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附3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36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60例均为女性,年龄16—74岁,平均43岁。溢液时间3天一2.5年。单侧溢液者302例,双侧溢液者58例,伴乳房肿块者29例。选择其中82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为乳腺癌18例,乳管内乳头状瘤36例,良性乳房疾病28例。65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中病理结果为乳癌者15例,占23.1%;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2例,占49.2%。结论 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结合乳管造影、导管镜可明确乳头溢液原因。对45岁以上的乳头血性溢液患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1988年,为研究乳腺导管内疾病,Teboul等 [1]首先使用一种当时用于关节腔检查的硬管内镜(外径1.7mm)成功地观察了乳腺导管腔,从而开创了乳腺导管内镜检查的先例。Makita等[2]在Teboul的基础上给内镜配以一个直径更小(1.25mm)的透镜,并用其检查乳头溢液的患者;并对以往非直视下的导管内组织活检技术(简称IDBB)[3]进行了改进,成为内镜引导下的导管内活检术[2]。由此,一种专门用于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新技术发展了起来。近年,随着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推出了一种外径更小(直径0.4mm,接近泌乳孔直径)、可弯曲的纤维乳腺导管内镜(fib…  相似文献   

3.
妇女非哺乳期间发生的乳头溢液多数是病理性的,这种乳头异常分泌约占各种乳腺疾病的5%~8%,最常见病因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约占总发病人数的一半,其次是乳房囊性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我院因未开展纤维乳管镜,历来对乳头单导管溢液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我院自2000~2006年对32例病理性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了术前溢液细胞学检查和乳管造影检查,术中采用正确的定位方式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现将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头血性溢液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乳头血性溢液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2年住院治疗的以乳头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的7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乳头血性溢液病人中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瘤病63.5%,乳腺癌24.3%,乳腺导管扩张症8.1%,乳腺囊性增生症4.1%,其中乳腺癌年龄大于45岁者占乳腺癌病人的88.9%,乳腺癌伴有肿块者占乳腺癌病人的77.8%。结论对于乳头血性溢液应积极给予外科治疗,年龄45岁以上或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血性溢液病人乳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对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管镜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方法:126例乳头溢液患者中积乳症、乳管扩张并乳管炎者进行乳管药物灌洗,对发现肿瘤者手术治疗。结果:126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伴乳管炎78例,行乳管药物灌洗后乳管溢液均得到根治或明显好转。诊断乳管乳腺癌15例,乳头状瘤33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9.2%。结论: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的特点,术前定位准确,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或过大的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现实的诊断手段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P)是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为乳管内发生的乳头状新生物.部分患者不易与以血性溢液为表现的乳腺癌相鉴别,并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癌变率可高达14.84%,临床均需采取外科干预,所以及时正确地诊断并恰当地外科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不少IP的诊断手段,但有的还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对临床实践目前尚无指导价值或并无应用前景.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演变,IP的外科处理也随着发生变更.  相似文献   

7.
8.
���ٵ�������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主要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临床上常见对两种疾病概念的混淆 ,亦有者将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作为同一疾病。经过进一步研究 ,临床和病理学家已经取得一致意见 ,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不是同一概念 ,其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乳腺增生症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乳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所引起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982~199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0例,其中单发性管内乳头状瘤90例,多管性管内孔头状瘤病20例,文中时其症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本病虽属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癌变率,一般认为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病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是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科(300060)石松魁乳腺导管扩张症虽不常见,但临床上与其它乳房疾病,尤其是乳癌较难区别,常导致误诊误治。现就我院资料及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论述。1关于命名乳腺导管扩张症在历史文献小曾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11.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最常见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其发生于大导管者多为单发,发生在终末导管者多为多发,称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导管癌也是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一种。本文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完整资料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4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本庆 《普外临床》1990,5(3):183-184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 ,病人多为 4 0~ 6 5岁女性 ,常发生于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我院自 1985~ 1998年间共收治乳头状瘤恶变 2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 2例均为女性。年龄 2 9~ 75岁 ,平均 5 2岁 ,4 0~ 6 5岁占 6 8 1%。占同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4 4 %。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 5天至 7年 ,平均就诊时间为 1年。其中 6例以血性溢液、2例以淡黄色溢液合并乳腺肿块 ,其他病人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发生于左乳房者 10例 ,右侧乳房者 12例 ,中心区 17例、外周区 5例。肿块直径最小者1cm ,最大者 10cm ,平均为 2 6cm。8例经外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IP)癌变的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7例IP癌变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IP癌变占同期113例IP的5.19%,术前均未能确诊,5例术中冰冻考虑IP癌变。结论 IP有癌变潜能,其癌变者术前确诊困难,术中冰冻对诊断治疗意义重大,应重视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5.
乳腺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乳头溢液是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症状之一,在临床上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乳头溢液多见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症、乳腺癌、乳腺导管扩张症等患者,并且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二者占其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乳管镜在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12月~200.5年5月收治的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术前乳管镜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结果乳管镜检出导管内乳头状瘤20例,其中2例无乳头溢液为超声检出。结论乳管镜检查对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高,并可在乳管镜下进行定位活检等,操作方便,创伤小,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乳头溢液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表现,加深对IDP的MRI特征的认识,并探讨其与直径小于2 cm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8例乳腺结节肿块型IDP和34例直径小于2 cm的IDC的MRI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是否有毛刺征、病灶周围有无扩张导管、病灶的最大径是否沿乳腺导管方向走行、病灶是否距乳头4 cm以内、平扫T2W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以及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方式演变特征。结果 2组比较,肿瘤直径(P<0.001)、形态(P<0.001)、边缘(P<0.001)、病灶周围有无扩...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是一种罕见的血管良性病变,又称为马松瘤。IPEH表现为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乳头状增生,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超声和MRI是其主要影像学检查,但是其最终的诊断需要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切除不彻底将导致病变复发。本文对IPEH诊断与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为临床IPEH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