短暂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房内及房室结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及正常人心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 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 (1)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2)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3)早期刺激下发性房颤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庆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性差异。结论 (1)房颤患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2)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右心房不同部位的f波振幅,探讨在AF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和AF时,分别把6F的4极电极导管送至高位右心房、中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房间隔上部、房间隔中部和冠状窦口处。利用Medtronic PSA 5311分析仪测量6F电极1~2极间的电位差。结果:(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均值分别为(3.93±1.84)mV和(3.96±1.35)mV。(2)右心房中部与高、低位右心房之间的f波振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房间隔上部与房间隔中部的f波振幅也有明显差异(P<0.05)。(3)AF时f波振幅均值低于A波振幅均值(P=0.002)。结论:(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值较其它4个部位的振幅高。(2)AF时f波振幅波动范围明显较大。(3)阵发性AF时,右心房中部与高位、低位右心房之间的电位均有明显差异。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较其它部位高,可选为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13.
P波变异性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31-1532
目的 研究P波变异性(Pvari)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及Pvari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阵发性心房颤动纽42例,健康对照组44例,测量两组患者的Pvari、P波最大时间(Pmax)、P渡离散度(Pd),并以Pvari≥120ms^2与Pmax≥110ms、Pd≥40ms为标准相比较,评估Pvari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E波与A波流速比值(EV/AV),分析Pvari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vari、Pmax、Pd增大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vari≥120ms^2、Pmax≥110ms、Pd≥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度分别为76.3%、85.7%、82.1%,特异度分别为89.2%、80.4%、87.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6%、82.4%、86.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5.1%、82.7%,阵发性心房颤动组LVEF降低和EV/AV缩小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vari明显增大,Pvari是一有效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体表心电图指标,Pvari增大与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停搏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4例(心房颤动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各组大于2.0秒的窦性停搏的人数、次数和最长停搏时间,比较两组的差异,根据有无发生窦性停搏将心房颤动组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随访半年和1年,比较两组患者晕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心房颤动组窦性停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0.63% vs 0%,P<0.01),停搏时间2.67±0.71s,最长停搏时间为5.3s,停搏次数400.46±297.42次.随访半年,事件组和无事件组晕厥发生率分别是26.92%和0%,随访1年,事件组和无事件组晕厥发生率分别是30.77%和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停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窦性停搏的患者发生晕厥的危险性及晕厥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窦(冠状窦,coronarysinus,CS)腔内电图与局部肌袖电位的关系。方法: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42例。窦性心律下,于冠状窦近端发放递减刺激。观察冠状窦A波激动顺序、波形变化、双电位的有无、冠状窦激动时间。结果:窦性心律时67%的患者的冠状窦远端A波为先正向后负向,波形较宽,成分多。递减刺激首先夺获窦口的A波,使之提前,激动方向改变为先负向后正向。但此时冠状窦远端的A波形态不变、不提前。随刺激的逐渐提前,冠状窦中段、远段的A波提前,且波形改变。窦性心律时,冠状窦激动时间为(24.37±9.41)ms。刺激完全夺获冠状窦时,冠状窦激动时间为(34.62±10.40)ms。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冠状窦A波不是单纯的心房波,而是肌袖电位和左心房电位的融合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声学定量方法动态评价房颤时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慢性房颤动物模型,采用声学定量方法(AQ)动态监测对照组(n=6只)和房颤组(n=8只)犬,起搏前、起搏1、4、8周时右心房容量-时间曲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起搏4周后,房颤组右心室收缩末期右心房容积(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右心房容积(EDV),右心房快速排空期末容积(EREV)开始增加,右心房射血分数(EF),右心房管道容积(CV)降低(P均<0.05);起搏8周后,ESV,EDV,EREV增加显著(P均<0.001),而EF峰值、心房排空率(PAER)降低显著(P均<0.001),CV亦明显降低(P<0.05),余指标在起搏过程中无明显改变。与起搏前相比,房颤组起搏1周后右心房AQ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起搏4周后ESV、EREV、EDV增加(P<0.05),EF降低(P<0.05);起搏8周后ESV、EREV、EDV显著增大(P<0.001),EF和PAER降低(P<0.001);与起搏1周相比,起搏8周后ESV,EREV,EDV增大(P<0.01),EF和PAER减低(P<0.01);余指标在起搏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时右心房的助力泵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而储存器功能无明显改变;AQ技术为无创性评价房颤时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阵发房颤36例,服用胺碘酮后显效23例,有效7例,显效6例,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低位观察组、低位对照组、高位观察组、高位对照组四组,每组20例。低位观察组和高位观察组术前进行MRI检查,记录内口位置、数目,并与术中情况进行比较;低位对照组和高位对照组术前单依靠临床经验诊断,不进行MRI检查。对四组的术后手术次数、再次手术率、愈合时间、半年后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低位观察组与低位对照组比较,在术中发现内口数量、手术次数、再次手术率、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位观察组与高位对照组比较,在术中发现内口数量、手术次数、愈合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对照组的再次手术率高于高位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位观察组的MRI内口部位准确率高于低位观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MRI检查能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应成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心房颤动(AF)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变化的时间进程及其逆转过程.方法:采用起搏方法建立AF模型,在起搏前和起搏后的第1 d,3 d,5 d,7 d对左、右心耳的有效不应期(ERP)进行测定.采用S1S2程序刺激,基础起搏周长(PCL)分别为400 ms,350 ms,300 ms,250 ms,200 ms,S2为200 ms,以5 ms的步长递减.程序刺激结合Burst刺激对上述心房结构进行AF的诱发,记录AF的发生频率.上述相同方法对起搏停止后0 h,3h,5 h,24 h左、右心耳的ERP进行测定.结果:各个基础起搏周长下左、右心耳的ERP在AF后1 d,3 d,5 d,7 d逐渐缩短,且较AF前明显缩短(P<0.05);AF终止后左、右心耳的ERP逐渐延长,但AF终止0 h,3 h,5 h ERP与AF前相比仍有明显缩短(P<0.05);AF终止后24 h ERP基本恢复到AF前水平,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F持续时间的延长,左、右心耳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与AF前相比,AF后1 d、3 d、5 d、7 d AF的诱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随着AF持续,心房的ERP逐渐缩短,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AF终止后缩短的ERP逐渐延长致AF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江荣炎  吴桥  卜令同  陈多学  汪慧敏 《安徽医学》2013,34(12):1816-1818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的定位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将64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施行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高位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组)与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固定组),记录植入时间、曝光时间、QRS宽度及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主动固定组较被动固定组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主动固定组QRS波宽度明显小于被动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主动固定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更加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