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方中 《陕西中医》2007,28(1):97-98
近年来,我们采用利湿活血法为主治疗了经西药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的淤胆性肝炎5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5月~2000年9月,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1992年2月~1995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70例均为住院患者,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1)∶55〕,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4岁,平均342岁。血清总胆红素(Bil)1368~374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92~386U,碱性磷酸酶(AKP)182~370U,γ转肽酶(γGT)260~450U,黄疸持续时间25~62天,平均36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性肝炎的疗效。方法:36例淤胆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予护肝退黄、对症支持或加用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茵陈大柴胡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予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淤胆性肝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 1996~ 1998年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118例 ,获得较好效果 ,现浅介于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18例 ,男 6 9例 ,女 49例 ;年龄 8~ 5 5岁 ;疗程 5天~ 3个月。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者 2 2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者 80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者 16例。均有身、目、尿黄 ,乏力 ,胁痛 ,纳差 ,恶心 ,腹胀 ,皮肤瘙痒 ,大便呈灰白色 ;部分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 ,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均大于 85 μmol/L ,且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在 2 5 0 μmol/L以上有 2 1例 ,丙氨酸转氨酶 (ALT)…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利湿化瘀汤内服联合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淤胆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淤胆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保肝、降酶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清热利湿化瘀汤内服及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52.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从1992年2月~1995年6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病毒性肝炎36例,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临床症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70例均为住院患者,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1;9(1)∶55〕,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4岁,平均342岁。血清总胆红素(Bil)1368~3746μmol/L,谷丙转氨酶(ALT)92~386U,碱性磷酸酶(AKP)182~370U,γ转肽酶(γGT)260~450U,黄疸持续时间25~62天,平均36天。其…  相似文献   

8.
李怀长 《山西中医》2009,25(11):23-23
1病例 郭某某,女,37岁,2008年8月11日初诊。 2008年7月2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黄染,尿黄如浓茶色,就诊于某医院,查肝功:ALT1 00U/L,TB200μmol/L。查肝炎病毒指标均为阴性,免疫指标均为阴性,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苦参碱、前列地尔、还原性谷胱甘肽输液治疗,至8月11日,黄疸持续加重,恶心呕吐、厌食油腻等消化道症状均不明显。人院后查肝功:ALT/AST 17/912U/L,A/G35/35g/L,TB/D422.8/262.3μmol/L,GGT137U/L,ALP105U/L,PT11.6s,PTA120.3%。  相似文献   

9.
王福忠 《江西中医药》2010,41(12):37-38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性肝炎的疗效。方法:36例淤胆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护肝退黄对症、支持或加用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茵陈大柴胡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黄症消退方面均优予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淤胆性肝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淤胆型肝炎全称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而导致黄疸持久不退或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的急、慢性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虽然目前治疗淤胆型肝炎的药物很多,但疗效仍不肯定[1].笔者根据其发病机理及中医病因病机,近几年来以中药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瘀胆型肝炎40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淤胆型肝炎可引起细胞死亡而加重肝损伤,目前本病尚缺乏特效疗法,是目前肝病治疗的难题之一。我们于1983年3月-2002年6月收治重度淤胆型病毒性肝炎60例,其中用温阳法治疗30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慢性淤胆型肝炎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在西医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对照组仅予西医一般常规治疗.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95%CI =71.0% ~96.5%);对照组为53.33%(95%CI =34.3%~69.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 =2.868 0,P=0.00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两组总有效率的95%CI不重叠.结论:活血化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优于西医一般常规治疗,其收益为OR =0.16(95% CI =0.05 ~0.58),NNT=3(95% CI=1.79 ~9.32).  相似文献   

13.
重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月~2005年5月,笔者重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淤胆型肝炎23例,并设茵枝黄注射液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台慧玲 《北京中医》2000,19(5):15-16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23例,全部为住院病人.按随机选择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在17~56岁,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甲肝合并淤胆型肝炎者2例,戊肝合并淤胆型肝炎者1例,急性乙肝合并淤胆型肝炎者3例,慢性乙肝合并淤胆型肝炎者9例.  相似文献   

16.
李进 《江西中医药》2009,40(10):59-59
重症淤胆性肝炎是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急、慢性淤胆性肝炎,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umol/1.目前缺乏特效治疗,且临床病程较长。我们采用中药联用优思弗治疗本病,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面,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萍 《西部中医药》2008,21(4):28-29
淤胆型肝炎是指由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以肝脏内胆汁长期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肝炎的临床类型,因其表现为黄疸深,病程长,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近3年来采用淤胆汤,治疗淤胆型肝炎28例,退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11月~1998年2月 ,我科对54例淤胆型肝炎(下简称“淤肝”)患者 ,采用活血化瘀中药 ,联合鲁米那、丙谷胺等治疗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54例为住院的淤肝患者 ,回顾病例基本能符合1995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淤胆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共62例,均为2000年3月~2005年12月的急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黄疸肝炎19例,慢性肝炎重度26例,慢性重型肝炎17例。由HAV感染7例,HBV感染38例,HCV感染5例,HEV感染3例,HAV、HBV重叠感染4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6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36.1±8.4)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8.6±10.2)岁。治疗组皮…  相似文献   

20.
王秀娟  包绍静  董晓燕 《新中医》2013,(11):183-184
淤胆性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特征@JIT脏疾病,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用常规护肝、退黄治疗起效时间较慢,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为此,笔者采用在常规护肝、退黄治疗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