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为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政府实事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3-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试点机构的基本情况,床位使用情况,医疗业务情况,机构收支运行情况及2014-03-13试点机构患者住院和居家情况。结果 2013年18家试点机构收治临终患者数为1 301人,其中中心城区817人(占62.8%),郊区438人(占33.7%),崇明县46人(占3.5%),临终患者总住院天数为37 729 d,人均住院天数为29.0 d;共有临终关怀病床234张,病床使用率为43.8%(32 082/73 189),临终关怀病床周转次数为5.6(1 301/234)。2013年试点机构临终关怀出院患者日均住院费用为189.7元,人均住院费用为5 500.5元。2013年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总收入为2 039.8万元,总支出为2 277.5万元,收支结余为-237.7万元,平均每家机构为-13.2万元。2014-03-13,18家试点机构共有住院患者152人,于当日入院临终患者36人;共有居家患者35人。结论 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卫生资源,但目前存在临终关怀病床使用率和周转次数低、资源利用率不高及运营资金紧张等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合理的临终关怀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落实临终关怀科功能定位,完善医保配套政策,整合社区卫生资源,推进临终关怀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功能与布局情况。方法 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功能与布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上海市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总面积为7 296 m2,临终关怀病区面积为6 920 m2,临终关怀门诊面积为377 m2。18家试点机构均设有相对独立的临终关怀病区,保障服务区域面积占病区总面积的42.09%,辅助区域占38.10%,管理区域占19.8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病区共有84间病房,其中单人间11间,双人间27间,三人间31间,四人及以上房间15间。结论 上海市18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功能与布局总体上比较合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临终关怀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4年3月6-20日在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3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命质量情况、卫生服务需求、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结果 134名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中,123人(占91.8%)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6人(占64.2%)有疼痛;50人(占37.3%)选择积极治疗,仅17人(占12.7%)选择放弃或拒绝治疗,63人(占47.0%)有心理护理需求,18人(占13.4%)有心灵需求,69人(占51.5%)迫切需求家属陪伴,仅25人(占18.7%)对志愿者服务有需求;84人(占62.7%)知晓病情,82人(占61.2%)对疾病的态度听任自然,53人(占39.6%)不愿谈论死亡。不同年龄、信仰、地域、生命质量的患者卫生服务需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及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是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对象,患者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心理、精神方面需求未得到满足,期望得到亲友的支持。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镇痛治疗应作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重点,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心灵关爱和死亡教育,鼓励家属亲友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政府实事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临终关怀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即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和报表,对其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8家试点机构共有职工2 947人,其中执业医师990人,注册护士1 031人;核定床位总数为2 314张,其中临终关怀床位数为234张,占核定床位总数的10.1%。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执业医师123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61.0%,学历为本科者占86.2%,职称为中级者占52.0%,初级者占40.7%。18家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共有注册护士172人,年龄为30~39岁者占57.6%,学历为大专者占54.1%,职称为初级者占76.1%。18家试点机构的临终关怀科共有护工177人,其中学历为小学者占85.9%,从业时间为2~5年者占46.9%。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参加临终关怀继续教育的共有150人,占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总数的50.8%。结论 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科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欠合理,医护比、床护比不合理。需进一步提高临终关怀科人员的数量和总体素质,以适应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入住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6名癌症临终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78名研究对象对死亡持接受态度,28名持排斥态度。文化程度、接触死亡及濒死情况、参加葬礼次数及在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对其死亡态度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 死亡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在实施癌症临终关怀护理时,应注重对患者家属的死亡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京、津、沪三地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的知识、行为、态度,探讨我国医疗机构临关怀服务的发展方向与模式。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22家医疗机构377名医人员的临终关知识、行为、态度从发展l临终关怀服务最大困难、终关怀服务专业人员需要掌握技能、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的重要措施及发展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分析。结果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医疗从业人员除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最大困难认识一致外,其余三个方面认识都不一致。结论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观念发展方向模糊,我国缺乏,临终关怀服务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临终关怀及其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程琳 《医学与社会》1996,9(2):51-63
近几年来临终关怀的兴起,使人们对待死亡的方式拓宽了眼界。有的学者认为:临终关怀是使人们安乐地渡过临终阶段,而安乐死则是一种特殊的临终关怀,是临终关怀过程中可采用的一种方法。笔者试图对临终关怀的兴起与发展、内容与特点、社会学意义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CU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和行为。方法选择10名有过临终患者护理经验的ICU护士,对其进行深入访谈,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结果 ICU护士认为安乐死和临终关怀存在差异,面对患者死亡具有多种感受,能了解和清楚临终患者的要求,主要是经非正式渠道获得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还远远不够。结论 ICU护士在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时,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社会、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加以关注,加强教育和社会宣传力度,对ICU护士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对优逝理念进行普及,成立临终关怀的专业团队,进而让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死亡认知现状与临终关怀态度,比较博士、硕士群体间的差异,探讨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相关性,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教育改革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社会学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对496名临床医学博、硕士研究生的死亡认知、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等进行调查。同时,对博、硕士两类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利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结果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剔除27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46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知,博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趋近接受(4.28±0.53)、中立接受(3.99±0.41)、死亡逃避(2.74±0.63)、死亡恐惧(2.65±0.57)、逃离接受(2.47±0.69);硕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中立接受(3.96±0.52)、趋近接受(2.84±0.61)、死亡恐惧(2.78±0.65)、死亡逃避(2.62±0.73)、逃离接受(2.39±0.77)。同时,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高于硕士群体[(110.63±8.96) vs. (106.78±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博、硕士研究生群体“死亡恐惧”得分与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r=-0.21),而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中立接受”得分均呈正相关(r=0.50,r=0.32)。然而,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死亡逃避”得分呈负相关(r=-0.27)。结论 博、硕士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意识,但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仍需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角度予以提升和加强,在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帮助患者舒适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它不同于传统医学也不同于安乐死.临终关怀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狭义上指患有恶性和非恶性疾病的病重垂危病人,广义上还包括病重垂危病人的家属,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控制症状、支持病人、支持家属.  相似文献   

11.
