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志  徐文双  张爽 《眼科》2010,19(4):287-287
病例1男性,42岁。2008年12月于某医院门诊行左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刺激症状明显,视力下降。于术后第5天来我院,门诊以“翼状胬肉术后角膜穿孔、结膜瓣遮盖术后”收入院。查体:视力:右眼1.0,左眼0.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77岁.因"左眼翼状胬肉术后异物感2个月、疼痛3 d"于2008年1月8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左角膜穿孔并眼内容物脱出(鼻侧)、双眼老年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3.
袁启贤  霍灿明  柳灿 《眼科研究》2009,27(8):715-715
患者,男,77岁,因“左眼胬肉术后异物感2个月,疼痛3d”于2008年1月8日入院,诊断为:左角膜穿孔并眼内容物脱出(鼻侧)、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曾于2007年10月31日在我院行左眼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转位术,术程顺利,术后予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眼,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眼预防感染。术后观察3d未见感染出院。出院带药为术后用药,术后患者门诊复诊,术后10d拆线,拆线时角膜上皮未愈合,并且患者始终有左眼异物感,  相似文献   

4.
平阳霉素引起角膜穿孔一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患者男,63岁。因左眼鼻侧复发性翼状胬肉,于1998年11月9日就诊。当天下午即在本院门诊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左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常规术后将平阳霉素棉片(8mg 2ml生理盐水)置于巩膜床5min。术后第2天局部滴用004%平阳霉素眼液,每日4~6次,共用药9天。术后第10天,左眼出现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再次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002。左眼结膜无明显充血,内侧翼状胬肉切除部角膜呈灰白色融化,角膜缘处巩膜灰白、无血管,致角膜中央穿孔,前房消失。右眼未见异常。诊断:左眼角膜穿孔。作者单位:471002河南省洛阳铁路医院眼科讨论 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手术致麻痹性外斜视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翼状胬肉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并不多见,偶有眼外肌损伤引起麻痹性斜视,术中或术后的处理技术对预后很重要。我们诊治了一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的麻痹性外斜视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伍××,男性,49岁。患者于1995年12月底在外院行左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即发现复视及左眼向外偏斜,左眼球不能向右转动。于1996年4月22日以左眼麻痹性外斜视收入院。入院检查所见: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9,试镜片不能提高。右眼鼻侧睑裂部球结膜翼状胬肉增厚,并越过角膜内侧缘2…  相似文献   

6.
患者王××,男,17岁,农民,住院号252873,左眼石灰烧伤1年半.伤后半年于当地医院作“翼状胬肉”手术.术后不久,眼球运动受限,视物不见,于1993年1月1日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泪点不清,结膜无充血,下睑及鼻上方增生的结膜和新生血管复盖了3/4角膜,深层不详.结膜囊消失,眼球上、下、外转运动受限,内转差.左眼未见异常.诊断:右眼石灰烧伤后遗症,睑球粘连,假性翼状胬肉,角膜血管化.于1993年1月6日局麻下行睑球粘连分离,假性翼状胬肉及带蒂结膜瓣转位术.手术显微镜下从上方角膜面分离假性翼状胬肉,达角膜实质层,顺假性翼状胬肉向下分离至下直肌止端,使睑球粘连全部分开.游离的胬肉及结膜  相似文献   

7.
1病例 例1:女,57岁,退休工人。2009年9月17日在我院行双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5d拆除结膜缝线后患者自述右眼异物感。  相似文献   

