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发病的4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及DWI扫描,并在治疗后复查MRI。对比分析患侧病灶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与正常区比较缺血半暗带ADC值仅轻度下降,病灶中心区ADC值则明显下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R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均有上升趋势。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ADCR值高于病灶中心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ADC及ADCR可以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和预测缺血半暗带,为指导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IP的确定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目前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一致区作为半暗带存在和溶栓治疗的基础,但半暗带存在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1].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 h)与急性期(6-72 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嗣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 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 h以内NAM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e/Cr在发病最初6 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IP在发病的最初12~24 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问可以持续至24~48 h.  相似文献   

4.
门首利 《当代医学》2022,28(4):85-87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6.
Wang YJ  Yao QL  Fang F  Te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73-1777
目的 探讨高场强磁共振(7.0T)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对照组,栓塞0.5、1.5、3、6和24 h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行头颅MRI扫描:PWI、DWI、T1WI、T2WI及MRA.后处理获得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分别计算rCBV、rCBF、rMTT相对值.测量DWI异常信号区相对体积(rVD)及PWI异常灌注区相对体积(rVP).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对比.结果 假手术组各序列扫描、TTC染色及病理均未见异常.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V、rCBF明显降低,rMTT明显延长,梗死核心严重,梗死边缘较轻.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于DWI和PWI均可见异常信号区;D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增大,P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栓塞6 h前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P<0.05),6 h以后PWI、DWI梗死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以后DWI梗死体积与24 hTTC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场强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动态显示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的时间、空间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DWI)及灌注成像(PWI)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判定及其在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分别于入院、发病一、三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NIHSS)。应用DWI及PWI面积值计算IP,结合NIHSS评估IP在脑梗死预后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存在IP,对IP/PWI与NIHSS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关系,IP/PWI比值越大患者预后越好。结论应用DWI与PWI测量IP及评估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氢质子波谱序列点分解频谱分析法(PRESS)序列脉冲扫描技术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例发病时间在26 h、存在磁共振(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PRESS序列脉冲扫描技术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分析IP的区域。结果 8例在常规序列T2WI均未显示新近梗死灶,3例显示出明确的新近梗死灶;4例表现为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及动脉高密度征。11例均在DWI显示异常高信号,4例病灶直径<1.5 cm(3例梗死中心未见Lac峰出现),7例病灶直径>1.5 cm(均见Lac峰出现),平均直径(4.6±2.3)cm。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在IP平均为1.71±0.58,梗死中心区平均为1.38±0.86,NAA/Cr比值在梗死中心区降低更明显。相对NAA浓度(rNAA)梗死中心区为0.84±0.51,IP区为0.93±0.35,Lac/Cr比值梗死中心区为0.226 h、存在磁共振(MR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的PRESS序列脉冲扫描技术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分析IP的区域。结果 8例在常规序列T2WI均未显示新近梗死灶,3例显示出明确的新近梗死灶;4例表现为脑回肿胀、脑沟变浅及动脉高密度征。11例均在DWI显示异常高信号,4例病灶直径<1.5 cm(3例梗死中心未见Lac峰出现),7例病灶直径>1.5 cm(均见Lac峰出现),平均直径(4.6±2.3)cm。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在IP平均为1.71±0.58,梗死中心区平均为1.38±0.86,NAA/Cr比值在梗死中心区降低更明显。相对NAA浓度(rNAA)梗死中心区为0.84±0.51,IP区为0.93±0.35,Lac/Cr比值梗死中心区为0.221.69,平均0.79±0.29,IP为0.101.69,平均0.79±0.29,IP为0.100.89,平均0.58±0.15。结论 MRS的PRESS序列脉冲扫描技术与DWI联合应用在显示早期脑IP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是救治发生缺血但尚存活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IP)。因此,评价与判断IP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IP的认识逐步深入。尽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方法有不足之处,但仍为目前显示IP的最佳影像方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对评价IP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进行综述,以了解各自特点和优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相关责任病灶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DWI阳性的TIA责任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平均信号强度(AI)等半定量特点。