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胜。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胜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6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生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为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贴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最后简单分析了CT检查无SAH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SAH)的诊断价值以及造成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方法 所有的脑外伤患者均行CT检查 ,对凡是CT检查有SAH及临床上有脑膜刺激征而CT阴性的患者均进行了腰穿检查。结果 CT检查SAH5 7例患者中 ,腰穿证实有出血者 38例 ,19例无出血。结论 SAH5天内CT的假阳性率为 33 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对误诊的28例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颅CT是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但对出血量少,头颅CT正常,高度怀疑SAH者,应行腰部穿刺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结论:不典型SAH表现多样,询问病史及查体最为重要,头颅CT和脑脊液检查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初诊为SAH的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原发性SAHCT的确诊率为76.5%,MRI的确诊率为0。CT诊断继发性SAH43例。结合MRI检查,诊断继发性SAH5例。结论CT能快速确诊SAH,又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SAH。若CT阴性者不能排除SAH需作MRI检查。MRI对原发性SAH急性期诊断价值有限,对继发性SAH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颅内出血(ICH)的CT表现、鉴别诊断及发病机理。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应作为本病的早期首选和必查项目。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88例CT表现加以分析。结果ICH是H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混合性出血中均见有SAH,硬膜下出血(SDH)、脑实质出血(IPH),脑室内出血(IVH)、室管膜下出血(SHE)及混合性出血均发生于中、重度HIE中。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明确与否与治疗密切相关,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解剖结构、发育特点、病理特征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8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螺旋CT脑血管减影成像,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图像,对减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颅内血管情况。结果8例自发性SAH中,2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为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结论16层螺旋CT发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敏感,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叶出血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 CT 的普遍应用,使得临床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脑叶出血得以及时诊断。1年来。本科收治以 SAH 表现为主,经 CT 证实为脑叶出血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泌乳素(PRL)及核转录因子(NF-κB)在颅内动脉瘤(AN)中的表达及与其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115例AN患者,计算不同Fisher CT分级AN破裂出血患者中MCP-1、PRL及NF-κB表达情况,研究影响AN破裂出血危险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MCP-1、PRL及NF-κB与Fisher CT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115例AN患者中有47例(40.87%)患者有破裂出血,68例(59.13%)未破裂出血。47例破裂出血患者根据Fisher CT分级分为Ⅰ~Ⅱ级18例,Ⅱ~Ⅳ级29例。AN破裂出血组与未破裂出血组在Hunt分级、MCP-1、PRL、NF-κ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unt分级为Ⅲ~Ⅳ级、MCP-1升高、PRL升高是导致AN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Ⅲ~Ⅳ级患者MCP-1、PRL及NF-κB表达情况均明显高于Ⅰ~Ⅱ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方法:对66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脑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的病因主要以颅内动脉瘤为主,且主要以中小型动脉瘤为主,旋转DS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在立体空间中的实际解剖关系;CT平扫的出血量不一定跟动脉瘤的大小相平行;青壮年患者血管痉挛程度较年龄偏大的患者重。结论: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脑DS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SAH病因学检查的首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不同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09年1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首次CT分型、并发症及出院时MRS评分的情况,并对经DSA检查明确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动脉瘤直径、部位进行分析,对多发动脉瘤的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41,P=0.005;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628,P=0.000;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动脉瘤好发部位顺位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以中小型动脉瘤多见,多发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④2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出现在CT分型2~4型中,2组患者出院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76,P=0.003。结论非aSAH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治疗后颅高压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短,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预后相对好。早期鉴别SAH是动脉瘤性还是非动脉瘤性临床较为困难。SAH患者有条件者应尽早DSA检查明确病因,对入院时CT分型≥2型的首次DSA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DSA排外“隐形”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19):3584-3586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s a subtype of stroke that is most commonly caused by the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Endovascular occlus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s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established microsurgical clipping.1,2 The decision process when choosing a treatment for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should comprise an algorithm that wa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eurysm and patient status,age,and neurological condition,rather tha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弹簧钢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6例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弹簧钢圈栓塞术,术后依动脉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45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35个,95%栓塞6个,4个90%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再次破裂出血,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弹簧钢圈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并采用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所有病例均同DSA和(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48例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TA共检出动脉瘤39例,占81.25%.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邓其峻  梁泉 《黑龙江医学》2004,28(12):911-912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2 0 0 1- 0 1~2 0 0 4 - 0 1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30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14例。术前Hunt分级 :Ⅳ级 2例 ,Ⅲ级 10例 ,Ⅰ~Ⅱ级 18例。结果  18例完全栓塞 ,12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2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