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背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最常用方法是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为了减少钛板厚度对食管及咽部的影响,以及简化操作步骤,低切迹钛板或零切迹的内固定材料不断涌现。自锁式融合器MC+?和ROI-CTM的出现,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供了一个解决钛板切迹、更加简便的操作办法。目的:应用MC+?或ROI-CTM融合器结合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观察两种融合器对术后早期颈椎稳定性、融合率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至9月对36例颈椎病患者实施单椎间隙颈椎前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根据使用的融合器类型分为MC+?组和ROI-CTM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射线片及颈椎CT检查,测量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病变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并行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无论术后3 d抑或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C+?组术后3 d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3 d相比均显著减小(P均0.05)。ROI-CTM组从术前到术后3 d、术后3个月,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无论术后3 d抑或术后3个月,MC+?组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大于ROI-CTM组。术后3个月两组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azaz吞咽困难分级和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结合MC+?/ROI-CTM颈椎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均具有临床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咽部疼痛不适少的特点。MC+?具有价格较为低廉的优点,结合颈椎外固定治疗可达到病变椎节稳定性的要求。ROI-CTM融合器能够达到更满意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是治疗颈椎病更为满意的选择。总之,两种自锁式融合器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经济情况、椎节稳定性要求选择更为合适的融合器。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实施后路腰椎间融合治疗时受骨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会降低植骨融合率,但关于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后路腰椎间融合的影响,目前尚无全面的报道。目的:分析不同植骨材料及骨质疏松对腰后路椎间植骨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髂骨组(n=121)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n=65)、同种异体骨组(n=41),3组中骨质疏松患者分别有20,22,6例,治疗后随访24个月,对比3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变化及内固定失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同种异体骨组内固定失败率、植骨融合时间高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松质骨组(P < 0.05),椎间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低于自体髂骨组和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自体髂骨组融合时间短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融合率高于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组(P < 0.05)。表明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使用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联合自体髂骨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内固定失败情况较少;对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予以自体髂骨块植骨可以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零切迹融合器ROI-C:又称为前路颈椎桥形固定嵌片融合器,通过前入路进行颈椎关节融合的外科植入体。前路颈椎间盘融合器ROI-C是在切除颈椎椎间盘后,通过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源骨替代物植入椎间盘形成人造椎间盘,将桥形固定嵌片固定在上下椎体之间,在前路椎体上可做到完全无突出的零切迹。 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指因各种原因使得3个椎体2个间隙的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颈椎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颈椎病。 背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是传统钛板融合器的改进和升级,但目前ROI-C内固定系统用于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全面评估临床研究不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缺乏全面的临床疗效评估。 目的:全面系统评估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34-77岁,其中33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植入治疗(观察组),另24例进行小切口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术后2周及1,3,6,12个月评估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om标准手术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吞咽困难程度、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及颈椎融合率。研究得到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术后Odoms手术标准评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均未见内固定松脱及椎体结构的改变,未见嵌片或钛板松脱、断裂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的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术后的颈椎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成角、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两组末次随访颈椎融合率均>95%,融合效果良好,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表明,小切口颈前路自锁式自稳型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双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但使用ROI-C能够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ORCID: 0000-0002-9649-6105(张俊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可能是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此的研究甚少。 目的:分析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T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7例,其中男28例,女49例,年龄55-86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依据治疗后CR、MRI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n=53)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良好,对照组(n=24)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后2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第2天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治疗后6个月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治疗6个月的椎体塌陷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缓解,增大远期发生继发性椎体塌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钛合金融合器因弹性模量较高,术后易出现相邻椎体下沉及应力遮挡延迟融合等缺点,近年来逐渐被聚醚醚酮融合器所取代。 目的:对比钛合金融合器、聚醚醚酮融合器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 方法:纳入10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其中男57例,女47例,年龄(41.2±10.5)岁,由腰椎后路置入双侧钛合金椎弓根钉后行椎板减压,将椎板减压后的颗粒骨放入合适融合器内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其中54例置入钛合金融合器,50例置入聚醚醚酮融合器。治疗后随访24个月,评估两组腰部与下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CT检查椎间植骨融合及融合器下沉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24个月,两组腰部与下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12个月时,钛合金组融合率为94%,聚醚醚酮组为7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随访24个月,钛合金组植骨融合率为100%,聚醚醚酮组为8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6)。随访24个月,钛合金组融合器下沉率为36%,聚醚醚酮组为3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并未证实聚醚醚酮融合器的临床效果优于钛合金融合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比较的文献较多,但大多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微型钛板应用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对颈椎疾患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由2名评价员检索中/英文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PubMed、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NKI、CMB、VIP、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5年3月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Meta分析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研究,6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手术时间[SMD=-0.02,95%CI(-0.57,0.54),P=0.95 > 0.05]、术中出血量[SMD=0.07,95%CI(-0.26,0.40),P=0.69 > 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在有效性方面: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术后JOA评分较高[SMD=0.26,95%CI(0.10,0.42),P=0.001< 0.05]、椎板开门角度较大[SMD=0.25,95%CI(0.02,0.48),P=0.04 < 0.05]、颈椎曲度维持较好[SMD=0.46,95%CI(0.27,0.65),P < 0.000 01]、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R=0.40,95%CI(0.29,0.56),P < 0.000 01]。提示临床上采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修复颈椎病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丝线悬吊固定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组在JOA评分、椎板开门角度方面优于丝线悬吊固定组,并能有效的防止颈椎曲度丢失及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但因原始研究质量不高,样本不大,建议临床上谨慎使用,尚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常见于老年患者,颈椎管成形和椎板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修复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修复后多见的并发症。