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云 《山东医药》2005,45(7):44-45
近年研究证明,高血压多伴有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IR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IR的干预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IR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观察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对30例2型糖尿患者予吡格列酮30mg/d口服,12周后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PC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用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提示吡格列酮可降低FPG、PC2hPG、GHbA1c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40例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盐酸吡格列酮15mg/d,进行为期16周的用药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也下降0.9%(P〈0.05),胰岛素用量减少12U(P〈0.05)。结论: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使高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同时可以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二者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吡格列酮对胰岛α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脂饲养大鼠胰岛α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吡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饲养组(NC)、高脂饲养组(HF)、高脂+吡格列酮组(HP).喂养20周后检测空腹血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表面灌注检测高糖状态胰高血糖素的动态分泌变化;同时各组大鼠随机人组8只给予大剂量链脲佐菌素去β细胞处理,得到去β细胞正常组(NC-B)、高脂组(HF-B),高脂+吡格列酮干预组(HP-B).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3组去β细胞大鼠α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的mRNA表达.结果 (1)HF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血FINS、胰高血糖素、FFA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而HP组以上各项指标较HF组均明显改善.(2)胰岛表面灌注HF组基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高于NC组(P<0.01),16.7 mmol/L葡萄糖灌注后NC组胰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明显下降,HF组胰岛的胰高血糖素分泌灌注后未受高糖抑制,HP组逆转了这种变化.(3)与NC-B组相比,HF-B组α细胞胰高血糖素mRNA的表达增高34.2%,IRS-2及P13K mRNA分别降低28.5%、21.3%(均P<0.01),而IRS-1仅降低7-1%(P>0.05).HP-B组较HF-B组胰高血糖素、IRS-2及P13K mRNA分别增加40.6%、57.2%、60.6%.结论 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胰岛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亢进并存在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表达降低,二者均与血FFA水平升高有关,而吡格列酮能逆转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98例BMI≥25kg/m^2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HbA1c〉7.0%的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瑞彤15mg/日连用12W,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治疗前后FBG、2hPGI、ns、BP、HbA1c、TG、TC、HDL-C、LDL-C、HD-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BG、HbA1cI、ns、BP、TG、LDL-C及HDMA-IR较治疗前均下降,而对照组除FBG、HbA1c下降外,其余无明显改善。结论:瑞彤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对脂质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对脂质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糖代谢、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浓度及组织抵抗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清醒状态大鼠进行扩展高胰岛素-正糖钳夹术,检测4h脂质灌注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引起的IR状态下,肝糖及外周组织糖代谢,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浓度,肝、肌肉、脂肪组织抵抗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经Pio处理后的影响。结果在钳夹稳态期,脂质灌注组(L组)和Pio处理+脂质灌注组(P/L组)FFA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L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对照组降低[(20.6±0.9vs 33.6±1.5)mg·kg~(-1)·min~(-1),JP<0.01],而L组又低于P/L组[(12.6±1.7)vs (20.6±0.9)mg·kg~(-1)·min~(-1),P<0.01];对照组和P/L组肝糖输出(HGP)与基础值相比被抑制85%,在L组胰岛素对HGP的抑制作用明显障碍。L组和P/L组葡萄糖清除率(G_(Rd))低于对照组(P<0.01)。P/L组基础血浆抵抗素水平低于对照组[(7.8±1.3vs 29.1±3.1)μL,P<0.01]。脂质灌注后P/L组抵抗素浓度明显升高,但仍低于L组[(18.1±3.8vs 47.0±2.2)μg/L,P<0.01]。P/L组基础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组[(3.9±0.2vs 2.8±0.1和2.6±0.2)mg/L,P<0.01]。但在钳夹结束后,L和P/L组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均P<0.05)。P/L组肝脏抵抗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和L组(均P<0.05);L组骨骼肌抵抗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和P/L组(均P<0.05);各组脂肪组织抵抗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质灌注在体内诱导了一种急性IR。Pio干预部分阻断了脂质诱导的IR。抵抗素和脂联素的变化在IR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药物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而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8.
