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博士伦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因角膜相对较薄不适宜接受常规LASIK手术,而采用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分析节约角膜的程度、术后1a余视力的恢复和6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变化。结果:手术平均节约角膜组织29.27μm,节约组织达21.36%;术后1a余,裸眼视力为0.93±0.24,较术前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6±0.09相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1%的眼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1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在6mm瞳孔直径下,总体高阶像差、三阶彗差、四阶球差较术前分别增大1.76倍、2.10倍、3.90倍,与常规LASIK术相似。结论: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可以节约角膜组织20%~25%,扩大近视治疗度数范围,临床上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LASIK治疗近视后切削中心的角膜地形图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术后切削中心的偏移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185例(356眼)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准分子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方向,并用视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平均偏心值为0.38±0.26mm;其中偏离瞳孔中心0.5mm以内为263眼(73.9%),0.5~1.0mm为85眼(23.9%),1.0~1.2mm者为8眼(2.2%),切削中心位于鼻侧者为320眼(89.9%).偏中心切削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偏心量≤0.5mm中、小光区切削9眼,偏心量>0.5mm为27眼.结论严重的偏中心切削将导致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准确的切削中心定位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扩大切削直径以及完整的角膜瓣对LASIK术后的效果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术前散光度将复性近视散光220例316眼分为3组:A组,-0.50--1.50DC,173眼;B组,-1.75--2.50DC,89眼;C组,-2.75--5.0DC,54眼。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3-24月(平均6.7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对近视与散光的矫正均有确切效果,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残留度在3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膨隆是LASIK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散光增加、屈光回退、暗视力问题、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前凸、进行性的角膜变薄等,本文从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一般概况、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开展LASIK治疗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103例近视行LASIK手术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8者占93.10%,术后1月裸眼视力〉0.8占96.06%。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LASIK治疗近视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高水平的眼科专家指导下,认真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以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因地制宜及时开展此项技术治疗近视是完全能够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飞秒激光制作不同大小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角膜瓣大小分为两组对患者展开随访,角膜瓣直径>8.8~9.2mm为大角膜瓣组,>8.3~8.8mm为小角膜瓣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共有222例(441眼)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大角膜瓣组107例(212眼),小角膜瓣组115例(229眼)。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大角膜瓣组为1.03±0.11,小角膜瓣组为1.04±0.1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大角膜瓣组为(0.44±0.54)D,小角膜瓣组(0.34±0.47)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大角膜瓣组彗差(0.26±0.10)小于小角膜瓣组(0.32±0.1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光对比敏感度在18.0c?d-1空间频率下大角膜瓣组优于小角膜瓣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制瓣LASIK治疗近视,大角膜瓣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3.00~-10.00)D,平均为(-608±1.21)D的患者76例(150眼)行PRK,75例(150眼)行LASIK,分为PRK和LASIK组.术后1、3、6、1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LASIK术后未见中央岛型.LASIK组平滑型明显多于PRK组(P≤0.01).两组各种类型角膜地形图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01).术后3个月,两组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两组角膜地形图均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最高,平滑型最低.PRK组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高于LASIK组(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较PRK规则.LASIK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9.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120例234眼近视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2mo,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2mo,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108例213眼(91%),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112例222眼(94.8%),散光残留平均为-0.52D。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散光效果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SP_3 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4 1例(12 10眼)近视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6 0 0D以上近视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 0 0D ,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减少1 .3 1μm ;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 5 0D以内及±1 .0 0D以内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 =-0 . 1及r =-0 . 3 ,P <0 .