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心房纤颤恢复窦性心律后抑制复发的作用,了解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缬沙坦,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观察两组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房颤的复发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无差别,18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8.88±1.33)mm,治疗组为(36.71±1.32)mm;治疗后第6、9个月,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22%,治疗组为82.35%。结论: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有效抑制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2.
马树旗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33-34,36
目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资料,其中新发房颤患者53例(AF组),未发生房颤者291例(NAF组),AF组按新发AF持续时间分为AF1组23例(心肌梗死24h内发生AF者),AF2组30例(心肌梗死24h后发生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CK—MB峰值、心功能(Killp分级)、死亡率以及NAF组和AFl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情况等因素的对比。结果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P〈0.01),AF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者高于NAF组(P〈0.01),AF组CK—MB峰值、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NAF组(P〈0.01),AF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NAF组高(P〈0.05),AF1组下壁AMI发生率高于NAF组和AF2组(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高于AF1组(P〈0.05)。结论高龄、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梗死面积及多支血管病变是AMI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相关,AMI并新发AF者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应给予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41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资料,其中新发AF者33例(AF组),未发生AF者308例(NAF组),AF组依照AF发生时间分为AF1组13例(AMI发病24h内出现AF者),AF2组20例(AMI发病24h后现出AF者)。比较AF组和NAF组之间的年龄、并发症、心功能、病死率及NAF组和AF1组、AF2组之间心肌梗死部位的不同。结果AF组老年患者多于NAF组(69.7%vs52.9%,P〈0.01),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多于NAF组(分别为57.6%VS39.9%、27.3%VS13.0%,均P〈0.01),AF组心衰发生率、病死率高于NAF组(63.6%YS31.8%、27.3%VS10.7%,均P〈0.01):AF1组下壁AMI发生率显著高于NAF组和AF2(69.2%Vs40.9%和30.0%,均P〈0.05),AF2组前壁AMI发生率显著高于AF1组(60.0%vs15.3%,P〈0.05)。结论高龄、高血病、糖尿病是AMI并发AF的危险因素,AF发生时间与AMI梗死部位有关,AMI并发AF者预后更差,应予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胺碘酮、缬沙坦和辛伐他汀,对照组仅服胺碘酮,分别观察12个月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左房内经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房内经显著小于对照组、血清CRP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采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房颤复发,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右心耳 (RAA)、冠状窦远端 (DCS)、右房双部位 (右心耳加冠状窦口 ,DSA)和双房 (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 ,BiA)起搏对阵发房颤 (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2 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 ,同步记录 12 -导心电图 ,测量最大P波时限。结果与窦性P波时限相比 ,RAA起搏明显延长P波时限 (P <0 0 1) ,DCS、DSA及BiA起搏则明显缩短P波时限 (P <0 0 1)结论DCS、DSA及Bi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 ,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 ,有利于PAf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王红 《河北医药》2005,27(8):586-587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AMI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患者,先给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150mg,继之以0.6~1.0mg/min静脉滴注,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用药后30min、1h、2h、6h、24h心室率分别为(107±9)次/min、(94±8)次/min、(89±9)次/min、(82±10)次/min、(73±10)次/min,较用药前(131±12)次/min明显下降。其中23例患者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6.6%,1例出现窦缓,1例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伴快速房颤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叶酸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AMI合并AF 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叶酸(10 mg/次,3次/d).结果 治疗组5 d转复率高于对照组(93.33% VS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10.97±2.31)d VS(16.21±3.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 VS 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67% VS 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治疗AMI合并AF,既能够提高转复率,减少住院时间,又能降低房颤的复发与维持疗效,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刘雅玲 《医药世界》2003,(11):64-64
患者男性,57岁。因午餐时饮酒50ml左右,自觉上腹不适并午休,于下午2时起床突感中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由家属扶入院就诊。既往有胃病史。B超肝、胆、胰无异常,按胃炎收治急诊室观察治疗,立即肌注阿托品0.5mg,给予静脉输液按胃炎治疗,上腹疼痛未缓解。中上腹疼痛渐加剧,伴心慌、心累,测BP 80/50mmHg,心率40次/分,心律不齐,立即做心电图检查示心房纤颤,转入心内科病房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辛伐他汀(Simvastatin)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入住病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照组口服40 mg辛伐他汀辅助治疗,治疗组口服20 mg辛伐他汀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总体并发生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改善冠脉血流,同时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AMI并AF患者,先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结果AF转复率2h内为39.3%(11/28),24h内为64.3%(18/28),48h内为85.7%(24/28),72h内为92.9%(26/28)。用药24h后心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前后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AF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3例AMI并AF患者,先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血压、心室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F转复率2h内为42.4%(14/33),24h内为66.7%(22/33),48h内为84.9%(28/33),72h内为87.9%(29/33).用药24h后心室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用药前后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2例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停药或减量恢复.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AF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脉病变关系及临床特点.方法 67例AMI并发房颤患者(房颤组)通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Holter检查、心电监护、心肌酶谱检测、心功能分级、冠脉造影检测,结果与67例非房颤组比较.结果 房颤组多支冠脉病变、严重合并症、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而LVEF低于非房颤组,P〈0.05.结论 AMI并房颤患者多支冠脉病变,严重合并症发生率、住院病死率高,LVEF减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持续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OC分析确定房颤持续时间对预后影响的时间点。在298例AMI并发AF的患者中,对比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130例与AF≥7小时168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特点是高龄、严重的心衰。且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P<0.05)。结论AF持续时间≥7小时可能是AMI并发A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62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比较24h心房颤动转复率、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减少心房颤动发作60%以上)率、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再梗死率、住院期间死亡率、1年后死亡率、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能控制心房颤动发作(减少心房颤动发作60%以上),维持窦性心律,与对照组相比,再梗死率(6.3%与16.7%)、死亡率(9.4%与16.7%)、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9.4%与30.0%)、脑卒中发生率(3.1%与13.3%),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安全,患者多方面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约占所有心房颤动(AF)的50%,PAF作为一种过渡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血栓栓塞事件风险,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PAF不再被视为良性病变实体,早期发现或预测PAF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电生理、分子及形态学三方面阐述PAF的生物标记物,以期对PAF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于芳 《中国基层医药》2001,8(6):483-484
目的 本文研究6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32例65岁以上老年AMI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145例65岁以下AMI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老年人AMI病人无胸痛或胸痛不典型明显多于非老年组,血流动力学受损的体征和并发症、泵衰竭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而梗死的范围、死亡原因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老年人无痛性AMI多见,病情程度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