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翼腭管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为临床LeFortI型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对 30具国人头颅标本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在LeFortI型截骨水平 ,上颌窦内侧壁从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平均距离是 35 2 5mm。颧牙槽嵴至翼腭管 2 5 41mm ,翼腭管至中线 16 6 8mm ,犁状孔边缘至中线的距离是 13 87mm ,骨性鼻中隔长度是 46 2 7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 6°14′。结论 本结果对LeFortI型截骨时上颌后区的解剖提供了数据 ,为避免损伤腭降动脉提供安全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Le Fort I 型截骨术相关骨性解剖标志的多层CT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上颌与LeFortI型截骨手术相关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损伤腭降动脉提供指导.方法:选择60例正常成人上颌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1.94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结果:颧牙槽嵴至翼腭管的距离平均为26mm;翼突的宽度平均为13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的距离平均为37mm;前后鼻棘的距离为47mm;犁状孔边缘至翼腭管连线与矢状面的角度为7°8'.结论: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术中能降低腭降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对上颌后缩患者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2009年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上颌后缩伴随下颌前突患者42例(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21.6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拍摄静止位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对腭咽部软组织结构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Le Fort Ⅰ型截骨术在唇腭裂正颌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与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以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为主的正颌外科治疗.结果:共收集相关病例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22.4岁.术前∠SNA平均73.2°,术后LSNA平均79.5°;上颌前移距离平均8.13mm.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面容改善明显,经正畸治疗后咬合关系满意.结论:以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为主的正颌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唇腭裂患者的颌骨与面容畸形.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炎是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正颌术后的骨质愈合等非常不利。明确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上颌窦炎发生的相关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对于降低上颌窦炎的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以及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并发上颌窦炎的影响、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进行总结,为正颌外科相关医护人员早期诊治上颌窦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位移趋势研究。方法:在已建好的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Le FortⅠ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加载,对上颌骨复合体各标志点的位移趋势进行研究,并比较三种不同加载方式对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结果: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时,除前后向有明显位移趋势外,在横向和垂直向方面上颌结节处还有明显地向外向下的位移趋势,三种不同加载方式对上颌骨复合体各部位的位移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时,应尽量注意上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以及上颌牙弓的形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16例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体部截骨后,颞颌关节X光照片的测量,分析了髁状突的位置变化及其对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上颌前移下颌体部截骨后退后髁状突的位置移动较小,除个别病例外一般不伴有术后髁状突位置的移动及颞颌关节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进路切除累及翼腭凹、颞下凹巨大鼻咽纤维血管肿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矫正上颌骨先天或后天畸形的Le Fort Ⅰ型截骨术式进路,切除位于鼻咽部、筛窦等深在部位的纤维血管瘤。结果:该进路术野显露充分,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进路是切除鼻咽、颅底部纤维血管瘤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位移趋势研究。方法:在已建好的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Le Fort I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加载,对上颌骨复合体各标志点的位移趋势进行研究,并比较三种不同加载方式对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结果:上颌Le Fort I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时,除前后向有明显位移趋势外,在横向和垂直向方面上颌结节处还有明显地向外向下的位移趋势,三种不同加载方式对上颌骨复合体各部位的位移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前后向牵张成骨时,应尽量注意上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以及上颌牙弓的形变。  相似文献   

10.
颌骨畸形600例正颌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正颌外科矫正颌骨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600例颌骨畸形患者进行正颌外科手术,其中上颌Le Fort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212例,单纯上颌Le Fort Ⅰ截骨56例,单纯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SSRO)30例,下颌体部截骨145例,行Downfracture或Wassmund法矫治112例,下颌前突伴偏颌畸形行下颌体部截骨45例。结果 60X例中术后部分复发28例,完全复发2例,下唇感觉异常9例,术后感染6例,其余术后面容和咀嚼功能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上颌Le Fort Ⅰ截骨与下颌体部截骨术能较好地矫正上颌后缩及下颌前突畸形,但牙颌关系恢复不良。前牙根尖下截骨是纠正双颌前突畸形的理想术式,SSRO矫正下颌前突畸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85年至1989年4月,使用高速涡轮机牙钻作了颌骨截骨术共256例,报告如下: 截骨类型 上颌后缩、下颌前突畸形,在全麻下行口内途径截骨,上颌应用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体部截骨。上颌前牙前突或深覆(牙合),上颌采用Wassmund氏法截  相似文献   

12.
唇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颌骨畸形,需要进行正颌外科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常规正颌外科手术和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常规正颌外科手术最常用的是Le Fort Ⅰ型截骨术,适用于轻至中度的上颌后缩畸形,有时还需要配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和颏成形术,以进一步改善面型和咬合关系。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可采用外置式或内置式牵引器进行,截骨线可根据治疗需要采用Le Fort Ⅰ型截骨线或上颌前部截骨线。正颌外科和牵引成骨术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应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及医生临床经验,并与患者充分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颌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颌面外科和颅底外科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以外侧颞下入路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双侧翼腭窝显微解剖,观察颌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颌内动脉翼腭段依其走行,可分为4型:Y型(20.8%)、T型(25.0%)、中间型(37.5%)和M型(16.7%),其分支走行变异常见;翼上颌裂下界距上牙槽后孔、眶下裂切迹和腭降动脉分别为15.5、32.0mm和24.7mm。眶下裂孔位置恒定,其至圆孔和视神经管颅口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3.34mm和23.13mm。结论:经外侧翼腭窝手术时,可借助翼上颌裂确认颌内动脉第3段及其分支的相对位置,通过眶下裂孔辨认圆孔和视神经管,以获得相对安全的手术界面。  相似文献   