目的:比较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纳入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4例,因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椎管成形组45例接受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颈板切除组89例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记录并评估修复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间的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及颈椎曲度指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椎管成形组治疗后2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4%(2/45);椎板切除组10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10/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椎板切除内固定相比,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其可广泛应用于多节段颈椎疾病的减压修复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颈椎一体化前路钢板融合器比现行钢板和融合器具有更多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目前有关其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无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与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采集6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进行测试,即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组、CBK融合器固定组及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观察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 结果与结论:颈椎间盘摘除后,颈椎在各个方向运动加大,刚度及强度等生物力学数值减小,脊柱失稳。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增加24%,椎体应变减小31%,刚度增加14.3%,位移减小15%(P < 0.05),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对颈椎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说明它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CBK融合器固定后抗后伸及旋转作用相对较小,同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CBK融合器+Secuplate钢板联合固定组载荷强度和应变过大,与椎间盘摘除组相比其强度增加27%,椎体应变减小38%,刚度增加17%,位移减小17% (P < 0.05),颈椎刚度增大且邻近椎节的运动有增大趋势,将引起力学性能的改变。提示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合了颈椎前路钢板和融合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点,能较好地与颈椎的力学环境相匹配。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手术常用的两种椎间融合器为钛笼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但两者在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价上仍然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5期)、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收集至2013年6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在颈前路手术中对钛笼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的使用进行比较的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文献4篇,共235例患者,其中钛笼组128例,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组107例。Meta分析结果示:在融合率方面及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融合器下沉移位率方面,两组在短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在长期方面聚醚醚酮组下沉移位率要小于钛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的维持方面,聚醚醚酮组要优于钛笼组。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可以获得较好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相比钛笼可以更好的长期维持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并且拥有更小的下沉移位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生物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可促进急、慢性创面愈合。目的:观察采用生物敷料封闭负压引流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糖尿病足溃疡患者40例,予以清创或清创植皮后,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创面治疗方式,试验组(n=20)进行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n=20)进行常规伤口换药治疗。修复7 d时,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终止时的患者满意度及经济费用。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 0.05)。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经济费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表明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修复糖尿病足溃疡安全有效,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局部炎症反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较强的组织结合力,在恢复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代替自体髂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颈椎病和颈椎创伤脱位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植入后不同时间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椎体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随访3,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随访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丢失程度、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具有与自体髂骨相当的临床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stand-alone cages and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mesh are widely used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here were less comparative studies about these two techniques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two-level contiguou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patients based long-term follow-up.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cervical fusion. Several studies concerned th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损伤1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及颈椎损伤17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中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融合系统为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6~76岁,平均(61.3±2.1)岁。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及食管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以及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并对术前、术后1周与6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进行评定,以确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1.5)个月。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4.3±4.9)min;术中出血量为45~120 m L,平均(66.5±4.6)mL; VAS评分及JOA评分显示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0.05);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脑脊液漏、气管食管损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出现吞咽时疼痛,对进食稍有影响,其症状在术后2周内逐渐消失。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应用填充同种异体松质骨的颈椎零切迹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吞咽困难发生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t is notable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using the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but there are such complications as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low fusion rate. Titanium plate with cage can solve those defects, while anterior unfamiliar matter and dysphagia appear. A new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Zero-P with support and fixation func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19.
Autologous transfusion has been used to overcome adverse effects of homologous transfusion. Clinical studies evaluating general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results have been designed to compare these transfusion method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postoperative results in spinal fusion surgeries, which have larger blood loss volum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spinal fusion with autologous, as compared to hom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nstrumented spinal fusion and received autologous (n = 30) or homologous (n = 32) transfusions were reviewed. Information on gender, age, preoperative and 3-day postoperative hematologic features, total transfused units, segmental estimated blood loss, transfused units, and surgery time were collected. In addit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data on wound infection, pneumoni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ellulitis, and viral disease, incidence and duration of fever, as well as clinical results, fusion rates, and patient feedback were collected. No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ransfusions; however, homologous transfu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number of total units transfused, longer duration of fever, and decreased patient satisfaction regarding the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20.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是目前脊柱外科新开展的一项微创椎间融合术。该术式从前侧方斜行经左下腹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肌间隙进入腹膜外间隙,在左侧腰大肌前缘和腹部大血管鞘之间的生理间隙置入器械通道,通过置入更大的椎间融合器撑开椎间隙达到椎管和椎间孔的间接减压。OLIF适用于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节段不稳、退行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等情况。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间接减压效果明显及临床疗效肯定等优点,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后路椎间融合术引起的脊柱后方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骨性结构、脊髓和神经损伤。但OLIF作为一项新技术,术后出现供骨区疼痛、屈髋乏力、大腿疼痛麻木、终板骨折、融合器下沉、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屡见报道。本文主要从OLIF手术的解剖结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