8.
局部滴用丝裂霉素致严重眼并发症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滴用丝裂霉素致严重眼并发症一例施爱群,孙心铨患者男,42岁,因左眼复发性翼状胬肉于1991年3月18日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1.0。左眼鼻侧复发性翼状胬肉充血、肥厚,头部伸入角膜缘内2mm~3mm,其余均正常。右眼正常。19...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QY  Sha XY  Guo LP  Yao DQ  Chen ZQ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76-880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方法及其疗效,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翼状胬肉与角巩膜的病理关系及其术后复发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选择超过瞳孔缘的41例(46只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多种方法剖切,观察翼状胬肉组织与角膜的病理关系。将翼状胬肉头部分为头顶部、疏松部及粘连部3个部分;头顶部是翼状胬肉头部顶端的致密、坚硬的半透明组织,与角膜粘连紧密;粘连部为角巩膜缘前界前平行于角膜缘的带状区,与角膜粘连紧密;疏松部为头顶部和粘连部之间的翼状胬肉组织,易与角膜分离;翼状胬肉颈部和体部易与角巩膜缘和巩膜分离。测量翼状胬肉头部及其3个分部的数据。做广泛的变性球筋膜切除和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后随访时间为12.0—50.2个月,中位数为22.4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后视力改变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翼状胬肉头部总长(6.3±0.4)mm,头顶部长约(1.7±0.4)mm;粘连部长约(0.9±0.1)mm;疏松部长约(3.6±0.4)mm。患者术前裸眼视力为指数/眼前至0.7,中位数为0.3;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为指数/眼前至1.5,中位数为0.7(秩和检验u=5.435,P〈0.01)。5例(5只眼)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11%(5/46)。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与角巩膜的病理关系具有规律性,为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广泛变性球筋膜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方法,术后复发率低,视力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边部表层角膜移植已有报告,但周边部全层角膜移植尚未见报告、作者遇到在翼状胬肉及白内障术后发生角膜缺损,为保持眼球形状做了周边全层角膜移植术2例报告如下:例1、68岁男性、右眼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坏死性巩膜炎,保守疗法不愈发生角膜穿孔,视力0.2,瞳孔偏位,鼻侧角巩膜变薄,晶状体混浊,在角巩膜穿孔处行周边部全层角膜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5 3岁 因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近 1个月 ,于2 0 0 0年 5月 8日收治入院。患病前一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行左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 ,并给予“丝裂霉素C烧灼创面。右眼视力 1 2 (裸眼 ) ,眼部检查未见异常。左眼视力 0 5 (裸眼 ) ,左眼睑轻度红肿 ,角膜缘 3∶0 0~ 5∶  相似文献   

12.
角膜缘上皮双向转移联合丝裂缝素C治疗翼状胬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翼状胬肉(简称胬肉)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巩膜暴露法其术后复发率可高达20~30%[1]。采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辅助措施[2],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我们采用角膜缘上皮带蒂双向转移联合MMC术中一次件应用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对象:1998年1月至1999年10月随机选择28例32眼翼状胬肉患者。右眼17例,左眼15例,其中4例为双眼患者,男19眼,女13眼。年龄35~61岁,平均54岁。32眼均位于鼻侧。胬肉组织浸及角膜缘内≥2mm,其中…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农民右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角膜板层移植术后2个月因溢泪就诊。二年来患者左眼因患翼状胬肉在当地医院曾先后4次手术,均相继复发,最后行复发胬肉切除及变性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结膜充血、水肿持续不退,经用类固醇激素及抗菌素治疗,不见好转,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修复情况及术后不适症状的差异。方法:选取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7例60眼分为两组, A组24例30眼,B组23例30眼。 A组应用2.5mm巩膜隧道刀锐性切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B组应用有齿镊钝性分离撕除角膜上翼状胬肉头部。分别在术后1、3d,1wk,1 mo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不适症状。结果:术后1、3d,B组的角膜修复优于A组。术后1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15、0.012);术后3 d睁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A组较B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18、0.015);术后1wk,1mo不适症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锐性分离相比较,翼状胬肉手术最好选用钝性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粘连。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4岁.于2006年11月16日住院.主诉:左眼红、异物感.患者于8个月前在外院行左眼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点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抗炎治疗,6个月前在原翼状胬肉处有红色肿物增长,无破溃出血等情况.既往史:患者身体健康.入院时查体所见:右眼视力:0.5,眼前后节检查正常.左眼视力:0.2,结膜中度充血,内眦部结膜异常增生,侵及角膜.角膜面有实性红色肿物生长,界限清晰完整,质韧,无破溃.大小约5 mm×6 mm,遮盖大部分瞳孔.前房正常深度,房水清,瞳孔直径3 mm,圆,光反射灵敏.住院诊断:左眼复发翼状胬肉,左眼角膜肿物(性质待查).于11月17日在局麻下行"左眼复发翼状胬肉,角膜肿物切除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  相似文献   

