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骨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自1957年10月~2004年2月收治的骨包虫病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4~58岁,平均29岁。病史0.5~12年,平均3.1年。发病部位:颈椎2例,肩胛骨1例,胸椎11例,肋骨2例,腰椎5例,髂骨1例,骶骨6例,耻骨1例,髋关节2例,股骨转子间1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上段1例,肱骨头1例,桡骨上段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以病灶清除为主,部分患者行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填塞。术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或原粉每日20mg/kg;阿苯达唑脂质体每日10mg/kg)3个月,预防复发。结果 25例行皮内Casoni试验,阳性2l例(84%)。4例行包虫病八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21例行MR检查,18例诊断为骨包虫病。24例获随访者,随访时间2~20年,平均3.6年。11例复发(45.83%),其中胸椎4例,腰椎2例,骶骨4例,髋关节l例。6例四肢骨包虫病患者未见复发。24例脊柱骨包虫病患者中16例有神经系统损害,Frankel分级A级l例,B级3例,C级3例,D级9例,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骨包虫病好发于躯干骨,尤其是脊柱。其影像学表现与结核、转移癌、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相似,应注意鉴别。MRI有助于脊柱包虫病的诊断,血清学检查是诊断骨包虫病的主要方法;脊柱包虫病伴脊髓压迫采用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但病灶不易清除彻底,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骨包虫病较少见,文献报道约占包虫病的0.5%~4%。我院收治3例脊柱骨包虫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肺包虫病的发病率仅次于肝脏居第2位,巨大肺包虫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从1975年8月至2002年5月我院共收治病灶大于10cm的肺包虫病患者30例,占同期肺包虫病的2.6%(30/1169),并行手术治疗,现将诊治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包虫病是一种流行于农牧区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肝、肺两个脏器同时有包虫囊肿者不少见,对于包虫囊肿位于肝脏顶部合并右胸部包虫者多选取右胸径路进行一期手术治疗。1957年5月至2002年11月,我们共收治包虫病1230例,对其中69例同时有右胸及肝顶部包虫囊肿的病例施行了右胸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包虫病常见于肝、肺,脾包虫少见。本组1703例包虫病中脾包虫仅17例(约1%),均经手术证实诊断。17例中细粒棘球蚴囊肿16例(94.1%),泡状棘球蚴病1例。单纯脾包虫5例(29.4%),同时合并肝、肾、腹腔及大网膜等多脏器包虫者12(70.6%)。有包虫病手术史者7例(41.2%),有明确的肝包虫破裂史者5例(29.4%)。行全脾切除术6例(35.3%),单纯内囊摘除或加引流术者共10例(58.8%),1例泡球蚴病因多脏器发病经手术探查取活检病理确诊后采用丙硫咪唑治疗。目前我们已基本废弃脾切除术,而以内囊摘除为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43-2147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包虫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其中胸椎3例(T8、T10~12、T11~12),胸腰段2例(T10~L1、T12~L1),腰椎1例(L1~L2)。术前行包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例阳性。术前ASIA脊髓损伤评分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脊柱结核2例,椎体转移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均采用椎体侧后方病灶清除并一期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2例复发后采用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融合。6例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包虫病,其中细粒棘球幼3例,泡性棘球蚴3例,术后均给予阿苯达唑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7年,平均手术时间(213.13±47.88)min,平均失血量(913.75±214.67)ml,术后引流量(353.75±90.07)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8.50±2.33)周。术后2例出现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其中1例随访5年后病故,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二次手术后痊愈。其余植骨病例最终均达到植入骨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4.50±3.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脊髓评分与术前相比神经功能改善1~2级。[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包虫病的主要方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对脊柱包虫病治疗有效,但多节段、混合型脊柱包虫病复发率较高,术中防止囊壁破裂及完整切除病灶对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骨骼系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列于肺及肝之后。而脊柱是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超过40%的癌症患者可以发现脊柱转移灶。近十几年来外科手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脊柱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效果,同时对原发肿瘤治疗的进步也使发生脊柱转移癌患者的预期寿命得以提高。手术在脊柱转移癌治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对脊柱转移癌行切除术,同时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将使得超过95%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超过90%患者摆脱了长期卧床。作者就有关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脾脏包虫囊肿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常见于肝、肺、脾包虫少见。本组1703例包虫病中脾包虫仅17例(约1%),均经手术证实诊断。17例中细粒棘蚴囊肿16例(94.1%),泡状棘球蚴病1例。单纯脾包虫5例(29.4%),同时合并肝、肾、腹腔及大网膜等多脏器包虫者12(70.6%)。有包虫病手术史者7例(41.2%),有明确的肝包虫破裂史者5例(29.4%)。行全脾切除术6例(35.3%),单纯内囊摘除或加引流术者共10例(58.  相似文献   

9.
刘洪 《中国骨伤》1997,10(4):48-48
XX男,41岁。右下肢疼痛2年,以髋关节疼痛尤著,近一月来加重而就诊。检查:右股骨稍较对侧增粗,但无红肿及窦道形成,轻压痛无发热。X线表现:右股骨上段大粗隆下有2.5×10cm范围不规则骨质破坏吸收区,呈多数大小不等的囊状或蜂窝状透明区,囊周边缘硬化清晰,未见死骨,病骨略呈膨胀性改变,骨皮质不增厚,无骨膜反应。拟诊:右股骨上段慢性骨髓炎,临床抗炎无效,疼痛渐进性加重。外科在局麻下行病灶区穿刺,抽吸出淡黄色液体及血性物,病理检查确诊为骨包虫病。进行手术治疗。讨论包虫病多发生肝、肺内,骨骼的发生率濒少,仅占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90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脊柱包虫病患者9例,病程为3个月~12年。临床表现为午后低热、腰背疼痛和腰背部包块,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4例。包虫病8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病变单纯累及胸椎2例(T8、T9 1例,T11、T12 1例),腰椎2例(L3 1例,L1、L2、L3 1例),胸腰段4例(T12、L1 2例,T12、L1、L2 2例),骶椎1例。X线片、CT检查误诊为椎体结核5例、转移瘤2例、脊索瘤1例、腰大肌脓肿1例。MRI检查7例诊断为脊柱包虫病;2例病变单纯累及腰椎者缺乏囊中囊典型信号改变,误诊为脊柱转移瘤。均行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其中病变单纯累及胸椎的2例与骶骨1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2例腰椎病变者行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4例胸腰段病变者行脊柱侧前方入路经横突椎管减压。7例术前诊断脊柱包虫病者术前口服抗包虫药阿苯达唑2~3周,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阿苯达唑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1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失血量170~470ml,平均300ml。7例术前MRI检查诊断为脊柱包虫病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脊柱细粒棘球蚴病,2例术前MRI误诊为脊柱转移瘤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腰椎泡状棘球蚴病。随访1~10年,平均4.6年。1例腰椎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术后8个月植骨未愈合,经理疗、促骨生长药物治疗,1年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其余8例患者植骨区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5~8.5个月,平均7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6例,无变化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MRI检查对脊柱细粒棘球蚴病有诊断价值,对腰椎泡状棘球蚴病易误诊,后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脊柱包虫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