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讨论54例老年临终患者的照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肿瘤患者安详死去者占92%,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5%。结论:对于老年肿瘤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服务,患者家属参与医护共同协商治疗护理方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的整体照护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医疗机构临终关怀服务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认知、态度、行为能力,探讨国内医疗机构关怀服务的发展方向与构建模式。方法:选取上海市2家登记注册的临终关怀机构进行医疗机构问卷调查,同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向社会大众发放问卷600份,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卫生资源和临终关怀供需及服务情况及社会大众对临终关怀基本知识、服务现状、服务意愿的看法。结果:上海地区人群对临终关怀基本知识认知度较好,对于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意愿和能力均具有一定基础;但医护人员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关注度较低。结论:建立由社会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志愿者为骨干的"驻院"心理咨询师制度,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提供无偿心理干预救济机制,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临终关怀及心理干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研广州市在校高中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青少年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理解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问卷调查法,回收问卷226份。问卷涵盖两部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临终关怀的认知与态度情况(包含4个维度: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疼痛控制知识、临终关怀态度与想法、临终关怀教育态度)。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预处理及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中生群体对临终关怀具备基本认知,而在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疼痛控制知识、临终关怀态度与想法、临终关怀教育态度四个维度中,“疼痛控制知识”维度的认知最为薄弱环节,“临终关怀态度与想法”条目得分最高,该维度为认知较强环节。结论高中生临终关怀认知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形态、家庭居住地、有无了解过临终关怀。建议学校增设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相关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与安宁疗护中心合作开展临终关怀体验实践;建议相关部门或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从多渠道、多方位加强临终关怀大众性、普及性宣教与科普,提高青少年临终关怀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治市某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情况,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长治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问卷》和曾必云的临终关怀认知问卷,对长治市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和临终关怀需求进行调查。结果:366名社区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266人,占72.7%,各种慢性病中,发病率最高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临终关怀的认知得分为(70.70±11.70)分,366名老年人中对于临终关怀了解的为93人,对于选取临终关怀地点,选择在家中有236人。结论:社区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疾病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临终关怀认知处于一般水平,社区工作人员需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开展死亡教育,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就医需求,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护士对格终关怀的态度及对临终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方法 对唐山市六所医院的护士进行了临终关怀态度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 护士对开展临终关怀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但对相关知识掌握仍芽在不足。结论 应系统的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101-101
由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上海市癌症俱乐部联合举办,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临终关怀(舒缓疗护)国际伦理研讨会”将于2014年4月24~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校医学应届毕业生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终关怀教育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方法: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了浙江某高校医学院2020届毕业生290名。结果:调查对象临终关怀认知均分为61.61分,临终关怀态度均分为68.8分,仅过及格线。有宗教信仰、自愿学医、家中能公开讨论死亡话题、曾阅读死亡相关书籍、有临终照护经历、经常参加志愿服务者临终关怀认知和态度较好。结论:建议高校医学相关专业从增加课程及课时设置、丰富教学形式等角度加强临终关怀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改变与人口老龄化等,我国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凸显了目前临终关怀供需矛盾以及单一化服务模式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机构、居家临终关怀联动服务有助于满足临终病患的需求;它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收费、扩大收治对象及覆盖面,更具效率和可行性;同时能把全科医学和照顾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新内涵。但是,联动临终关怀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多层面、多方位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实践对护生死亡焦虑及临终照护态度的影响。方法某医学高校二年级护生自愿报名参与研究后抽取85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5人)。两组护生均参与相同志愿服务培训,实验组培训后继续完成志愿服务实践,对照组不参与实践。培训前后及实践后分别采用CT-DAS和FATCOD-B量表评价护生死亡焦虑及临终照护态度。结果 (1)培训后两组护生死亡焦虑水平均有所降低,但与培训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践后实验组死亡焦虑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培训后两组护生临终照护态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实践后实验组临终关怀态度进一步提升(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实践有助于护生降低死亡焦虑水平和改善临终照护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一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死亡观念的转化及卫生服务的发展 ,人们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也成为近几年医学界的热门话题。临终关怀是一种立体化、社会化的服务 ,是临终关怀工作人员与其他医护人员或社区中的巡回医护组织相互配合 ,针对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病人 ,为其缓解极端痛苦 ,维护致死尊严 ,增强对临终生理、心理的积极应对能力 ,帮助临终者安宁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和对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1] 。1 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人类总是要面临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过程 ,死亡过程应该是自然而无憾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