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接受LASE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734例(1410眼),随访一年余。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有50例(88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另一组(即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眼液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将噻吗洛尔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视力提高行数、眼压变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视力提高行数:噻吗洛尔组视力提高-1-4行,平均(1.67±1.16)行;对照组提高-2~2行,平均(-0.12±0.93)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161,P〈0.01)。眼压变化:噻吗洛尔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1~3mmHg,平均(1.51±0.34)mmHg,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1~1mmHg,平均(0.53±0.38)mmHg;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2.77,P〈0.01)。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对LASEK术后的屈光回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分析噻吗心胺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并且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在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2002 年5 月至2014 年8 月期间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长期随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患者51 例(97 眼)。屈光回退度数(-0.95±0.45)D,发生回退时间(3.53±0.72)个月。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2 组:噻吗心胺组(48 眼)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规范治疗,2 次/d;人工泪液组(49 眼)给予人工泪液点眼,3 次/d。治疗时间均为1 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非接触眼压测量。采用成组t 检验对这2 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UCVA(LogMAR):噻吗心胺组治疗前为0.80±0.25,治疗1 个月后为0.18±0.13,人工泪液组治疗前UCVA为0.78±0.20,治疗1 个月后为0.90±0.85,治疗后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42,P=0.005)。噻吗心胺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了1~4 mmHg,平均(1.41±0.39)mmHg,人工泪液组治疗前后眼压下降了-2~1 mmHg,平均(0.52±0.35)mmHg,2 组眼压下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2.85,P=0.007)。噻吗心胺组治疗前等效球镜度(-0.95±0.42)D,治疗后(-0.13±0.20)D,人工泪液组治疗前等效球镜度(-0.93±0.43)D,治疗后(-0.90±0.42)D,治疗后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9.68,P=0.002)。结论:噻吗心胺滴眼液用于治疗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屈光回退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timolo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准分子中心2007-08/2008-08接受LASIK手术病例1400例2650眼,随访0.5a以上,发生屈光回退者有53例66眼,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1g/L玻璃酸钠眼液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wk,治疗结束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视力提高行数)。结果:试验组视力提高-1~4(平均1.45±1.09)行,对照组视力提高-2~2(平均0.61±0.86)行,行成组t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0,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5g/L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A 组患者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B组患者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C组患者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A、B组均为每天晚上约20:00给药1次,每次1滴,疗程为4周,C组为每天早上约08:00给药1次,每次1滴,疗程为4周。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比较,眼压无统计学差异( P >0.05),三组患者用药治疗4周眼压值均有显著下降,用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拉坦前列素和曲伏前列素两种滴眼液组间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与噻吗洛尔治疗分别进行组间效果比对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拉坦前列素、曲伏前列素及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POAG在一个疗程内(4周)均能有效降低眼压,疗效持久,且两种前列素降眼压作用明显优于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以屈光回退或眩光为主诉复诊的高度近视行LASIK术后患者13例2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屈光回退现象均发生存术后2a,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岁,均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Goldman眼压、眼轴、视野及OCT检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依据全国青光眼学组建议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2例23眼中,术后平均回退屈光度为(-1.57±0.36)D,裸眼视力0.42±0.14;1例患者双眼眩光加重,瞳孔散大,直径为4.5~5.0mm,夜间瞳孔直径为5.8~6.1mm;6例12眼术后校正眼压为21—26mmHg,合并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及相应的青光眼典型视野改变;7例13眼屈光回退者中OCT检查RNFL变薄者3例5眼,用眼过度致视疲劳者4例8眼。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 2a后出现视力下降及眩光现象,且单纯以屈光回退及光学区过小无法解释者,要考虑到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降眼压药物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和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光回退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方法除了在角膜厚度足够、屈光度稳定和排除圆锥角膜的情况下行增强术外,尚无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我们使用降眼压药物0.2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屈光回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LASIK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噻吗洛尔对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回退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8/2016-08收入我院的高度近视患者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90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7d,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8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分别于术前、术后7d,1、3、6mo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表面曲率、角膜基质厚度。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有差异(P<0.05),且术后6mo,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优于对照组(0.03±0.01 vs 0.08±0.01; 0.15±0.33D vs -0.17±0.36D; 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角膜基质厚度和角膜表面曲均无组间差异性(P>0.05)。术后7d,1、3mo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眼压趋于稳定。

