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以上,伸直为0°。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0°,每天增加5°~10°,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25°为优,90°~109°为良,60°~89°为可,60°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20°~90°)增加至103°(70°~125°),平均增加49°;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75°~130°),平均增加61°(40°~100°);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2.
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荆鑫  祝云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9-2399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57(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实行了关节镜松解术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76;(100&;#176;-130&;#176;),致最后随访时间为105&;#176;(90&;#176;-115&;#176;)。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176;。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松解术和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膝关节内粘连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关节镜下松解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度数从2.3&;#176;增加到6.5&;#176;;平均屈曲度数从70.4&;#176;增加到118.4&;#176;;出院时平均活动范围从58.1&;#176;增加到104.3&;#176;。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良好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正确的选择病例,彻底的术中松解,并辅以早期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姜顺  王卫东  刘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02-102,105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式膝关节粘连松解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直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1995-1/2003-12池州市中医院骨科膝关节僵直患者18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30&;#176;~70&;#176;,屈曲度10&;#176;~70&;#176;,平均22&;#176;。采用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解除膝关节僵直,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松开石膏板数次,行被动膝关节伸屈活动数次,同时每周更换不同屈曲角度石膏板,第1周固定膝关节屈曲位1000~110&;#176;,第2周80~900,第3周60~70&;#176;,3周后除去石膏夹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随访2年。疗效按iudet标准:关节活动度&;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lt;50&;#176;为差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及早期功能训练,并获2年随访,随访率100%。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术后膝关节屈曲改善50~100&;#176;,平均60&;#176;。结论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僵直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2例膝关节纤维性强直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膝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两处入路,经钝性分离、松解清除关节腔间粘连组织,术后3d应用CPM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纤维强直患者22例,随访7-18(平均11.6)个月。结果:关节活动度由于术前(40&;#177;16)&;#176;,增加到(93&;#177;25)&;#176;,平均改善53&;#176;(P&;lt;0.01)。而且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节镜下松解术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膝关节粘连松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粘连松解对治疗膝关节粘连的价值和特点.方法作者自1997年9月~2000年10月,在关节镜直视下,用探针和钩刀等器械,松解膝关节内粘连索带和挛缩组织,术后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屈曲受限病人15例.结果平均随访1年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0°,术后改善至平均120°,无1例发生皮肤坏死或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是膝关节粘连僵硬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术后实施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 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9例为观察对象,术前患膝后抽屉试验〉10mm,关节镜下确诊为后交叉韧带撕裂,并需要重建。进行同体异体骨-髌腱-骨处理的同时进行关节镜下检查清理,并用同一康复方案进行术后训练。①术后14d,不能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位;电刺激,膝关节训练伸直位;股四头肌训练(直腿提高);踝泵活动;髋关节内外旋至最大程度。②术后2-4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90&;#176;,开始训练膝关节伸直位;床上被动屈膝锻炼,本体感觉训练开始,脱鞋行走。③术后4~8周,带支具双拐负重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下肢功能活动器活动0&;#176;~120&;#176;,膝关节伸直位训练。④术后8-12周,带支具单拐行走,采用理疗;被动移动髌骨,膝关节伸直位训练,被动屈膝〉120&;#176;~140&;#176;锻炼。⑤术后12-24周,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采用理疗;固定自行车训练;双膝夹救生圈游泳或游蝶泳,开始训练;双腿下蹲45&;#176;至单腿下蹲;上下台阶练习;登楼梯,进行患腿站立,逐渐至金鸡独立。⑥术后半年至1年,逐渐加强下肢力量,逐渐升级在户外平地跨自行车以提高肌力及活动度,当患膝达健膝80%的强度时,可在所有路段跨自行车,并开始跑上楼梯(走下楼梯)和健身房进行抗阻屈膝练习。提高协调性,训练本体感觉。主要观察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后抽屉试验及X射线照片比对。 结果:9例获得平均18个月的随访。①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6.5分,终末随访平均89.8分;后抽屉试验术前9膝,术前(+++)7例、(++)2例,术后(+)3例、(-)6例。②术后膝关节屈膝均大于120&;#176;,均无伸膝受限。③术后一膝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可忍受。 结论:经合理的术后康复方案训练后,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避免了自体取材的并发症及训练不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硬的围手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9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病例施行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前对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辅导,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患者及家属表现出了良好依从性;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明显改善了膝关节活动范围,随访关节活动度比术前平均增加42.3°,患者步态、下蹲等动作显著改善。结论:关节镜松解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硬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对肘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用加热疗法来辅助持续被动运动,能促进四肢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目的: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用于改善单纯上肢或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象:选择2000-10/2002-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上肢肘关节活动障碍16例,下肢膝关节功能障碍68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先预热关节部位,然后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对照组42例则采用单纯的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应用关节活动度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肘、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和治疗前后肘膝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4例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肘、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后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01.40&;#177;25.76)&;#176;,(86.14&;#177;27.66)&;#176;,t=5.25,P&;lt;0.01];治疗后肘、膝关节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4.32&;#177;16.54),(64.89&;#177;13.76)分,t=4.24,P&;lt;0.01]。