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上胆汁反流性胃炎并不少见,而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bile reflux,BR)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现对患者的胃镜结果及Hp在各组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汁返流性胃炎病因、发病机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电子胃镜下观察返流程度及Hp检测.结果 Ⅰ度胆汁返流49例;Ⅱ度胆汁返流51例;Ⅲ度胆汁返流4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35例.结论胆汁返流性胃炎与胃肠动力障碍,及胆汁刺激胃黏膜有关; 胆汁返流性胃炎中Hp的感染率低.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ori,Hp)与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本研究就我们收治的104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应用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病理染色诊断HP感染,并进行X^2检验。结果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率26、09%,48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中HP阳性率62.15%,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原因主要与胃液内高浓度胆汁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与HP相关性胃炎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 2010年 4月~2012年 4月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共 15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同时给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后的总有效率为 90.7%,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后的总有效率为 6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有助于提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方法将9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进行根除Hp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Hp根除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分别为82.98%、87.23%,高于对照组的42.55%、14.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应首先考虑进行根除Hp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评价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对预测胃癌危险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我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肠上皮化生且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160例、符合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160例,并分为两组,对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阴性组和非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组均进行肠化生的病理亚型分型。总结分析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病理亚型的关系,比较胆汁反流与Hp感染相关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亚型的关系。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阴性117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检出Hp阳性10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阴性为39.32%显著地高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Ⅰ型Hp阳性为9.52%(χ2=28.5557,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阴性为50.43%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Ⅱ型Hp阳性的4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3,P 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阴性为10.26%明显的低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组Ⅲ型Hp阳性的40.96%(χ2=27.9777,P 0.05)。结论 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行内镜诊断,能够对患者病情形态特征得到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病理分型以及病变程度越严重,检出率越高,而且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照组转阴率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好转率89.4%,明显优于对照组5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人应同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治疗效应。方法将291例BR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1例服用胆胃康胶囊,对照组60例服用西沙必利。结果胆胃康胶囊具有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调节幽门功能紊乱,抑制胆汁反流,抑制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且有明显改善、消除胃黏膜炎症病变等作用,临床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西沙必利。结论胆胃康胶囊具有消热利湿、舒肝利胆,调节幽门功能紊乱,抑制胆汁反流,并能治疗胃黏膜炎症病变。  相似文献   

10.
王强  李哲华  张雁 《北方药学》2012,9(7):50-50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胆汁反流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480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及中医证型特点,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胆汁反流检出率以青年组为最高,明显高于中年组及老年组,青年组中医证型以肝脾不和为最多,青年组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及老年组。结论:胆汁反流以青年人发病率最高,其中医证型以肝脾不和为主,其Hp感染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食管反流病(GRED)的关系。方法将经内镜确诊的GERD患者50例及对照组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0例,均行1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进行Hp检测。结果5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32.7%,70例对照组Hp感染率53.6%,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西沙必利及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与十二指肠其他内容物的反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以及肿瘤的重要因素。但Hp感染并非胃黏膜损害的必要因素,非Hp感染者胆汁反流的严重程度与黏膜炎症及萎缩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因此,治疗胆汁反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  相似文献   

13.
朱国玲  张海玲 《中国医药》2012,7(9):1107-1108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与术式、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4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采用Billroth Ⅰ术52例,采用BillrothⅡ术91例.选取同期未进行手术的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法和改良的Giemsa染色法检测患者的Hp.结果 观察组Hp感染率[24.5%(3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42.8% (101/236)](P<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Hp感染率[21.2%(11/52)]略低于BillrothⅡ术后患者[26.4% (24/91)] (P >0.05),Billroth Ⅰ术后患者的胆汁反流阳性率[51.9% (27/52)]明显低于Billroth Ⅱ术后患者[80.2% (73/91)] (P <0.05),胆汁反流阳性患者的Hp感染率[ 19.0% (19/100)]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患者[37.2% (16/43)] (P <0.05).结论 Hp感染是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胃大部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发生Hp感染的概率大幅降低,胆汁反流是患者Hp感染的有效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幽门螺杆菌(Hp)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对反流性胃炎进行病理检测,同时将150例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伊托必利、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75例中,43例显效,28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75例中,29例显效,3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2.67%。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原理与幽门螺杆菌及胆囊疾病具有密切关系,采用伊托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02例及对照组240例。采用抗Hp-IgG抗体血清学检测、病理学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为20.30%,而对照组为43.33%(P〈0.05)。结论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存在逆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农村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病种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方法对96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农村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钳取胃黏膜组织一块作Hp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96例儿童在上消化道均发现有各种病变,检出率为10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6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蛔虫6例、钩虫3例。Hp阳性率51%(49/96),其中慢性胃炎Hp阳性率57.1%(36/6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6.9%(10/13)、十二指肠球炎28.6%(2/7)、胆汁反流性胃炎25%(1/4)。3~6岁儿童组Hp阳性率35.5%(11/31),7—12岁儿童组Hp阳性率58.5%(38/65)。结论儿童胃镜检查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Hp感染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高,其次是慢性胃炎,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胆汁返流的关系。方法 伴有胆汁返流PU患者25例和不伴有胆汁返流PU患者80例分别采用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结果 伴有胆汁返流PU患者25例,Hp阳性12例,阴性13例,Hp感染率48%:不伴有胆汁返流PU患者80例,Hp阳性59例,阴性21例,Hp感染率73.7%。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与胆汁返流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通过内镜诊断的4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并与同期轻度慢性胃炎患者59例进行比较。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31.3%)低于慢性胃炎组(50.8%),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反流性食管炎中年龄≥65岁者Hp感染率高于年龄〈65岁者(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感染率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但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是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多的胆汁反流可致胃黏膜损伤[1],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或碱性反流性胃炎(ARG)。发生于胃幽门术后过多胆汁反流引起的胃炎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SBRG);发生在非手术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目前,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就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及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63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60例GERD患者分为2组,25例常规三联抗HP治疗,为HP根除组,另外35例作为Hp持续感染组。随访1年。结果 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58.3%,对照组Hp感染率82.5%,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组GERD复发率高于Hp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根除后GERD的发病率为25.5%。结论 Hp感染可能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