14.
面中部牵张成骨术软组织变化的三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颅颌面软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预测面中部牵张成骨术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通过1名骨性Ⅲ类面型的年轻女性的颅颌面软硬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在该模型上模拟Le Fort Ⅰ、Ⅱ、Ⅲ型3种截骨手术加载工况,使得每种骨块分别在FH平面、功能性(牙合)平面和功能性(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10°平面3种方向上前移5mm。结果:Le Fort Ⅰ、Ⅱ、Ⅲ型手术后软组织的变化区别表现为不同范围的前移,其中Le Fort Ⅰ型术后鼻尖前移1.25mm、上唇前移4.9mm,鼻唇角增加;而Le FortⅡ型手术后鼻尖点及上唇点均前移4.9mm,鼻唇角无增加:Le FortⅢ型术后除与Ⅱ型一致的变化外,还有睑缘点前移2mm。结论:通过软硬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可成功模拟面中部牵张成骨术后软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约有25%的患者唇腭裂修复术后有不同程度的上颌骨发育不良。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Ⅱ型截骨术后前徙上颌牙骨段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良。但传统正颌外科术中上颌骨前徙距离大于8mm时,术后复发率显著增高;同时由于腭裂修复所导致的腭部瘢痕使上颌骨前徙量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最佳手术治疗顺序。方法    收集2014年5—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6例单侧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患者的CT资料,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分别模拟2种手术顺序:(1)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行髁突高位切除+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2)先行髁突高位切除+BSSRO后,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比较两种不同手术顺序中间牙合板的厚度及宽度。结果    6例患者中,5例露齿正常(露齿2.0~3.0 mm)的患者,手术顺序(2)比(1)的中间牙合板厚度和宽度显著减小,其中厚度平均薄3.99 mm,宽度平均窄2.4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露齿过多 (露齿5.5 mm) 的患者,上颌骨需要整体压缩抬高,手术顺序(1)比(2)的中间牙合板体积小,厚度薄3.09 mm,宽度窄1.99 mm。结论    髁突良性病变继发偏颌畸形的关节颌骨同期手术中,在露齿正常的情况下,采用先髁突高位切除+BSSRO再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的手术顺序比先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再髁突高位切除+BSSRO的手术顺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牵引成骨术的模拟和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并应用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模拟系统(CASSOS 2001)模拟,预测上颌骨牵引成骨术,评价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1例男性,14岁唇腭裂术后上颌严重发育不足患者,应用CASSOS 2001系统作术前头影测量分析,手术和牵引方向模拟,牵引后面型预测,实际牵引成骨治疗后的头影测量分析等,手术模拟中分别进行了Le Fort I型截骨术和Le Fort Ⅱ型截骨术的模拟。对多项头影测量作了比较。结果 牵引前后数据比较显示,面中部凹隐畸形获得了显著改善;手术模拟与实际术后结果比较显示,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后牵引成骨术所获得的面型改善可以达到正颌外科Le Frot Ⅱ型截骨前移后的效果。结论 上颌牵引成骨对于严重的上颌骨局部畸形,尤其是唇腭裂术后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治疗方法:CASSOS 2001系统不仅为正颌外科手术,也为牵引成骨治疗提供了一种对医生和患者都有极大帮助的模拟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骨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分类及治疗。方法 42例上颌矢状骨折以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区,将骨折分型及治疗。结果Ⅰ型:30例矢状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至鼻底向上合并上颌骨横断骨折;Ⅱ型,8例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鼻底至眶壁;Ⅲ型,4例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向上经上颌骨前面,至眶下壁。结论上颌矢状骨折可发生于正中或正中旁。影像学表现呈三种类型:骨折线经腭突、牙槽突向上至鼻底或梨状孔边缘,合并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线至鼻底、犁状孔边缘、上颌骨额突至眶下壁或内侧壁;骨折线位于正中旁,自牙槽突向上经上颌骨前面直抵眶下壁。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12例上颌骨严重萎缩的患者,平均年龄52.5岁。全部进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向前向下降低上颌骨,其中4例用皮质松质骨,8例用自体颗粒状骨和HA混合(4∶1)移植于抬高的上颌窦底和梨状孔底。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都用200万u青霉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 Le Fort I型截骨术又称全上颌截骨术(total maxillary osteotomy)于1859年由Von Langenbeck首次描述。当时本术式是经口外切口暂时松动上颌骨并将它向下移位以便切除肿瘤。Wassmund(1927)提出整体移动上颌骨矫治面中部损伤畸形,但未将翼上颌缝处分开,只是将上颌骨横断,两周后行弹性牵引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