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能有效降低眼压,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眼压稳定,阻止角膜膨隆,进而起到预防屈光回退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和屈光回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高度近视拟行LASIK术治疗的患者79例(158眼)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例,78眼)和对照组(n=40例,80眼),对照组LASIK术后第8d起增加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观察组LASIK术后第1d起增加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均连续点眼2个月,每天1次。比较两组角膜基质厚度、矫正后角膜表面曲率、眼压、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结果术后3mo和术后6mo,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t=5.934、6.127,0.654,均P<0.05)。和术后7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mo、术后3mo、术后6mo角膜基质厚度均明显增加(F=5.645、8.680均P<0.05),但是各时间点两组患者比较则无明显差异(t=0.567、0.421、0.983、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术后3mo、术后6mo等效球镜度均在逐渐降低,和同组术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41、12.063均P<0.05),而组间比较发现这三个时间点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983、6.234、6.883,均P<0.05)。术后7d、术后1mo、术后3mo两组比较发现,观察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235、7.128、6.589,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点眼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能更好的预防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降眼压药物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对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回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1年7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近视LASIK术后不同时期出现屈光回退、局部应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6例(30眼).收集用药前、用药后及停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显然验光屈光度数、Pentacam眼前节分析参数、Goldmann压平眼压值.将用药前后测量数据以及停药前后测量数据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研究,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眼压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P=0.002) 显然验光屈光度数、角膜屈光力及UCVA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0、-3.36、-4.57 P=0.000、0.001、0.000) 中央角膜厚度在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P=0.876).所有眼在用药前后的BCVA均达到1.0及以上.停药后与用药后相比,眼压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6,P=0.002) 角膜屈光力、显然验光度数及UCVA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2、-2.52、-1.98 P=0.034、0.012、0.047) 停药后中央角膜厚度无显著改变(Z=0.59,P=0.556).结论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通过降眼压作用,对近视LASIK术后出现的屈光回退有显著的疗效,但停药后屈光回退仍可再次发生,故需长期维持用药.  相似文献   

10.
降眼压药物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效果评估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降眼压药物—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使用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治疗的LASI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25例(46眼),收集治疗前和治疗1mo后的UCVA、BSCVA、屈光度、角膜前表面曲率、眼压、屈光度与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变化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1mo后的UCVA由治疗前的0.63±0.27上升为0.95±0.33(t=9.07,P<0.01),其中提高1行的14眼(30%),提高2行以上的27眼(59%),不变的5眼(11%),有效率达89%;BSCVA治疗前为1.19±0.27,治疗1mo后为1.29±0.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P=0.01);屈光度治疗前(-1.39±0.69)D,治疗1mo后为(-0.57±0.62)D,平均下降(0.82±0.50)D(t=11.15,P<0.01);角膜前表面曲率治疗前为(37.64±1.68)D,治疗1mo后为(37.14±1.81),下降为(0.50±0.34)D(t=10.02,P<0.01);眼压治疗前平均为(11.84±1.91)mmHg,治疗1mo后为(11.14±1.60)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结论:降眼压药物—2.5g/L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对LASIK术后屈光回退具有显著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眼压,使前膨的全角膜(包括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得到回复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近视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已成为共识,具有良好抗炎效果且不良反应小的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有利于术后角膜上皮的快速修复.目的 评估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滴眼液在LASIK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纳入前均充分了解本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12例224眼纳入研究,其中共97例194眼完成随访.双眼接受近视性LASIK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组(试验组)54例108眼和对照组43例86眼,两组患者年龄及术前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试验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点用0.5%氯替泼诺滴眼液,每日4次,共1周,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分别于术后1d、1周、1个月对2个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评分,并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同时观查术眼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以评价0.5%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的安全性.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全身和眼部严重并发症.术后1d、1周和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主观症状评分(包括眼痛、异物感、视物模糊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6.27±3.31)mmHg和(17.49±4.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36);术后1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校正后的实际眼压分别为(15.01±3.22)mmHg和(15.30±4.1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595).术后1d,试验组发生轻度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者7眼,对照组为5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3,P=0.926),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中均未发现DLK.术后1d、1周和1个月两组间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66,P=0.571;Z=-0.689,P=0.491;Z=-1.628,P=0.103).结论 0.5%氯替泼诺滴眼液用于LASIK术后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和DLK,并且减少了传统糖皮质激素升高眼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普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引起的并发症有增高趋势.质量分数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LASIK术后的抗炎治疗,但其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比较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作为近视眼LASIK术后抗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ASIK的近视患者119例238眼,先以等效球镜(SE)-6.0 D为界分为中低度SE组与高度SE组,各组再采用分层随机法根据用药方案亚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共10 d;对照组使用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滴眼液以相同方式点眼.