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LASIK无期补矫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LASIK远期补矫的原因、角膜瓣异常类型、补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LASIK补矫病例,首次术后≥6mo补矫者为远期组,<6mo者为近期组。远期组6例8眼,近期组9例15眼。分析远期补矫原因、补矫术中及术后角膜瓣异常类型、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屈光度。随访9-36mo,平均13.5mo。结论 LASIK远期补矫原因包括眩光及夜间视物模糊(6/8)、双眼视力不对称。近期组主要原因是远视力不满意(13/15)。远期组8眼均出现上皮小片状缺失,7眼补矫术中发生瓣异常。补矫后所有眼眩光减轻或消失,2眼较首次术前提高1行远视力。近期组15眼均有角膜上皮水肿或脱失,14眼出现瓣异常,随访期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减1行。结论 LASIK补矫近视是一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1249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2487眼按屈光度分3组:第1组,-1.00DS~-6.00DS;第2组,-6.25DS~-12.00DS;第3组。-12.25DS~-20.00DS,进行LASIK治疗。结果第1组术后视力〉0.8者1125眼。占97.57%。第2组术后边视力〉0.8者1144眼。占94.08%,第3组术后视力〉0.8者75眼,占63.56%。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轻、中、高度近视。预测性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09年6月以屈光回退或眩光为主诉复诊的高度近视行LASIK术后患者13例2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屈光回退现象均发生存术后2a,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岁,均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Goldman眼压、眼轴、视野及OCT检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依据全国青光眼学组建议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2例23眼中,术后平均回退屈光度为(-1.57±0.36)D,裸眼视力0.42±0.14;1例患者双眼眩光加重,瞳孔散大,直径为4.5~5.0mm,夜间瞳孔直径为5.8~6.1mm;6例12眼术后校正眼压为21—26mmHg,合并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及相应的青光眼典型视野改变;7例13眼屈光回退者中OCT检查RNFL变薄者3例5眼,用眼过度致视疲劳者4例8眼。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 2a后出现视力下降及眩光现象,且单纯以屈光回退及光学区过小无法解释者,要考虑到并发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球差增加值,F-CAT组为1.05±0.76μm,S-LASIK组为1.26±0.8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目标Q值为F-CAT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决定系数0.65,F=4.276,P=0.043),S-LASIK组为屈光度和Q1值(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26和0.258)。结论:F-CAT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球差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伟力  沈媛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01-180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的角膜创口愈合过程。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右眼按-3.00D行LASIK,左眼角膜瓣上基质和基质床上分别按-1.50D行BSL,分别于术后1,7d;1,3mo随机选取6只动物,行裂隙灯、活体共焦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BSL术后角膜中央区透明,没有雾状浑浊(haze),早期角膜瓣边缘上皮增厚,变厚的上皮下角膜基质轻度不规则,随时间逐渐趋于正常。术后各时间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活体共焦显微镜下:BSL术后角膜瓣层间出现散在高反光颗粒,早期部分基质细胞激活,BSL组与LASIK组比较上皮基底细胞、创面后基质细胞、反光颗粒、激活细胞、神经纤维及内皮细胞数量与术后同时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BSL术后早期上皮细胞轻微变性,少量纤维细胞核染色质边集,角膜瓣边缘局部胶原排列稍紊乱。1mo时基质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直径大小一致。角膜各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角膜愈合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普通LASIK术后相似。结论: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生物组织反应轻微,角膜愈合反应程度与普通LASIK术后相似,同时为最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创造了条件,是治疗近视的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眼压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伴有高眼压和早期青光眼的近视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眼压21~25mmHg(平均21.8mmHg±0.84mmHg,1kPa=7.5mmHg)的33例(48眼)近视患者接受了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5.87DS±2.37DS,平均角膜中央厚度577.3μm±32.4μm,裸眼视力0.04~0.4。其中视野正常44眼,生理盲点扩大4眼,30眼C/D≥0.6,视盘周围或颞侧有萎缩斑34眼。有开角青光眼家族史者4例。设置LASIK的矫正量比术眼屈光不正度高15%.术后不用激素眼液。结果术后第6月的平均角膜厚度为490.6μm±36.5μm,术后1a视野、杯盘比(C/D)无改变。术后1~12月的平均视力在1.32±0.22以上,平均眼压在13.8mmHg±1.5mmHg以下,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0.30~0·43DS。与术前相比,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和等值屈光不正度显著下降(P<0.01),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伴有高眼压或早期开角青光眼的近视患者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术前相关因素。方法:将665例(1257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为两组:组Ⅰ(低、中度近视)-1.00~-6.00D;组Ⅱ(高度近视)-6.25~-14.25D。以O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术后3mo调查患者夜间眩光情况。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6.81±0.50mm,高度近视组6.98±0.57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低、中度近视组58眼(7.9%)发生夜间眩光,高度近视组为137眼(26.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低、中度近视组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0),拟矫正屈光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104);高度近视组在暗光下瞳孔直径和拟矫正屈光度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0.002)。结论:LASIK术后夜间眩光与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有关,高度近视患者也与拟矫正屈光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2012年行LASIK或LASEK手术,并定期随访6 mo以上的近视患者共2488例4778眼,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术后5 d , LASEK组裸眼视力低于LASIK组,相应地平均等值球镜屈光力高于LASIK组,但长期随访1,3,6m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LASEK与LASIK对中度近视的治疗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