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2 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 ;高脂组喂高脂饲料诱导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 ;盐酸吡格列酮组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 ,灌胃给盐酸吡格列酮 10mg·kg-1·d-1。各组喂食 11周时 ,分别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耐量试验后处死动物。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用HOMA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喂食 11周后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 试验后 3组间体重变化、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中吡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均显著低于高脂组 (P <0 0 1)。试验后 3组间血浆Hcy也有显著差异 ,高脂组 (35 7± 14 1) μmol/L高于对照组 (9 95± 2 4 0 ) μmol/L和吡格列酮组 (8 8± 1 39) μmol/L。相关分析显示血糖曲线下面积、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OMAIR、内脏脂肪含量均与血浆Hcy水平显著相关 (P <0 0 5 )。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空腹血糖 (r =0 5 0 4 ,P =0 0 31)和HOMAIR与血浆Hcy相关 (r=0 30 2 ,P =0 0 4 6 )。结论 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与大鼠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H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同时,发现血压也随之下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98例BMI≥25kg/m^2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药物后HbA1c〉7.0%的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瑞彤15mg/日连用12W,对照组使用原药物,观察治疗前后FBG、2hPGI、ns、BP、HbA1c、TG、TC、HDL-C、LDL-C、HD-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BG、HbA1cI、ns、BP、TG、LDL-C及HDMA-IR较治疗前均下降,而对照组除FBG、HbA1c下降外,其余无明显改善。结论:瑞彤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1.
l胰岛素抵抗与新药的研发 人们目前已共识。2型糖尿病的发病。常用胰岛素分泌双曲线定律来表述,即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发病的两大要素。有人调查在大量群体中约有25%的个体存在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率高达75%~85%。也有人用内环境稳定评估模型(HOMA)来评估,正常个体的HOMA—IR的平均值为2.1~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过程中脂肪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方法45只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胰岛素抵抗组和吡格列酮组。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后,分析各组抵抗素、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胰岛素抵抗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空腹血糖、游离脂肪酸差异不明显,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P〈0.01),脂联素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脂肪内分泌功能紊乱在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性应用吡格列酮可明显延缓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改善脂肪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毗格列酮对胰岛索抵抗(IR)HepG2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建立后,培养液中加入吡格列酮共同孵育,观察吡格列酮对模型细胞葡萄糖掺入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吡格列酮对IR HepG2细胞IRS-1、IRS-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细胞组比较,1×10^-5mol/L吡格列酮显著提高了HepG2细胞的葡萄糖掺入率(P〈0.01),使IRHepG2细胞IRS-1、IRS-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吡格列酮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可能与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IRS-1、IRS-2蛋白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吡格列酮(INS Pio)和单用胰岛素(INS)对继发磺脲类(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52例继发性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二组,分别给INS Pio及单纯INS治疗共3个月。结果:(1)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得到较好控制(P<0.05);(2)INS Pio组治疗后血脂明显改善(_P<0.05);(3)INS组较INS Pio组体重显著增加、血INS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1)胰岛素 Pio与胰岛素均可有效地治疗继发磺脲类药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2)与单用胰岛素治疗比较,胰岛素联合Pio 治疗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异常效果更佳,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丛林  李玉会  黄小丽 《山东医药》2005,45(25):54-55
2002年2月~2004年2月,我们应用胰岛索加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4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盐酸吡格列酮(简称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与胰岛素联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降糖、降脂、减轻胰岛素抵抗(IR)。本文观察了吡格列酮联用诺和灵胰岛素(30R)对磺脲类失效,用胰岛素仍效果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一安全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法。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3例随机分组,吡格列酮组22例(n=22),对照组21例(n=21),比较两组疗效(观察ALT,GGT,TG,HOMA-IR,BMI等指标)。结果3个月时,两组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虽治疗组更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时,ALT,GGT,TG,HOMA-IR及疗效,治疗组与对比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19/22,11/21,P<0.05)。结论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NAFL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30mg/d,疗程3个月。干预前后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测量血压,计算平均动脉压;空腹抽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抵抗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SI)。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抵抗素、FPG、2hPG、血脂、FINS、HOMA-I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SI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吡格列酮具有降低抵抗素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