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永先  陈蒙华  甘伟妮  杨耿  覃涛 《广西医学》2014,(12):1781-1783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人员在实施心肺复苏后采用低温治疗的情况,为完善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因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并恢复自主循环(ROSC)但仍然昏迷不醒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采用低温治疗的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中,ROSC后实施低温治疗51例(36.43%),低温治疗开始时间为心肺复苏后0.5~1.0 h,低温治疗方式主要为戴冰帽。院外发生心搏骤停患者接受低温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院内(P〈0.05)。2006~2010年临床医生对因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并ROSC但仍然昏迷不醒患者给予低温治疗的比例变化无明显规律(P〉0.05)。在抢救140例心搏骤停患者过程中,仅有34.3%(48/140)的医务人员有低低温治疗意识,2.1%(3/140)的医务人员有中低温治疗意识,而无低温治疗意识的占63.57%(89/140)。结论临床医生在处置心肺复苏患者时普遍缺乏低温治疗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肺复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搏骤停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对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来说,总体生存率和预后仍较差,其原因主要为不可逆的脑损伤。而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降低患者核心体温以保护器官,相关研究表明心搏骤停后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总体预后。目前如何在心搏骤停后进行亚低温脑保护的应用及整个治疗过程的管理,是众多研究者全面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建  陈义  曾旭  吴伟东 《浙江医学》2011,33(6):901-902
随着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和提高,目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率已明显提高.然而,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的患者仅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最终存活出院,复苏后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者非常常见[1].因此,探讨心肺复苏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对提高抢救最终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笔者对收治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并通过APACHE-Ⅱ、MODS、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系统对心肺复苏后不同预后恢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ICU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心肺复苏患者的病历,评价早期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住院生存率和出院总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①亚低温组28 d生存率与存活出院率分别为20.8%和17.0%;非早期亚低温组均为8.0%.②复苏后第7天时,亚低温组格拉斯哥和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分和(1.9±0.4)分,非亚低温组为(6.5±2.8)分和(3.5±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出院后24周,亚低温组活动能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为(73.3±10.6)分与(49.3±8.7)分,非亚低温组为(58.3±9.8)分和(34.3±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使用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我院综合性ICU 2008~2010年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微循环、药物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冰帽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亚低温冬眠疗法,直肠温度为32.0~35.0℃,均于自主循环恢复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分别在治疗7d后进行Glasgow(GCS)昏迷评分,6个月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GOS评分)。结果亚低温组治疗7d后的GCS评分以及神经系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心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偶有自行恢复,但通常会导致死亡。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率达40%~60%,但最终出院率仅10%,复苏后综合征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而防治复苏后综合征是脑复苏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临床特征以及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许秀艺 《医学综述》2012,18(8):1212-1215
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30%~40%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然而,由于心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缺血,机体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又进入一种非自然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早期血流动力学的优化,是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的防范性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生存率与存活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血流动力学优化的关键在于尽早进行重症监测,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使机体尽快恢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5月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血糖正常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性较高,预后情况较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发生率高,死亡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患者在院前发生,病因不明确;另一方面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密切相关。当心脏骤停患者经过积极复苏,恢复自主循环( ROSC )进入高级生命支持阶段之后,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生存率。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心脏骤停与心血管急症复苏指南》(2005版)[1]在复苏后治疗中推荐:中等强度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脏器毁灭性伤害而得到有利的复苏结果。经过循证医学的积累与发展,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推出更新版《心脏骤停与心血管急症复苏指南》(2010版)[2],新版指南明确推荐亚低温治疗,并且认为是目前惟一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措施。但是,围绕如何使用亚低温治疗,还有诸多争议之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来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3d,7d,14d,28d和90d的生存率;对神经系统的改善作用:CPC以及Glasgow评分;对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作用:APACHEⅡ评分以及SOFA评分。结果基础治疗加参附注射液组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前后神经系统CPC以及Glasgow评分及APACHEⅡ、SOFA评分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d、90d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能提高患者90d生存率,对神经系统及整体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吴燕 《重庆医学》2015,(18):2565-2567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乳酸水平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50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成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乳酸水平变化情况及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均给予乳酸清除治疗,根据患者乳酸清除情况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心搏骤停即刻、12 h及24 h的血乳酸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12、24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的存活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乳酸水平越低、乳酸清除率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高。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院内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值得临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效果。方法 8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为健康组。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徒手复苏方案。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即刻以及24h后神经损伤因子[血清S100蛋白质(S1O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心脏损伤因子[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含量水平,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气分析结果和预后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维持>24h的发生率、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存活率、复苏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即刻的血清S100、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24h血清S1OO、NSE、H-FABP以及cTnⅠ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心肺复苏5min时,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5、30min时,研究组患者的PaO2、S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肺复苏后30min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心肺复苏后15min(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ROSC维持>24h的发生率、存活率、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利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明显,可以更有效持久地使心脑血管再灌注,改善与减轻心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王兴磊 《重庆医学》2021,50(13):2314-2318
对于创伤性心搏骤停,院前、院内使用肾上腺素的效果尚不清楚.该文就目前国际上使用肾上腺素复苏创伤性心搏骤停患者与患者生存率、自发血流动力学恢复、出院神经功能等预后情况的关系予以综述,旨在为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患者使用肾上腺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列为重型颅脑创伤及脑复苏患者的治疗常规。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各种途径,是一种能够持久、彻底有效地保护神经元组织形态和功能免受损害的方法,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就其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8.01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226例,根据有无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分为选择顺序组及常规组,对两组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顺序组复苏成功56例(47.5%),高于常规组24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做到早期CPR,并根据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选择适当的ABCD顺序,这将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早期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早期监护要点、护理内容及处理方法。方法制定及实施合理的早期监护方案对生命体征、呼吸功能、意识障碍、消化系统等重点监护及处理。结果早期监护能随时发现病情变化,提供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上常规基础治疗,有利于病情转归。结论合理的早期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非常重要,可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7.
血必净治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血必净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血必净。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血必净治疗后第3d血清TNF-α、IL-1、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必净组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血必净组住ICU的时间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血必净治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较好,可用于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2年3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溶栓组),对照组21例(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血率。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溶栓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是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的一种独特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它包括心搏骤停后脑损伤;心搏骤停后心脏功能障碍;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持续性促病理因素。急性肾损伤是住院患者非常常见和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缺血/再灌注是导致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控制体温、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肾脏替代治疗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早期监护要点、护理内容及处理方法。方法制定及实施合理的早期监护方案对生命体征、呼吸功能、意识障碍、消化系统等重点监护及处理。结果早期监护能随时发现病情变化,提供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上常规基础治疗,有利于病情转归。结论合理的早期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亚低温治疗非常重要,可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