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10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3组,观察各中医证型中度以上的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情况。【结果】阴虚有热型和气阴两虚型组中度以上CAG及伴有中度和熏度IM与Dys者,较血瘀热毒型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重度CAG及伴有重度IM与Dys者中,气阴两虚型较血瘀热毒型和阴虚有热型明显增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其发病早期多属于血瘀热毒;发病中期多属于阴虚有热;发病后期则属于气阴两虚:其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效果及抑癌基因P16在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且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善胃方,对照组给予猴头菌片,两组均用药6个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55.67%,P<0.01,病理改变中药治疗后多数患者病理改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均有改善;而对照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改善不明显,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抑癌基因P16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CAG伴Dys和/或IM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异型增生程度逆转,升高抑癌基因P16.  相似文献   

3.
善胃方对气阴两虚型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P1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效果及抑癌基因P16在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且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善胃方,对照组给予猴头菌片,两组均用药6个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55.67%,P<0.01,病理改变:中药治疗后多数患者病理改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均有改善;而对照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改善不明显,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抑癌基因P16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CAG伴Dys和/或IM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异型增生程度逆转,升高抑癌基因P16。  相似文献   

4.
柳华  杨梅  代二庆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9):2348-2351
目的 探讨善胃系列方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首长保健科和消化科门诊接受治疗的CAG癌前病变患者90例。根据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血瘀热毒型30例、热毒伤阴型30例、气阴两虚型30例,按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气阴两虚型分别给予善胃Ⅰ、Ⅱ、Ⅲ号中药全成分配方颗粒进行辨证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评价。结果 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气阴两虚型患者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93.3%(28/30)、70.0%(21/30)。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的Hp转阴率分别为89.3%(25/28)、68.2%(15/22)、46.2%(6/13)。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气阴两虚型患者胃镜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22/30)、80.0%(24/30)、63.3%(19/30)。血瘀热毒型、热毒伤阴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后病理疗效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善胃系列方可明显改善CAG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提高Hp转阴率。  相似文献   

5.
善胃系列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基因蛋白表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系列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并观察相关基因蛋白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口服善胃系列方中药,根据辨证分型又分为3组:血瘀热毒型(善胃Ⅰ号方)组34例,阴虚有热型(善胃Ⅱ号方)组43例,气阴两虚型(善胃Ⅲ号方)组29例;对照组48例,口服猴头菌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所见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服药前后胃黏膜组织中ras癌基因P21蛋白和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2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多数患者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均有改善,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5;观察组治疗后癌基因蛋白P21显著降低,P<0.05;抑癌基因蛋白P16表达显著提高,P<0.05。[结论]中药善胃系列方对胃癌前期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并通过降低P21的表达水平,提高P16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使胃黏膜病理逆转。  相似文献   

6.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78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且伴有Dys和(或)IM的78例患者,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总体疗效为69.20%;患者治疗前后腺体萎缩程度缓解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黏膜Dys、IM改善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对CAG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黏膜Dys、IM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系列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并观察相关基因蛋白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患者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口服善胃系列方中药,根据辨证分型又分为3组血瘀热毒型(善胃Ⅰ号方)组34例,阴虚有热型(善胃Ⅱ号方)组43例,气阴两虚型(善胃Ⅲ号方)组29例;对照组48例,口服猴头菌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所见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服药前后胃黏膜组织中ras癌基因P21蛋白和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2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多数患者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均有改善,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5;观察组治疗后癌基因蛋白P21显著降低,P<0.05;抑癌基因蛋白P16表达显著提高,P<0.05.[结论]中药善胃系列方对胃癌前期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并通过降低P21的表达水平,提高P16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使胃黏膜病理逆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 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历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类神经网络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8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20例)、气阴两虚(21例)、阴阳两虚(18例)、气阴两虚兼血瘀(25例)4组,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CD3、CD4、CD8、CD4/CD8及FPG、FIns、HOMAIR、HBCI等变化情况。[结果]不同中医证型中阴虚热盛型CD3、CD4、CD8、CD4/CD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阴阳两虚型的CD3、CD4值分别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明显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FIns、HOMA—IR值较阴虚热盛型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FPG、HOMA—IR及HBCI与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CD8值与其他四组相比明显升高,且CD4/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阴虚热盛型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亦有差异。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及细胞免疫状态三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pS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纳入346例pSS患者,筛选出43个条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5个公因子,最终归纳为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6个证型;通过因子得分对346例患者进行辨证,得到证候分布频率依次是阴虚内热证(30.92%)、气阴两虚证(24.57%)、阴虚血瘀证(13.01%)、痰湿阻肺证(12.72%)、阴虚湿热证(11.85%)、阴虚热毒证(6.94%)。结论 pSS常见证型按分布频率大小排列依次是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阴虚湿热证、阴虚热毒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阴虚证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及肠道菌群差异性,为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收集慢性胃炎阴虚证患者52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阴虚证患者3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CNAG)阴虚证患者17例,以及健康人31例。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证素分布差异,并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寻找差异菌群,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证素分布与肠道菌群差异性的关系。结果 (1)证素分布情况:慢性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常见兼夹病性证素为热、气滞、痰、湿、食积、气虚、阳虚、阳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阴虚证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常见兼夹病性证素为:热、气滞、痰、湿、食积、气虚、血虚、阳虚。两组间各病位证素分布无明显差异;兼夹病性证素在积分的比较中,痰证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物种组成情况:属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CAG阴虚组在卟啉单胞菌属和经黏液真杆菌属上的丰度明显增加(P<0.01);在嗜胨菌属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菌属上的丰度增加(P<0.05);CNAG阴虚组在卟啉单胞菌属和嗜胨菌属上的丰度明显增加(P<0.01),在放线菌属上的丰度增加(P<0.05),在Lachnospiraceae_UCG010、UCG003菌属和丁酸球菌属的丰度上减少(P<0.05)。相比CAG阴虚组,CNAG阴虚组在经黏液真杆菌属的丰度上明显减少(P<0.01);而CAG阴虚组在厌氧菌属、粪球菌属和丁酸球菌属的丰度上相较于CNAG阴虚组出现明显富集(P<0.05)。LEfse分析共获得17个生物标记物,CAG阴虚组4个,CNAG阴虚组11个,健康组2个。结论 CAG与CNAG阴虚组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特定菌群丰度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胃炎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慢性表浅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生—CAG with IM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CAG with Dys)和胃癌(GC)活检标本进行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SG组与CAG组、CAGwith IM组与GC组、CAGwith Dys组与GC组以及CAGwithIM组与CAGwithDys组细胞核内AgNOR均数比较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AgNOR颗粒大小、位置和形态分布也不同,特别是CAGwith Dys组、CAGwith IM组合分别与GC组相比较,前者在AgNOR均数、大颗粒和不规则颗粒的百分比方面均比后者更接近于GC组数值,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对于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以其完整临床资料为研究依据,所有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后采取对症治疗。结果:针对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共138例,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共100例(占72.5%);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共62例,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为主(各占40.3%和32.3%)。结论: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时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通过清脾泻热、健脾和中、疏肝理气、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中医治则治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