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对10例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障碍的成年患者行正颌外科治疗,并提出一种改良的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前移术。即在不影响腭咽闭合功能和不产生口鼻瘘的条件下前移上颌,通过术前、术后的正颌外科电脑模拟系境预测,牙髓活力的测定、腭咽闭合功能评价,面貌外形的对比,作者认为采用该术式是可行的,术后可获得功能与形态兼顾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牵张成骨(DO)与颅颌面畸形整复和缺损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容貌对人生活的影响,但是有众多的疾病当中,影响面型的不在少数,更有一些患者因面部严重畸形而丧失生活的信心。数百年来,无数口腔颌面外科工作者为此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各类组织移植技术及现代正颌外科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令无数患者苦不堪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颌外科矫治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回顾唇腭裂患者常因先天发育或早期唇腭裂关闭手术而继发上颌骨三维方向上的发育不全、齿槽嵴裂、口 鼻腔瘘、患侧鼻翼塌陷、腭咽闭合不全、下颌前突、牙列缺损、咬合关系紊乱、腭部瘢痕等畸形。同时基于这些结构性畸形而伴有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和容貌畸形 ,如语言、呼吸、听力、咀嚼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的心理障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 ,人们就尝试采用正颌外科手术矫正此类患者伴发的上述颌骨畸形 ,目的是重建患者的容貌与咬合。1.早期的单纯后退下颌骨手术 :2 0世纪 6 0年代人们为重建患者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发鼻畸形的外科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外科方法有效地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继发的鼻畸形。方法 在矫正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基础上,矫正鼻软骨异常,并利用部分鼻唇肌束重建患侧鼻底区的口轮匝肌连续性,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从而修复鼻畸形。结果 78例患者经此法治疗后,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矫正颌骨、鼻软骨及表情肌异常,可有效地修复鼻畸形,其中可利用部分鼻唇肌束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实现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整复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6年823例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整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着重对其麻醉处理及术中监测进行总结。结果:823例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整复术全身麻醉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颅颌面畸形患者全麻要注意气道困难的处理,手术中不做蛛网膜下腔穿刺监测颅内压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唇腭裂同期整复术进行临床总结。方法 31例先天性唇腭裂患者腭裂整复术,并同期行唇裂整复术。单侧唇裂整复采用旋转推进法,双侧唇裂整复采用原长法,腭裂整复采用兰氏法。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3h12min,伤口I期愈合,无术后无并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2岁以上唇腭裂患者进行同期整复术是完全可行的,可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吴求亮教授、杭州市整形医院宋建良教授主编,张涤生院士、邱蔚六院士分别作序并担任名誉主编,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会资助的觋代颅颌面整复外科学》,已于2004年8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邀请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结合各自的资料参加撰写,在阐述颅颌面整复外科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介绍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为充分介绍作者经验、体会和最新研究进展,在叙述手术操作之后,安排有“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和“手术评价”内容,希望能反映先进的学术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例原发性腭裂伴严重牙颌面畸形成年患者采用同期Le Fort I型分块截骨加Furlow氏反向双“Z”软腭成形整复矫正术。临床疗效满意.术后随访结果表明,这种腭裂伴颌骨畸形一期整复.不仅减少了治疗次数、缩短疗程、改善面貌与语音,且同期矫正与恢复了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自主建立用于颅颌面手术的高精度计算机导航软硬件系统,模拟和精确设计手术方案,实现术中实时可视化手术导航。方法:(1)创建颅颌面整复手术规划及导航软件(TBNAVIS—CMFS)。(2)建立基于Polaris光学定位仪的导航工作站。(3)临床上对50例复杂颅颌面畸形患者实施导航辅助矫治与修复重建手术。结果:TBNAVIS—CMFS以清晰的界面和简洁的操作.实现了高精度数字化手术规划;导航辅助的颅颌面骨畸形整复术取得了精确可靠的手术效果,减少了手术创伤。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结合颅颌面整复外科,将有利于从疾病诊断、术前模拟、术中导航等方面推动颅颌面外科趋于精确和微创。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近年来术中导航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现状,包括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放疗科等。结果显示术中导航将使手术更加个性化,精度更高,更加微创,因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tern of disocclusion during excursive mandibular movements and presence or absence of occlusal interferences and occlusal pathologies (gingival recession and abfraction).

Method:

examination of 120 individual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follows: Group 1-9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study group), subdivided into 3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left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3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ight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and 3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Group 2-30 individuals without clefts (control group).

Results:

58.8% of patients in Group 1 presente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canine guidance, 26.6% presente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group function and 54.4% presented lateral movements through the posterior teeth. Regarding protrusive movements, 80% presented anterior guidance and 20% presented posterior guidance. In Group 2, 69.6% of individuals presente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canine guidance, 43.2% presente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group function and only 13.3% presented lateral movements through the posterior teeth; 3.4% presented protrusion through the posterior teeth.

