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膈淋巴管三维构型和淋巴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行合成的新型铸型剂PAES-3,用扫描电镜淋巴管铸型技术对5例人胎膈淋巴管的三维构型进行研究。人胎隔淋巴管分布较密集,多形成淋巴管网。隔淋巴管网主要由集合淋巴管、淋巴吻合管和毛细淋巴管组成。在膈肌性部,有两层淋巴管网,即浆膜下淋巴管网和深淋巴管网,两者由丰富的淋巴吻合管相沟通;在膈中心腱部,仅一层淋巴管网,淋巴吻合管与集合淋巴告密集相连,呈密网状。膈中心腱部淋巴管网较膈肌性部密集。在膈淋巴管网中,毛细淋巴管常延续为呈扁平状膨大的淋巴陷窝。在集合淋巴管和淋巴吻合管的表面,有许多切迹和缩窄。经透射电镜证实,这些切迹和缩窄即是淋巴管瓣膜所在部位。通过本实验,对腹膜腔淋巴转归径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壁胸膜的通透性,胸膜腔内物质的吸收途径。方法向大鼠胸膜腔内注射示踪剂,应用光镜、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壁胸膜的物质吸收途径以及壁胸膜间皮的形态变化。结果壁胸膜表面覆盖一层连续的间皮细胞,间皮细胞按形态可分为立方形和扁平形问皮细胞,立方形间皮细胞下的结缔组织内存在大量的毛细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突起穿过间皮下结缔组织与问皮细胞相连接而形成的间皮孔,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结论壁胸膜通过三种途径吸收物质:①间皮孔的吸收作用;②问皮细胞的吞噬作用;③通过问皮细胞间裂隙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颗粒或心房肽的释放形式和在细胞外的转运途径,为此提供形态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对大鼠右心耳及其对应区心包膜,进行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心肌细胞内可见许多心房颗粒,有些颗粒向细胞表面突起.组织间隙中可见许多膜壳或膜碎片.心肌之间的毛细血管内皮连接紧密,为无窗孔的连续内皮型,管腔内常见红细胞.而毛细淋巴管内皮连接松散,可见重叠连接.心外膜表面的上皮细胞有丰富的微绒毛.心包膜壁层相邻的三个立方上皮细胞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结论心房颗粒从心房肌细胞的释放,可能存在一种连同颗粒界膜一起排出的整体释放形式.心房肽可以进入心肌之间的毛细淋巴管经淋巴转运,也可通过心外膜进入心包腔,再由心包膜淋巴管吸收和转运进入血液.  相似文献   

4.
腹膜淋巴孔是腹膜下毛细淋巴管在腹膜间皮细胞间的开口。通过淋巴孔、腹膜腔与淋巴管系直接相通,它具有主动吸收功能,是腹膜腔内物质转归的最主要部位。淋巴孔与肝硬化腹水的转归、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失超滤、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扩散等密切相关。淋巴孔还具有调控和免疫功能。NO对淋巴孔调控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途径,增加细胞内cGMP,降低Ca^2+水平,使淋巴孔产生强烈的舒张,淋巴孔开放数目增多、孔径增大,淋巴引流作用增强。而中药通过提高内源性NO水平,也能对腹膜淋巴孔进行调控,以促腹水转归。  相似文献   

