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裴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19-132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5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28例50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夹持的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术后1a,裸眼视力38眼(76%)≥1.0,12眼(24%)≥0.5,最佳矫正视力40眼(80%)≥1.0,10眼(20%)≥0.5。术后22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的方法,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对屈光度为-8.25~-28.00D的32例(5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53眼均成功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4.7者占100%,最佳矫正视力≥4.9者占84.9%,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的±1.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ICL或TICL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或TICL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观察我院手术治疗的超高度近视患者127例(186眼),均在球周麻醉下经3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植入ICL或TICL,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TICL轴向、等效球镜值、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分析等。结果术后97.85%患者裸眼视力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球镜度数均在-1.00~0.25D,柱镜度数均在-1.00~0D。术后眼压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24个月角膜内皮细胞(2615.6±144.92)mm-2、(2603.40±146.30)mm-2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夜晚眩光和光晕、高眼压、TICL轴向偏差和继发性白内障等。结论植入ICL或T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虹膜灾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19眼)超高度近视(-15.50D~-30.00D)进行虹膜央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AMO)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眼压、瞳孔形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 19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植入虹膜夹持型前房品状体,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18眼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3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1,术后裸眼视力0.3~1.0.1眼因虹膜弹性差,术后发生瞳孔轻度变形人工晶状体前倾,手术后复位,其余患者均无特殊.结论 作为屈光性手术的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于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其具有术后视力恢复迅速、屈光度稳定、并发症较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的特点,所以是目前不宜行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前房负镜植入两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房负镜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 11例 ( 2 0眼 )。屈光度数最高 -2 9D ,最低 -9 45D。术前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检查。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显微手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 2年 ,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改变等。结果 术后 2年所有患者平均裸眼视力 0 73 ,矫正视力 0 92。平均眼压为14 17mmHg ,无一例眼压升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2 499 3± 3 19 6)个 /mm2 ,平均损失率 3 4% ,与术前无明显差异。ICL袢脚均未造成对房角的影响。所有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良好 ,无一例出现白内障。结论 前房负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尤其是高于 -12D的超高度近视 ,2年观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例(22眼)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者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各阶段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全部22眼术后各阶段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2个月时,8眼(36.4%)裸眼视力≥0.3,6例(54.5%)因此而脱离低视力人群;术后12个月时满意度调查,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项比例分别为0、9.1%、90.9%。结论高度近视伴低视力者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1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高度近视患者149例(290眼)接受ICL植入手术.其中男107眼,女183眼,平均年龄(29.0±6.5)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13.2±5.6)D.随诊时检查视力、眼压、屈光度和其他副作用.结果 所有眼睛的术后裸眼视力都有提高,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最后一次随访时199眼(68.6%)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以上,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病例.术后3 h内32眼眼压超过35 mmHg,其中13眼为瞳孔阻滞,19眼考虑为黏弹剂残留.术后随诊时发现3眼眼压在21~25 mmHg之间.2眼术后3个月以后发生黄斑区出血,3个月后出血吸收.3眼(2例)因为术后光晕干扰视物不适而取出ICL.12眼因为术后拱高欠佳而进行了人工晶状体置换术.结论 随诊1年显示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17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虹膜YAG激光周边切除,1周后接受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好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结果 11例(17只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固定的人工晶状体,其中1只眼术后第3天发现人工晶状体单侧脱位再次手术固定.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裸眼≤0.5者3只眼,>0.5者14只眼.16只眼眼压术后检查正常,1只眼术后眼压升高至25 mm Hg,局部加用0.5%噻吗心胺点眼,2 d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所有患者角膜透明,无内皮水肿的情况.13只眼出现前房轻度闪辉,4只眼前房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用药后很快控制.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矫正视力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0只眼),术前平均屈光度球镜(-13.65±4.25)D,柱镜(-2.65±0.75)D。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1.0,平均0.78±0.32。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9±0.3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79±0.30。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2只眼(5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8只眼(42.5%),随访6个月至2年,无明显变化。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0.75±0.65)D,柱镜(-0.55±0.25)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26±260)个/mm2,术后6个月为(3069±30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收集有晶状体眼Verisyse/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58例112眼,记录术前;术后3,6,12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的变化。结果:术后3mo全部患者裸眼视力≥0.5,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0.8占72.3%,98%眼残余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相差±1.00D以内,术后3,6,12mo患者的等值有效球镜、散光度数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有进行性的丢失,但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任何一眼发生青光眼、白内障和角膜内皮的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Verisyse/Artisan有晶状体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稳定、可预测性强,术后视觉满意度高,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远期手术效果还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前房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AC-PIOL)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方法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行AC-PIOL的住院患者45例(70只眼),其中未联合AK者(非AK组)19例(25只眼),联合AK者(AK组)26例(45只眼)。检查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AK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明显低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K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的提高量明显高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PIOL术可显著提高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测性较好,是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的方法;联合AK术治疗合并存在的中高度散光,可有效地降低术后散光,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2.