Conclusion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pattern of disocclusion between sub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efts. Group 2 presented predominance of bilateral group function, whereas Group 1 presente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posterior guidance during lateral movements. Protrusion occurred primarily through anterior guidance in Group 2 and through the posterior teeth in Group 1. There was high prevalence of occlusal interferences at the molar area for both groups, yet with no correlation with occlusal pathologies (recession and abfraction).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对 2 1例唇腭裂患者接受 L e Fort 型手术后使用加固板维持上颌横向的稳定进行探讨。方法  2 1例中单侧唇腭裂 14例 ,双侧唇腭裂 7例 ,L e Fort 型手术及制作加固板时采取过矫正设计。取术前石膏研究模型 ,模型外科拼对后的石膏模型和最后一次随访所取的模型。平均随访 14个月。分别测量每个模型两侧尖牙和第一磨牙近中腭面外形高点连线距离。结果 加固板使用在单侧唇腭裂较双侧唇腭裂明显限制术后横向复发。结论 加固板的运用可提高唇腭裂患者 L e Fort 型手术后上颌骨横向的稳定性。复发的原因是唇腭裂整复手术留下的疤痕组织和颊肌运动造成的压力以及颌骨周围的肌肉张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2447例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先天性唇腭裂的患病状况及特点 ,寻找与唇腭裂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 ,为唇腭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89~ 1998,10年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 2 4 4 7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唇裂 6 4 8(2 6 5 % )、唇腭裂 996 (40 7% )、单纯腭裂 80 3(32 8% )。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中 ,男多于女 (2 .14∶1) ,单纯腭裂女多于男 (0 77∶1)。单侧唇腭裂明显多于双侧 ,两者之比为 4 84∶1,其中左侧者多于右侧者 ,两者之比为 2 14∶1。有遗传史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7 4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的 8 2 % ,单纯腭裂有遗传史者占单纯腭裂患者的 6 5 %。母亲怀孕前 3月经历危险因素有 95 4例 ,占 39 0 % ,其中唇裂伴或不伴腭裂者 70 0例 ,占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患者数的 4 2 6 % ,单纯腭裂2 5 4例 ,占单纯腭裂的 31 6 %。A型和O型血患者比例高于正常人群比例 ,而B型血者比例低于正常人群比例 ,单纯唇裂出生于 4~ 6月者人数小于其他季度 ,而单纯腭裂出生于 7~ 9月者人数少于其他季度 ;19例双生子中 ,均为其中之一发病 ,无同时发病者。唇腭裂伴发畸形者共 4 1例 ,占总病例数的 1 7%。结论 本资料提示唇腭裂的发生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1唇裂患者接受LeFortⅠ型手术后使用加固He板维持上颌横向的稳定进行探讨。方法21例中单侧唇腭裂14例,双侧唇腭裂7例,LeFortⅠ型手术及制作加固He板时采取过矫正设计,取术前石膏研究模,模型外科拼对后原石膏模型和最后一次随访的模型。平均随访14个月,分别测量每个模型两仙尖牙和第一磨牙近中腭面外形高点连线距离。结果加固He板 单侧唇腭较双侧唇腭裂明显限制术后横向复发。结论:加固He板的运用可提高唇腭裂患者LeFortⅠ型手术后上颌面横向的稳定性,复发的原因是唇腭裂整复手术留下的疤痕组织和颊肌运动造成的压力以及颌骨周围的肌肉张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上下颌骨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及牙颌关系变化 ,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2 2名 ,其中男性 1 4名 ,女性 8名 ,平均年龄为 1 5 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下颌骨位置及牙颌关系各项指标 ,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 结果 RED前后SNA角、NA与FH夹角、Ptm至S距离、Ptm至A距离、上中切牙至腭平面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平面距离、SNB角、面角、颌凸角、下颌平面角、ANB角、Y轴角、NA与AMe比、覆牙合和覆盖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论 RED用于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可有效地延长上颌骨长度和高度并使之前移 ;下颌骨则顺时针旋转 ,上下颌骨间位置和比例更为协调 ,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方向更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唇腭裂伴发鼻畸形整形修复术是一新颖术式,是缘于以往手术方法注重鼻翼、鼻小柱畸形的整复,而忽略了鼻背鼻尖畸形,以致造成手术修复后鼻外形不够理想,以及手术须在机体部移植组织或应用代用品,而不易为患者与其家属所接受。方法:本手术通过凿断鼻骨及部分上颌骨额突揿压折断使其耸立以抬高鼻背和移植自体鼻中隔软骨以增高鼻尖或鼻翼,一次性完成鼻外形的整体修复。结果:本组施行了3例唇腭裂伴发鼻畸形整体修复术,术后半年随访复查,初期效果满意,未见畸形复发。结论:唇腭裂伴发鼻畸形的整体修复术是依据鼻的正常解剖形态和针对伴发鼻畸形的解剖形态进行设计的,立足于能使鼻畸形取得全面彻底的纠正,和完全利用自体鼻部组织结构,在同一手术区与一次完成的修复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确实能完全纠正整个鼻畸形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