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临沧市首次本地感染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本次登革热疫情发生的原因,为今后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讨论分析此次疫情发生的原因。结果2008年9~10月临沧市首次发生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和5例当地感染病例,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临沧市再次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雷州市2007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调查蚊媒密度。结果疫情流行历时38d,共发病187例,男性90例,女性97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79岁,以30~60岁发病者居多。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供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5左右,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控制布雷图指数<5,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本地登革热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记调查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深圳市南山区2014年报告登革热患者10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登革热103例,临床诊断登革热1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46例,本地登革热患者57例,不明感染原因的登革热患者1例,发病率为9.29/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在7月下旬至12月下旬,高峰在10月。全区各个街道均出现登革热患者,以蛇口街道居多。输入性登革热的输入来源地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结论 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输入性登革热和本地感染登革热并存。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陆正斌  陈一虹  高小 《右江医学》2022,(10):785-789
目的 研究岑溪市2020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制定防控登革热疫情的公共卫生措施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岑溪市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结果 该研究共收集岑溪市2020年报告登革热367例,其中男性病例180例,女性病例187例,男女病例比为0.96∶1,性别患病情况差别不大;病例全部为当地轻症病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9月16日—10月1日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涉及各年龄组,30~49岁人群发病最集中,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岑城镇,其中岑城镇城厢社区和甘冲社区为高高相邻发病区域及一类聚集区。结论 岑溪市2020年登革热疫情在地区、年龄、职业之间的分布均有集中趋势,其中岑城镇作为具有发病高风险的地区,应该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湛江市2007年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布雷图指数、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用EPI2002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湛江市暴发2起登革热疫情,发病205例,男97例,女108例;抗登革热病毒IgG阳性率低,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9月份,低谷在6-8月份,阳性容器以永久性容器为主。结论湛江市有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人群普遍对登革热易感,8-9月是发动爱国卫生运动,清除伊蚊孳生地,预防、控制登革热流行的适当时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西登革热疫情面临国内邻省广东、云南等省和国外邻国东南亚的越南等国登革热病例输入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广西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登革热输入性传播流行风险高。为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防控,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发生,本文就广西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山市2004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登革热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登革热IgM/IgG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使用布雷图指数(BⅠ)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6d,共发病37例,登革热抗体阳性37例,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4株。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男性16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63岁,其中10~39岁27例,占72.97%。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67.0,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次疫情是由I型登革病毒引起,因早期病例误诊,未及时发现传染源,导致疾病传播。快速灭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市的流行因素,今后应继续加强各项控制措施的执行落实,加强可疑病例的监测和杀灭蚊媒的工作,扩大原因不明发热病人血常规监测范围,特别是曾发生疫情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  相似文献   

9.
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为政府建立登革热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的常规经济投入及其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情况进行调查。用比较分析法对登革热预防控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采取常规措施共投入225390元;发生登革热疫情后,共投入疫情调查处理费212197元;病人的总诊疗费用为86770.9元,平均每例为3099.O元;病人及其家属消耗误工费用为15050元,平均每例为537.5元;中山市登革热预防控制费用效益比率为1:5.7。结论:查出中山市登革热预防和控制费用以及登革热预防控制的经济效益;证明该市实施的登革热预防控制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探索适宜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监测、实验室结果及疫情调查处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汕头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177例,发病率为18.72/10万。疫情波及1区个8个镇(街道),病例集中在9-10月份,流行期为53d。临床表现以轻型登革热为主。在7份急性期病人的血标本中分离出3株登革Ⅰ型病毒。病例以多点散发流行为主。疫点媒介密度高,传染源未及时发现是造成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设立定点医院,开展地毯式病例搜索和清理伊蚊孳生地是疫情得到较快控制的主要措施。结论2006年汕头市登革热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病例临床症状轻。以疫情多发区为中心,以周边区为重点,采取加强传染源控制管理和清除蚊媒孳生地及疫点紧急灭蚊等综合措施,是较快扑灭疫情的有效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