5.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法,研究羊小肠吸收机能状态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的周围无基或基膜连续。内铍细胞间连拉形式复杂,最多于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加接形式。其相接处均极为紧密,未见呈开放状态。内皮细胞的胞质胞质内有大量的囊泡,内皮表面的胞饮和胞吐现象极为显著。毛细淋巴管的吸收机制很可能或主要是通过管壁内皮细胞的胞饱吐及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6.
腹膜孔与腹水转归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对16例人体样本的腹膜孔进行研究;并为证实腹膜孔作为腹水吸收的主要通路,作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人体腹膜孔位于膈腹膜立方形间皮细胞之间,由相邻细胞的胞质突起围成。构成腹膜孔的立方形间皮细胞和腹膜孔无基底膜。在立方形间皮细胞的胞质内有成束的微丝。在腹膜下小管内,有由间皮细胞的胞质突起和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网格,并构成腹膜孔的底和淋巴陷窝的顶。在动物实验中,腹水小鼠的腹膜孔数量增多。口径变大;注入小鼠腹膜腔内的红细胞和碳颗粒被腹膜孔所吸收。本实验结果提示,立方形间皮细胞胞质内的微丝、腹膜下小管内的间皮细胞胞质突起和纤维网格,对腹膜孔的吸收起调节作用,腹膜孔是腹水转归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血液循环好比是纵横全身、奔流不息的河流,而淋巴循环只是人体内涓涓细流的小溪。“树有根,水有源”,淋巴液的“源”是血液。动脉血管进入组织后越分越细,越分越密,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血液中的水分、营养物质、无机盐等都会穿越这层很薄的管壁,跑到组织的间隙里,成为组织液,与组织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随即,大部分组织液又重新被毛细血管吸收,还有小部分组织液被分布在组织内的另一种更细的毛细淋巴管吸收进去,便成为淋巴液。淋巴液是沿着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干→淋巴导管朝心脏流动的,最终在胸腔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肺淋巴液生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家兔肺组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肺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了有关数据。结果:肺的淋巴管主要位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多位于支气管、肺动脉及肺静脉周围,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肺泡隔内未见淋巴管分布。肺内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富含质膜小泡,内皮细胞连接有三种类型,端端连接、插入连接和重叠连接,偶见开放连接。结论:在肺脏淋巴液的生成机制中,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转运功能可能是以质膜小泡的运输为主,内皮细胞间连接所形成的通道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9.
一、生理注入法生理注入法是生理状态下的注入法,这是利用淋巴管的生理吸收能力,把着色物质以自然方式或者死后类似自然的过程来充盈淋巴管的方法。例如向血管系统注入着色的松节油;把着色物质通过肠管吸收到乳糜管,或用色素液注入活体动物或新鲜尸体的胸膜腔、腹膜腔或心包腔中,从而显示淋巴管。日本木原教授曾用生理盐水加墨汁溶液向浆膜腔和髓膜腔内注入,注入物质从腔内流入到组织内的毛细淋巴管。虽然直接注入法可以显现近位方向较粗的淋巴管,而很难显示末梢方向的淋巴  相似文献   

10.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及过氧化氢涂抹法研究了23具胎儿和新生儿新鲜尸体及12只狗的胆囊淋巴管的分布、形态结构、淋巴管和所属淋巴结、淋巴液的流向及肝和胆淋巴管之间的相互关系。胆囊的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胆囊壁各层移行为外膜淋巴管,后者经胆囊淋巴结、肝总淋巴结及腹膜腔淋巴结相联系。淋巴管穿出肌层时,即出现朝向外膜的淋巴管瓣膜。胆囊附近肝浆膜下的淋巴可流至胆囊淋巴管中,而胆囊浆膜下的淋巴则不能逆流至肝脏,故在两个器官的淋巴管之间存在淋巴流的单向界限。  相似文献   

11.
沈忠飞  陈金龙 《浙江医学》2004,26(2):103-105
目的研究膈中心腱腹膜口与淋巴陷窝的结构与分布,揭示淋巴管的分布规律.方法30只出生后1~2d的仔兔,作膈间皮细胞硝酸银染色,膈淋巴管墨汁标记,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间皮细胞铺片显示陷窝区与非陷窝区细胞的不同形态.膈肌性部腹膜口数目多于腱性部.膈淋巴管排列成二个丛:位于膈腹膜淋巴陷窝区与膈胸膜的集合淋巴管.在Epon包埋的半薄切片上,观察到淋巴陷窝的结构为间皮、间皮下组织和淋巴内皮3种成分.结论与腹膜吸收有关的结构为膈腹膜口、淋巴陷窝和淋巴管.本文揭示出未见报道过的膈腱性部淋巴陷窝的结构与膈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液对小鼠腹膜间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美国Baxter腹膜透析液和国产乳酸盐、醋酸盐腹膜透析液进行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动物实验,以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透析液对正常小鼠腹膜间皮的损伤作用。方法分别将3种透析液注入各组小鼠腹膜腔内,在透析第10天、第21天和停药后第10天取膈腹膜,作电镜观察。结果注入透析液后第10天,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腹膜间皮发生病理变化并随着透析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加重,出现微绒毛脱落和粘连、间皮细胞皱缩和纤维蛋白性粘连。Baxter组间皮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轻微。注入透析液后第21天,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的腹膜淋巴孔直径分别为(6.96±2.46)和(6.98±2.16)μm,明显大于对照组(1.47±0.88)μm(P<0.01);淋巴孔的分布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而Baxter组的淋巴孔直径及分布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停止注射透析液后第10天,Baxter组间皮细胞恢复正常;乳酸盐组和醋酸盐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淋巴孔仍呈病理改变。结论乳酸盐和醋酸盐腹膜透析液易引起腹膜间皮细胞纤维化,导致硬化性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间接注射法,研究了40例带膈肌小儿肝脏的淋巴管。将肝表面分为13区,各区浅淋巴管均经韧带、膈肌或胆囊壁离肝。星状浅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膈面的左、右中间区和脏面的大部区域,与小血管伴行,穿入肝实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对狗腹膜吸收营养素的途径,吸收量及吸收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及苯丙氨酸经腹膜血管的12h吸收率高于淋巴管系统(P<0.05),脂肪乳经淋巴管吸收率明显高于血管系统(P<0.01),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得到营养素在淋巴管、门静脉及体静脉的吸收变化及体内代谢规律,其半量吸收时间为0.5~1h,峰值浓度为10%,半量排泄时间为7.85h。  相似文献   