此外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在术前及术后1d、10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地形图、视觉症状与体征评分,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视力、角膜地形图K1、K2、SAI、SRI及CY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SE组及高度SE组LASIK术后眼压值均显著低于术前,而2个组中试验组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中低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的眼压分别为(13.31±2.44)mmHg(1 mmHg=0.133 kPa)和(16.62±4.74)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93±2.25) mmHg和(12.82±1.72) mmHg,术后3个月分别为(13.83±3.08)mmHg和(13.33±2.10) 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7 ±2.48)mmHg和(13.64±1.37) 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67,P=0.045;F时间=10.689,P=0.000;F相互作用=2.897,P=0.023);高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眼压值分别为(12.36±1.30) mmHg和(17.32±4.74) 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0±2.12) mmHg和(14.81±2.26)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88,P=0.121;F时间=14.025,P=0.000;F交互作用=15.805,P=0.000).除中低度SE试验组有1例患者术后10d角膜上皮愈合不佳外,其余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试验组均无患者停用溴芬酸钠,而对照组有6例8眼因眼压升高而使用降眼压药物;中低度SE组术后屈光状态稳定.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安全、有效,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术后视力、眼压、抗炎、抑制屈光回退等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高度近视患者还需要大样本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张华  赵娴 《眼视光学杂志》2009,11(3):182-185
目的探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的预防作用。方法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按眼别分为处理组(左眼)和对照组(右眼)。在IASIK术中,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处理组采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对照组则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术前,术后第1、第3、第7天及第1个月,检查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以及术后DLK的发病率及临床分期。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术后视力、屈光度、眼压进行配对t检验,对术后DLK的发病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各时期.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眼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处理组DLK发病率为1.6%(2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9.2%(11眼),其中Ⅰ期占90.9%,Ⅱ期占9.1%。术后第3天,处理组没有DLK发生;对照组为8.3%(10眼),全部为Ⅰ期。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第3天DLK的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两组DLK均消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应用粗大水流冲洗方法进行角膜瓣基质面和角膜基质床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皮质激素在眼科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糖皮质激素的局部长期应用存在诱发青光眼的潜在危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可用于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治疗,但其疗效需要进一步评价。目的观察SLT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设计,对经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确诊的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9例9眼行360。SLT治疗,年龄25~52岁。其中5例5眼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长期(4—6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所致,4例4眼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曲安奈德(4.0mg)所致。在接受SLT治疗前,虽然所有患者均无青光眼和高眼压病史,但这些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了高眼压,所以均接受了最大可耐受剂量的降眼压治疗。所有患者行SLT治疗前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2~12个月,术前眼压为35~44mmHg(1mmHg=0.133kPa)。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术眼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治疗后各时间点术眼眼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只接受1次SLT治疗。SLT治疗前患者的平均眼压为(40.0±2.9)mmHg,治疗后1h、1周及1、3、6个月的眼压分别为(37.9±8.1)、(34.9±5.9)、(27.6±6.7)、(21.6±6.9)和(17.9±2.9)mmHg。治疗后1、3、6个月时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中2例2眼因眼压控制不良分别于SLT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接受了滤过性手术,SLT治疗后6个月,1例患者仍然需要使用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6例患者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结论在纳入的9眼中,SLT有效降低了6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眼的眼压,降眼压疗效出现于治疗后1个月,随访期内眼压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超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的屈光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近视度数>-9.00 D的近视眼患者行LASlK.根据切削光区直径不同分为2组.Ⅰ组:单区切削组,切削区直径6.5 mm或6.0 mm,共36眼;Ⅱ组:多区切削组,切削区直径≤6.0 mm,分6.0、5.5、5.0、4.5 mln等多个区,共36眼.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3、6、12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情况,分析术后屈光回退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大于等于术前者,Ⅰ组35眼,Ⅱ组34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同退Ⅰ组4眼,Ⅱ组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要考虑术后屈光回退.手术切削区的大小是影响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重要因素,必要时可部分矫正屈光力,以免出现术后并发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146-14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抗青光眼滴眼剂在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后对高眼压的控制效果。方法将年龄在18—65岁、术前基线眼压为(16.62±3.40)mmHg、术后基线眼压为(30.76±7.47)mmHg的175例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发生高眼压的患者分为4组,分别使用3种抗青光眼药物滴眼。第1组56例(56眼),单一应用β阻滞剂;第2组36例(36眼),单一应用α激动剂;第3组48例(48眼),协同应用β阻滞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第4组35例(35眼),协同应用α激动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分别观察用药3d后和9d后的降眼压效果。结果用药3d后,4组观察对象的眼压下降幅度为:第1组(9.87±5.16)mmHg,第2组(7.87±6.00)mmHg,第3组(13.03±8,43)mmHg,第4组(9.48±6.42)mmHg;在用药9d后为:第1组(13.16±5.09)mmHg,第2组(10.61±6.16)mmHg,第3组(16.60±8.93)mmHg,第4组(13.63±7.96)mmHg。对用药后3d和用药后9d的眼压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确定4个用药组眼压下降幅度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术后高眼压的应用中,单独使用β阻滞剂或α激动剂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合用时,β阻滞刺的降眼压效果优于α激动剂(P〈0.05)。β阻滞剂与碳酸酐酶抑制剂的联合降眼压作用不仅优于单独使用β阻滞剂(P〈0.05),更明显优于单独使用α激动剂(P〈0.01)。结论在降低术后高眼压的药物治疗中,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比单独应用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