16.
彭娟  莫嘉文  沙翔垠 《眼科新进展》2018,(11):1073-1075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手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及对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共32例42眼,设为胬肉组;对照组为胬肉组中单眼翼状胬肉患者的对侧眼,共22例22眼。术前测量胬肉组患者翼状胬肉长度、宽度和面积,同时计算对照组理论人工晶状体度数。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使用IOL Master测量胬肉组患者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理论人工晶状体度数等。结果 胬肉组术前角膜水平曲率为(43.32±1.69)D,术后1个月为(44.30±1.40)D,术后3个月为(44.32±1.43)D。术前角膜平均曲率(44.32±1.32)D,术后1个月为(44.78±1.40)D,术后3个月为(44.73±1.38)D,术后角膜水平曲率和角膜平均曲率均较术前升高(均为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胬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垂直曲率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胬肉组患者术前理论人工晶状体度数为(21.46±1.57)D,术后1个月为(20.84±1.65)D,术后3个月为(20.86±1.64)D。术后理论人工晶状体度数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1)。根据ROC曲线计算得出,翼状胬肉长度2.15 mm、宽度4.20 mm、面积5.18 mm2为判断翼状胬肉及其手术对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是否有较大影响的最佳诊断界值。结论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水平曲率和角膜平均曲率增加。角膜曲率的改变导致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下降。当翼状胬肉较大时会对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9岁。因“右眼胬肉生长50余年”,以“右眼翼状胬肉”收住院。入院后查体:右眼球固定,视力手动/20cm,鼻、颞侧球结膜肥厚,呈翼状分别伸入角膜瞳孔区,并完全遮盖瞳孔区,上有纵行血管侵入,只露出下方小部分透明角膜,球结膜充血(++),余窥不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60例(200只眼),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男性43例(58只眼),女性37例(42只眼),年龄30~76岁;对照组男性42例(56只眼),女性38例(44只眼),年龄29岁~75岁。对照组采用单纯逆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进行逆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翼状胬肉患者的翼状胬肉复发眼数及复发率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后3个月复诊时检查发现:研究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痊愈者78例(98只眼),占98%,复发者2例(2只眼),占2%。对照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3个月,痊愈者例67例(82只眼),占82%,复发者13例(18只眼),占18%。结果显示采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复发率低于采用单纯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61,P<0.05)。结论采用逆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这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其术后复发率低于采用单纯逆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自体角膜缘联合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联合结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自体角膜缘联合羊膜移植术能否代替自体角膜缘联合结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方法 36例4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2组,A组18例22眼行自体角膜缘联合羊膜移植术;B组18例20眼行自体角膜缘联合结膜移植术。结果 A组20眼术后效果满意,2眼术后5个月复发,复发率9.09%;B组19眼术后效果满意,1眼术后3个月复发,复发率5.00%.2组术后复发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结论 自体角膜缘联合羊膜移植术可代替自体角膜缘联合结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 54岁 2005年10月左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切口平整、角膜秀明、仅下穹窿部局限性充血。给予科恒及洛美沙星滴眼,一周折线,左眼视力5.0,半个月后自觉左眼视力下降,眼痛,夜间加重复诊,左眼视力4.6。裂隙灯下见角膜水肿,鼻侧上皮剥脱,巩膜菲薄呈苍白色。中央凹陷。隐约可见褐色脉络膜脱露。边缘参差不齐,似溃疡形成。考虑巩膜溃疡伴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