结论:采用加热辅助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肘、膝关节功能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持续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粘连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对50例膝关节粘连患者进行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于术后第1天即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松动术、推髌、止痛、物理因子治疗、肌力训练及关节牵伸等;待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rt;90°时,可让患者出院在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定期随访。 结果术后12个月时发现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增加67.36°,以康复治疗1~6个月内改善幅度较显著;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被动活动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进展,该差异逐渐缩小。患者髌上10 cm处大腿周径较康复治疗前增加4 cm;患者膝部肌群肌力随着关节屈伸角度增大而迅速改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膝关节粘连患者术后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能进一步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粘连松解结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膝关节强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粘连松解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对治疗膝关节粘连性强直的价值。方法对13例膝关节僵硬患者在关节镜直视下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并早期CPM锻炼。观察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改善程度。结果本组13例,随访6~32个月,平均1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平均增加720,无发生髌骨骨折、伸膝无力、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处理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能有效减轻或预防术后再粘连的形成。有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对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痢术中松解软组织保护,术后薰洗、按摩,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机使用综合方法治疗。结果表明:屈膝&;gt;100&;#176;18例,屈膝80&;#176;~100&;#176;3例,屈膝50&;#176;~79&;#176;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泵下CPM机早期活动,并积极配合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手部屈指肌腱损伤经修复术后,经术后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可提高手指伸屈关节活动功能,促进康复。1训练目的目的是减轻手指肌腱粘连或缺损,增加有关阶段性训练与正确指导,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最大限度的恢复手指的功能。2训练范围训练范围包括:⑴被动活动患指的屈伸运动;⑵手指活动度训练;⑶手部肌力训练。3功能锻练方法,给予正确指导(1)早期:肌腱愈合期,手术第2天~3周。方法:手术后手背侧石膏托外固定腕关节屈曲30°,掌指关节屈曲45°位。指间关节伸0°,术后24h,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令患者被动屈曲,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病房2001-04/2003-10收治膝关节韧带断裂患者68例。①实验组38例,术后第3天起进行屈膝&;lt;90。的膝关节连续被动运动;术后疼痛减轻时,对前后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分别进行腘绳肌或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术后7d,分别进行股四头肌或胭绳肌肌力训练,3次/d,10min/次;出院后活动型膝支具保护半年。②对照组30例,术后无正规的康复治疗,患者出院时予活动型膝支具保护半年。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半年后的疼痛缓解程度、关节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活动度。自拟疗效评价标准为优:无主诉疼痛,关节稳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良:轻度疼痛,偶有关节不稳定,但上下楼无明显困难者,屈伸膝受限&;lt;10&;#176;;可:中度疼痛,膝关节不稳定,上下楼困难,屈伸膝受限&;gt;10&;#176;。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实验组38例患者中,疗效优20例,良12例,一般6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疗效优6例,良14例,一般10例。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r=7.86,P&;lt;0.05)。结论:对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的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膝关节周围肌肉以增强其肌力,以及术后给予膝部保护,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增加关节的稳定性以及减少膝关节的活动受限,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字平行松解方法治疗膝关节强直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各种原因的膝关节强直患者20例,采用作者设计的平行松解法,在关节镜下关节内清理后,股直肌底面松解的基础上,重点松解髌骨两旁的支持带,解除软组织对髌骨的横向束缚,保证膝关节屈曲的条件。结果:手术前膝关节评均活动范围20.6&;#176;,平均随访时间41.3个月(3.68个月)。手术后平均106.5&;#176;,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不稳或伸膝滞后等。术中发生髌骨下极骨折1例。结论:膝关节平行松解法能够解除髌骨两旁支持带和关节囊的横向限制,有利于膝关节屈曲的完成,同时避免股四头肌腱和髌腱延长所造成的伸膝功能后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切除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功能恢复相关的康复治疗。方法:全膝关节置换42例,半膝关节置换8例。术后分4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计划进行功能训练。结果:采用关节活动度,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出院时活动度均在90&;#176;~110&;#176;。平均随访半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无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40&;#176;左右者36例,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行走自如,无痛或偶有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10&;#176;者10例,膝关节活动度在90&;#176;~110&;#176;者4例。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有计划地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膝关节内粘连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术,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下松解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伸直度数从2.3°增加到6.5°;平均屈曲度数从70.4°增加到118.4°;出院时平均活动范围从58.1°增加到104.3°。结论关节镜下松解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粘连的良好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正确的选择病例,彻底的术中松解,并辅以早期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加强创伤性膝关节粘连松解围手术科学的康复护理,增加肌力及加大关节活动度锻炼, 防止术中松解后关节活动度再度丢失,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手术松解膝关节周围粘连组织,围手术期运用心理护理、CPM锻炼、主被动功能锻炼、止痛等手段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康复。结果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10~60°,平均38±8.2°,术后随访时活动度为89~135°,平均112±5.4°,手术前后增加74°。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坏死、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科学而系统的康复护理,在创伤性膝关节僵硬患者粘连松解围手术期具有重要意义,在护理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