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CBCT测量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治疗后牙齿三维方向的变化,评价其移动方式及力学机制.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23例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成人患者,用Dolphin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牙齿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运用SPSS 23.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尖牙、切牙远中移动量分别为2.60 mm、2.66 mm、2.07 mm,远中倾斜角度分别为5.31°、5.42°、-4.68°.上颌第一磨牙颊尖和尖牙分别压低0.96 mm、0.40 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1.51°.第一磨牙颊向倾斜4.57°,远中旋转7.71°.尖牙区和磨牙区宽度分别增加1.18 mm、2.01 mm.结论:采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可以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量,远移的磨牙存在一定程度的压低、远中倾斜及远中扭转,上颌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尖牙区和磨牙区的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上下颌骨及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利用计算机实现正常人部分上颌骨、下颌骨和上下牙列的三维实体造型,并生成有限元模型。方法 在多参数软件Pro/Engineering及Power Shape平台上,将通过CT断层扫描技术及层切法获得的颌骨及牙列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及整体图像拟合,得到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实体模型。应用Ansys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下牙列(包括部分上颌骨、完整下颌骨)及牙列缺损和相应修复后状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5678缺失状态的不同修复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 获得了上颌骨(部分)、下颌骨及上下牙列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了上下牙列(包括部分上颌骨、完整下颌骨)及牙列缺损(肯氏Ⅰ、Ⅱ、Ⅲ、Ⅳ类缺损)和相应修复后状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对┌5678缺失状态的修复方式的比较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三维实体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与力学相似性.由此证实该建模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时,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志愿者的颌面部口腔情况,导入Mimics 20.0软件对CBCT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4逆向工程软件以及NX1911软件进行几何以及实体建模,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黏骨膜-隐形矫治器的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2019对隐形矫治器模型实施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的工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应力大小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单次位移量较小,牙齿偏向整体移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值为0.039 MPa,且应力主要分布在远中邻面。结论: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对牙齿位移距离以及牙周组织作用力均符合正畸要求,受力比较均匀,牙齿偏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FEM)法,比较了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和理想弓形(IA)平弓使上牙列整体远中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 ~ 26岁,平均(23.8 ± 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最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 ± 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 ± 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 ± 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最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 ± 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 ± 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对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并伴有牙列拥挤的病例中,多需开辟间隙并同时纠正牙弓间的Ⅱ类关系。而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是开拓间隙的方法之一,本文观察研究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对第一磨牙远中移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作者应用Lokar推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病例共23人,分为3组,其中6例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出(未萌组),8例已萌出(已萌组),9例已拔除(拔除组)。每一病例采集术前、术后模型、照片,摄治疗前后头影侧位定位片,观察以上3组在治疗前后上颌磨牙和支抗单元的变化。2材料和方法:每位病例均戴用Lokar装置,常规在55… 相似文献
8.
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安氏Ⅱ类错[牙合]和牙列拥挤患者的非拔牙矫治中,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常被用来纠正磨牙关系和解除上牙弓拥挤。多年来,多种用于推磨牙向远中的矫治技术相继问世,包括传统的主要依靠患者合作的矫治技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需患者合作的矫治技术,以及新兴的利用种植体作为支抗的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并对其临床疗效及长期稳定性作一初步的探讨。方法选择9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利用微种植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测量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及下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及后牙咬合关系。∠SNA、∠SNB、PFH(mm)减小及∠FMA增加均没有显著性意义,∠IMPA、L1-NB(°)、L1-NB(mm)减小有显著性意义,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99 mm。结论运用微种植体支抗可以到达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目的,且临床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方法,探索建立下颌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分析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对个别正常的志愿者下颌骨进行多层扫描,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利用灰度值的差异来重建下颌骨与牙列;以.txt格式把下颌骨与牙列点云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8.0中,构造三角网格面,并进行NURBS曲面拟合生成颌骨与牙齿的实体模型。然后以.igs格式导入Ansys中,在Ansys中建立直丝弓托槽和弓丝的模型,并在Geomagic中对牙根表面进行扩增0.25 mm生成牙周膜并进行布尔运算,生成牙齿、颌骨、牙周膜、托槽、弓丝的装配模型。结果建立了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内对模型进行分区划分网格并施加一定的约束和载荷,即可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力学分析。结论利用螺旋CT成像,并充分结合Mimics,Geomagic及Ansys软件的优点建立的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有效,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耗时少。 相似文献
13.