吴敬明  冯琛  陈艳路  王弘媛  赵周婷 《眼科》2012,21(6):390-394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 、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 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 D)患者38例(73眼)。方法 对上述患 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 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 (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 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 (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 (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 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 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 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 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眼科, 2012, 21: 390-394)  相似文献   

13.
观察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ICL)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14例(25只眼)。术前常规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各项检查后,行单眼或者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3-1.0。术后2例(3只眼)出现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 d后眼压正常。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及散光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好,预测性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
吴杰  魏静  罗斌  刘涛  余晓玲 《眼科研究》2013,(12):1159-1162
背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Petacam辅助观察手术后IOL在眼内的位置,为评估手术安全性提供了良好途径。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角膜接触镜(1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8例25眼的近期疗效,患眼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7.52±1.73)D,平均柱镜度为(-0.75±0.28)D,术后随访6~32个月。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将小数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视力,同时测定术前及术后术眼的等效球镜度和眼压,用角膜内皮计检测结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目变化,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术后ICL拱高的变化。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5眼均成功植入ICL,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为0.26±0.15,明显高于术前的1.4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0)。术后6个月术眼的等效球镜度明显低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术前,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度:t=-48.60,P=0.00;角膜内皮细胞计数:t=13.07,P=0.00;角膜内皮六角细胞:t=10.79,P〈0.05);术后6个月前房角度为(25.02±4.77)°,较术前的(38.43±4.04)。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2,P=0.00);而术后6个月术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压:t=-1.57,P=0.13;前房深度:t=1.46,P=0.16)。术后6个月ICL拱高为(542.17±39.46)μm,明显低于术后1周时的(363.33±44.3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0)。2例2眼术后出现轻度眩光,所有术眼观察期内均未发现晶状体混浊。结论ICL保留了生理性调节,对于高度近视眼的矫治安全、有效,但术后应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3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7.00- -23.00 D,平均(-11.48±3.70)D。术前裸眼视力(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1.2,平均0.90±0.27;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d,1周1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较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丽  张超  唐红  张愉  王婧  秦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736-738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results,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implanting a negative collagen/HEMA copolymer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n moderate to highly myopic eyes. MATERIAL AND METHODS: 23 eyes from 12 patients with a mean preoperative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of - 10.94 +/- 5.97 D underwent a refractive procedure with the Staar ICL trade mark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12.9 +/- 7.4 months (range 4 - 24 month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and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subjective refraction, intraocular pressure, keratometry, ICL trade mark centration and anterior subcapsular opaciti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mproved in all eyes.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ncreased from 0.82 +/- 0.39 preoperatively to 1.05 +/- 0.24 postoperatively. The gain in visual acuit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tudent t-test, p = 0.0097). The mean postoperative 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was - 0.82 +/- 1.42 D (p < 0,0001). The mean post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was 15.65 +/- 2.72 mm Hg. The intraocular contact lens remained well centred in all eyes and no anterior subcapsular opacities were observed. Three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cient complication without affecting the visual outcome. CONCLUSION: The use of a 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eyes is a safe procedure to correct moderate to high myopia. Long-term results are still unkn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