15.
自体腹膜覆盖聚丙烯补片抗粘连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大鼠腹腔内植入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补片并以补片旁腹膜覆盖后能否减少聚丙烯补片引起的腹腔粘连 。方法:选用SD大鼠120只,分为裸露组(A组)、转移组(B组)、翻转组(C组)及游离组(D组),将聚丙烯补片植入大鼠腹腔,以A组作为对照,B、C、D组采用不同的腹膜覆盖的方法,在术后3、7、28d分别处死大鼠,进行大鼠腹腔内粘连程度检测、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检查以了解补片表面的粘连情况。 结果:术后3d,对照组A组的聚丙烯补片表面粘连较实验组B、C、D组明显(P<0.05);术后7d及28d,A组和D组聚丙烯补片表面粘连明显较B、C组明显(P<0.05)。术后7d各组补片表面的粘连较3d时明显,术后28d时粘连与7d时相似。补片表面没有粘连的区域术后7d可见有腹膜覆盖。结论:转移及翻转的腹膜能在聚丙烯表面存活并能减少其表面的粘连,而游离的腹膜坏死后并不能减少聚丙烯补片表面的粘连。  相似文献   

16.
膈淋巴管发育及其与腹腔直接通连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目的:探讨膈淋巴管的发育及淋巴管小孔与腹腔直接通车的过程。(2)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氢氧化钾腐蚀,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174只Wistar大鼠膈淋巴管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3)结果:胚胎第16天,膈淋巴管首先出现在膈胸腔面的两侧部,此阶段内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理的吞饮泡。胚胎第18天,淋巴管内开始出现瓣膜,生后第42天,集合淋巴管长有平滑肌。肌胚第19天,膈的腹腔面开始出现淋巴管,随着年龄增长,胸腔面的淋巴管发出枝芽互相连接形成多角形淋巴管网,腹腔面的淋巴管形成梯形网。生后第0天,膈淋巴管小孔开始开孔于腹腔,此阶段以后,淋巴管小孔急剧增加直至生后第70天。(4)结论:Wistar大鼠膈淋巴管出现于胚胎期;出生后,膈淋巴管开始具有运送腹腔液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对腹膜透析的腹膜纤维化大鼠腹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模型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各10只,建立大鼠腹膜透析模型,己酮可可碱治疗组同时给予己酮可可碱,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同时给予甘草酸二铵进行干预,连续28 d,于第30天行4 h腹膜平衡实验测定腹膜功能,并留取壁层腹膜,观察病理形态,测量腹膜厚度,检测腹膜组织CTGF的表达.结果:光镜下,HE染色可见空白对照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腹膜表面覆盖着一层扁平间皮细胞,模型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和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显示腹膜间皮细胞变形成为柱状、圆形,间皮细胞可见部分脱落,基质增厚,发现大量成纤维样细胞及巨噬、单核细胞浸润,且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积.Masson染色显示有明显的胶原沉积,模型组比已酮可可碱治疗组和甘草酸二铵治疗组胶原沉积更明显.各组大鼠腹膜厚度为:模型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组>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P<0.01);各组腹膜超滤量和D4/D0为: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组>模型组(P<0.01);各组腹膜Durea/Purea值和CTGF表达水平为:模型组>已酮可可碱治疗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组>空白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P<0.01).结论:4.25%腹膜透析液会使大鼠腹膜纤维化,甘草酸二铵可以减轻腹膜纤维化及腹膜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普鲁士蓝间接注射法和墨汁硝酸银动脉内注入法,在24具胎儿尸体上观察了睾丸和附睾器官内淋巴管及其淋巴流向,结果表明,睾丸淋巴管仅存在于睾丸白膜、睾丸小叶间结缔组织及睾丸纵隔内,睾丸小叶内没有发现淋巴管及毛细淋巴管。睾丸输出小管间存在淋巴管、睾丸和附睾淋巴大部分汇入腰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大白鼠壁内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年龄大白鼠胃壁内淋巴管的检出率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白鼠胃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都有毛细淋巴管,除粘膜层外,还有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无孔窗,内皮外无基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囊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