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圣朝认为痰、湿、风、火、瘀等上犯扰乱神明则发眩晕为标,肝、脾、肾的虚损为本。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及辨证论治,治疗时既强调病因,又针对病位,采用"项七针"为主结合颈项灸治疗颈性眩晕,方法独特,临床效果显著。本文详述了蔡圣朝对颈性眩晕的诊疗特色。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72-174
颈性眩晕是一种由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通过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总结,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发展史两方面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现状进行概述,总结目前国内外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不同之处,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及有关软组织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属于中医的"眩晕"、"项痹"、"眩冒"范畴,本文从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与护理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将针灸与护理有机结合运用于颈性眩晕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以颈椎病为原发病,出现的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过性头晕症状。颈性眩晕是老年颈椎病患者中的常见症状。鲍铁周教授擅长运用手法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尤其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鲍铁周教授从"督脊"立论,认为老年型颈性眩晕患者的病机为"邪犯督脊,经络阻滞,阳气不足,髓海失养",并以"升阳益气通督"立法治疗老年型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过对颈性眩晕近几年有关研究文献的总结,本文从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概述,旨在总结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特效抗骨质增生散"贴敷颈夹脊、扶突、风池、风府、天宗等穴治疗颈性眩晕.结果:总有效率96.43%.结论:中药外敷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35例,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性眩晕量表积分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性眩晕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改善上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对颈性眩晕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颈性眩晕患者,运用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配合自我功法练功方案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和第52周观察眩晕残障程度(DHI)、颈椎活动度(CROM)以及颈性眩晕、颈痛(NRS)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29例病例完成试验。经1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获疗效。治疗前后比较,DHI功能、情绪、生理和总积分,以及NRS颈性眩晕、颈痛积分均明显减少(P0.001);治疗后(4周)至52周各观察时点之间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01),治疗后与第52周颈椎各方向活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不仅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且可以保持长期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王广生  强杰  张开放 《陕西中医》2010,31(10):1398-1399
目的:探讨牵引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病人均采用传统的四头带牵引(枕颌带),牵引方向以颈椎的曲度确定,同时用药物血塞通注射液及陪他司汀,连用3周。结果:总有效率达94%。结论:牵引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是目前既方便、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西医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中医推拿手法在治疗颈源性疾病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李步双副教授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根据椎动脉的循行路线及结合"天地人"三才理论,提出"分部分层"的理筋整复手法;通过全面的检查,综合分析,确定病变节...  相似文献   

13.
因颈部结构紊乱或颈椎病而发生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痹证""颈肩痛"等范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其发病一般认为与肝肾亏虚、气血及痰瘀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有:推拿手法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药针灸联合手法治疗等,均取得显著疗效特别是龙氏手法配合治疗效果更优,所以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复方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整脊手法与放松手法对颈性眩晕干预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方法:选取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整脊手法组和放松手法组。使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X线颈曲值、血液流变学分别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比较。结果:2种治疗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工作生活、心理、社会适应、颈曲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均P<0.05),但整脊手法组较放松手法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整脊手法及放松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肯定的疗效,但整脊手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由平乐正骨筋病学发展而来的针对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又与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及运动康复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现代解剖学、脏腑经络辨证、及筋骨平衡三个方面论述该理论在颈性眩晕的诊疗思路,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医骨伤科对本病的认识,更有助于指导临床,为临床中眩晕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164例临床观察疗效.方法:对1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为主要症状进行推拿、针灸、牵引、中药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效.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尚彤 《光明中医》2020,(19):3002-3004
查阅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文献发现,上气不足、髓海空虚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机制,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此基础上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病机并加以阐述,为后世从虚论治眩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从"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经脉循行之间的相互联系、肝脾肾构成的筋肉骨体系、气血运行及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颈性眩晕从虚论治的机制,提出颈性眩晕的针刺选穴以督脉、膀胱经、胆经及经外奇穴为主,并结合针刺临床疗效加以论证,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164例临床观察疗效.方法:对1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为主要症状进行推拿、针灸、牵引、中药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效.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症"临床上十分多见,由于主要表现为眩晕,常被误认为其它疾病,为此我们对眩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占眩晕病总数的40%,说明颈性眩晕的发病率之高.  相似文献   

20.
王瑛 《北京中医药》2005,24(3):171-171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发生气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1].近年来以补肾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