三种牙移动方式时牙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模拟临床加载力系统,研究可控的倾斜移动、平行移动、控根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包括牙齿、牙周膜、松质骨、皮质骨的上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8节点六面体单元,共包括945个单元,1245个节点。计算上中切牙受到1N水平力且出现上述牙移动时的牙周应力分布,并与牙周应力的强度极限相比较。结果 以根尖点为转动中心的可控的倾斜移动的牙周应力分布不均匀,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1.47×10-2MPa和-2.81×10-2MPa,其中最大压应力超过牙周膜的强度极限,平行移动时牙周应力分布较小且均匀,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1.10×10-2MPa和-1.86×10-2MPa。以切缘为转动中心的控根移动牙周应力分布不均匀,最大牵引力、压应力分别为0.96×10-2MPa和-2.58×10-2MPa,其中最大压应力达到牙周膜的强度极限。结论 在临床正畸时,为实现确定的矫治目标,应控制牙移动的形式及力系统(M/F)的大小,避免可能的牙周损害。 相似文献
14.
在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中 ,用不拔牙方法矫治上颌Ⅱ类错牙合并轻 ,中度拥挤的病例 ,常用的措施是通过口外力将上颌磨牙推向远中 ,在治疗早期就将Ⅱ类磨牙关系改为Ⅰ类关系 ,同时具有限制上颌骨的前向生长 ,矫正骨骼不调的作用。近年来 ,口内矫治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也能较好地移动上颌磨牙。本文旨在介绍一种经重新设计的钟摆簧矫治器用于远中移动上颌磨牙 ,既可以产生持续的力量 ,而且不需要依赖患者的密切合作 ,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常规取印模 ,翻制石膏工作模和记存模型 ,并在上颌第一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上制取带环 ,在第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全口义齿开口与闭口式印模不同印模材料与取模方式对印模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无牙颌患者7例,分别取红膏藻酸盐印模、个别托盘印模与闭口式印模并灌制模型。光学扫描仓获得三组石膏模型数据转换为STL.导入Geomagic Control 2014配准后统计分析,评价模型配准是否与临床相符。结果:配准正确值主要分布上颌硬区、主承托区与副承托区,上颌翼缘封闭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下颌舌侧翼缘区存在差异(P<0.05)。结论:开口与闭口式印模三维形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上颌颊侧翼缘区与下颌舌侧翼缘区,红膏藻酸盐印模边缘更易伸展,是否有咬合压力并未对主承托区、副承托区三维形态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牙颌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有限元分析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建立牙颌组织有限元模型是口腔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对牙颌组织有限元建模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的效果以及其对面部骨骼和上颌牙齿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替牙期或恒牙早期,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磨牙远中关系的病例25例。采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为测定手段。结果①上颌第一、二磨牙均发生了远中倾斜移动;②上颌第一前磨牙发生了近中倾斜移动,上中切牙发生了唇向倾斜移动;③在垂直向上,第一磨牙位置无明显变化,上颌第二磨牙伸长。④前牙覆盖增加,覆减小;⑤MP-SN和前下面高(ANS-Me)增加。结论①"摆"式矫治器可以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②"摆"式矫治器主要影响上颌牙齿,而对面部骨骼影响较小;③"摆"式矫治器在远中移动磨牙的同时伴随有上颌磨牙远中倾斜和上颌前部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上颌牙列及牙槽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具有生物力学特性的,包含牙髓腔的上颌牙列及牙槽骨的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自主建立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选取上颌牙列和牙槽骨所在的局部层面,利用ANSYS10.0软件对所建体的模型自动划分有限元网格。结果:建立了包括完整牙列的上颌牙槽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由805086个单元和150753个节点组成。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形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自编程序和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10.0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包含牙髓腔的上颌牙列及牙槽骨的动态三维有限元模型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牙颌系统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有限元法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已有较长的时间,有限元建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其力学分析的结果。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磨片切片法、三维测量法、CT图像处理法及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等,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作了小结,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上颌中切牙采用全瓷冠修复和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时牙本质的应力变化情况,分析纤维桩修复对上颌中切牙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Mimics软件、ANSYS软件建立不同牙体量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行全瓷冠修复和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模拟咬合加载,记录牙本质的von Mises应力和最大拉应力。结果相同牙体量的上颌中切牙,采用纤维桩全瓷冠修复时牙本质的应力值小于全瓷冠修复时的应力值,应力分布基本相似。结论纤维桩的应用能降低上颌中切牙牙体组织的应力峰值,有利于降低牙折的风险,并且不改变原有应力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