方法前瞻性对39例资料完整的TIA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和DWI检查,MRI检查均在TIA发作5 d内进行。运用Functool2.6.6i对其中15例在DWI表现为阳性的责任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病灶平均体积、平均ADC值、平均AI,并和健侧进行配对比较研究。结果TIA阳性责任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点状的异常高信号,病灶平均体积(1.29±0.38)cm3,平均ADC值较健侧下降(25.8±9.01)%,AI较健侧升高(59.9±12.9)%,患、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序列明显升高,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体积较小,ADC值轻度下降而AI较健侧明显升高。DWI序列有利于对TIA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区灌注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于发病1、3、5、25 d采用动态磁共振(MRI)评定,获取所需的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观察数据.结果 5 d时治疗组"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点,治疗组与对照组"半暗带"区异常ADC体积、rrADC值、rrCBV值、rrCBF值、rrNAA值、rrLac值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25 d时2组阳性病例的血肿量差值及血肿吸收率及5 d时的NIHSS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 尼莫地平能改善血肿周边"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细胞代谢,挽救血肿周边的可逆性缺血缺氧状态,加快血肿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WI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对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13例病灶DWI全部显示为明显高信号,T2WI和T2Flair信号强度无明显异常改变;急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病灶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T2WI和T2Flair上也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检出率为100%;亚急性期7例DWI表现为稍高信号,较急性期信号下降,T2WI和T2Flair为高信号;慢性期4例D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 ,然后用特异性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TUNEL法 ) ,对局灶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MCAO后各时间点局灶缺血范围内被标记的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局灶性缺血半暗带区 ,而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 (缺血 1、3、6、1 2h分别为 3.6 0± 1 .0 2、1 5 .6 0± 2 .0 6、2 2 .4 0± 1 .85、33.0 0± 2 .83/mm2 ) ,2 4h达到高峰 ( 4 6 .6 0± 3.0 1 /mm2 ) ,4 8h以后明显减少 ( 1 3.6 0±2 .4 7/mm2 ) ,72h以后 ,凋亡表现逐渐消失 ( 5 .0 0± 1 .4 1 /mm2 ) ,各时间点的凋亡细胞数目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同时两两比较表明除缺血后 1h与 72h,3h与 1 2h及 4 8h外 ,其余各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假手术组及对侧大脑半球各时间点基本上没有凋亡细胞出现。本研究从细胞凋亡角度重新认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时间窗” ,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DWIBS与STIR/long TE序列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位自愿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分析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MR图像,描述臂丛神经病变的MR影像学特征。[结果]32位自愿者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在DWIBS序列上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分别为60、57、56、50;在STIR/longTE序列为37、28、52、44。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STIR/longTE序列(P〈0.05)。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中,臂丛神经创伤4例,臂丛神经转移性病变7例,炎症3例。DWIBS序列臂丛神经显示为高信号影,臂丛神经节前、节后部分得到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病变则呈现更高信号影。[结论]DWIBS序列与常规序列相比,能更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而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检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应用1.5TPHILIPS磁共振机,在屏气状态下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观察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后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并与DSA造影结果、碘油沉积情况相对照,判断肿瘤的残存及复发情况。结果:①随着b值增加,肝脏DWI质量逐渐下降,当b值取600s/mm2时,肝细胞癌与肝实质之间存在最佳对比度,图象质量较好。介入治疗后,肿瘤的ADC值普遍有所增大,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后ADC值增加的病例在第二次TACE前DSA造影显示碘油沉积良好,而ADC值降低的病例在第二次TACE前的DSA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其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ADC值在评价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散和灌注成像(DWI,P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7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209个病灶,其中肝囊肿40例69个病灶,肝血管瘤43例57个病灶,肝细胞癌27例36个病灶,转移性肿瘤17例47个病灶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DWI序列所选用b值为0、500 s/mm2.其中15例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和2例肝囊肿行灌注成像.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09±0.24)×10-3mm2/s,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肝血管瘤平均ADC值1.71×10-3 mm2/s作为判定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分界点,则灵敏度是97.5%,特异度是86.5%.绝大部分肝癌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SC)表现为速升速降型,全部肝血管瘤的TSC表现为缓升缓降型.结论 DWI、PWI对肝脏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肝脏MRI的补充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眼针联合电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采用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眼针、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