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3)
目的 :对比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肝占位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的诊断阳性率,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对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3.33%、88.00%及82.14%,而CT增强扫描分别为88.89%、92.00%及85.71%,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种检查方法对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与增强CT在肾脏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肾脏外伤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肾外伤分级标准及肾外伤CT分级判断外伤程度,并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超声造影发现1例I级肾外伤,而增强CT未发现;CEUS漏诊2例I级肾外伤;1例CEUS将Ⅲ级高估为Ⅳ级;2例将Ⅳ级低估为Ⅲ级。增强CT与CEUS各自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2%、91.2%,两者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0)。结论 :CEUS在评价实质器官外伤上具有优势,而增强CT在判断腹部合并伤方面更具优势,两种检查技术的有机组合必将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超声、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背部弹力纤维瘤患者的资料,测量肿块大小、分析影像学特征,比较肿块、前锯肌及周围脂肪的CT平扫及增强CT值,评价超声及CT对病灶显示的一致性。结果①所有病灶均位于前锯肌、背阔肌内侧,表现为扁丘状或梭形软组织肿块。②影像学表现:超声表现为肿块边界不清,以中强回声为主,可见条索状高低回声,所有病灶均未探及血流信号;CT平扫示病灶密度稍低于或接近邻近肌肉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其内可见条纹状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中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T2WI呈稍低信号,其内夹杂条纹状高信号,后者在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③单、双侧发病率及左、右侧病灶大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和CT对病灶的显示一致性较好(Kappa=1.000,P=0.000)。结论背部弹力纤维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特征,仔细观察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US)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肾肿瘤患者分别行超声和螺旋CT检查,将两者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肾良性肿瘤及病变25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4%,CT为88%;肾癌10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0%,CT检查为90%。结论 US和MSCT在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中,超声是筛查肾脏肿瘤首选检查方法,其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MSCT检查在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要高于超声,但在敏感性方面超声要优于CT,两者都能较准确地判断肾脏肿瘤及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李永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2):133-135
目的 分析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SORL)及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SORL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实施CT检查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和CEUS诊断SORL及病变性质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82例SORL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恶性58例、良性24例;CT诊断出恶性62例、良性20例;CEUS诊断出恶性58例、良性24例;CT诊断灵敏度96.6%(56/58)、准确度90.2%(74/82)较CEUS诊断灵敏度84.5%(49/58)、准确度78.0%(64/82)高,漏诊率3.4%(2/58)较CEUS诊断15.5%(9/58)低(P<0.05)。结论 CT检查对SORL及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显著降低漏诊情况的发生,诊断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超声造影(ultrasonic contrast)和螺旋CT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留活性病灶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经病理诊断且治疗后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在经过介入综合治疗后均行超声造影、作者简介莫灿均(1984-),男,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广东医学院,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CT、MRI检查,再次行DSA诊疗并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与超声造影、CT、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129个病灶、43个活性残留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3~5周后行超声造影、CT、MRI及DSA检查,综合介入治疗后,DSA检查发现129个肝癌病灶,其中有43个残留活性肿瘤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的病灶数量和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0例(93.02%)、29例(67.44%),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螺旋CT检查的病灶数量、残留活性病灶数量分别为122(94.57%)、36(83.72%),与DSA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RI检测,病灶数量与残留活性病灶数量为126(97.67%)、41(95.35%),与DSA检查结果差别不大,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超声造影、CT和MRI共同对患者肿瘤数量检查,发现病灶总数量129(100.00%)、残留活性病灶数量43(100.00%)均与DSA检查结果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001,P>0.999)。结论MRI对介入综合治疗术后活性病灶的评估价值明显优于超声造影和螺旋CT,若三者联合检查则可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颅内感染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影像学表现,尤其是CT、MRI检查对于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治疗应答、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等MRI新技术对于颅内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均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优越性.就颅内常见感染的CT、MRI表现和近几年这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CT下Bosniak分级和MRI下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性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共42个肾脏囊性病灶)同时具备CT和MRI影像资料,并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作为最终诊断,采用ROC曲线比较二种检查模式的诊断性能.结果 CT下Bosniak分级Ⅰ~Ⅳ级分别为6个、24个、9个、3个,对照病理结果其假阳性病灶数0个,假阴性病灶数14个.MRI下Bosniak分级Ⅰ~Ⅳ级分别8个、18个、10个、6个,对照病理结果其假阳性病灶数0个,假阴性病灶数11个.MRI下Bosniak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T下Bosniak分级,前者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后者.结论 MRI下Bosniak分级对于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性能高于CT下Bosniak分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采用MRI下Bosniak分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3)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MRI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mg,CE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FLL患者共220个病灶的CEUS及CEMRI图像,比较2种方法诊断FLL的准确性。结果 :CEUS诊断FLL的准确率为89.55%(197/220),MRI为93.18%(205/2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对诊断常见FLL有重要价值,与CEMRI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在提高冠状动脉瘘(CAF)诊断率的同时,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以血管造影或手术作为诊断CAF的金标准,回顾性分析2006-01~2010-0127例超声诊断为CAF的患者和21例超声诊断为可疑CAF的患者,这48名患者均进行了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将48例患者超声和CT的检测率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例患者血管造影诊断CAF37例(7例已手术),室间隔肌部缺损1例(已手术),走行变异动脉导管未闭1例(已手术),9例未见异常;64排CT血管成像诊断CAF37例(其中1例血管造影诊断为走行变异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肌部缺损1例(已手术),10例未见异常。结论:超声对CAF的诊断率较高,可以作为一种筛选的手段,64排CT诊断率几乎与血管造影相仿,用超声做筛选,用64排CT进一步印证在提高诊断率的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平滑肌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瘤CT、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加行MRI.CT、MRI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长径为2~7 cm,平均4.4 cm,均有完整包膜.5例肿瘤呈类圆形,1例呈浅分叶状.4例肿瘤较小者呈均匀或较均匀,2例肿瘤较大者不均匀.CT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平扫密度均稍高于肾脏(与肌肉密度相似),增强扫描皮髓期均呈轻中度强化,但欠均匀,其内未见粗大血管,排泄期均呈持续性强化且比皮髓期均匀.1例MR T1WI和T2WI均呈较均匀的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似,另l例T1WI和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增强扫描皮髓期均呈不均匀中度强化,排泄期均呈持续性较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罕见,与良性肿瘤中的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癌中的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平滑肌肉瘤等较难鉴别.本组半数以上肾平滑肌瘤有以下特点: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肿瘤包膜完整,大部分位于肾上部或下部的肾外,CT平扫呈较均匀的较高密度,增强扫描呈持续性轻中度强化,MRI平扫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持续性较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我院269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92.4%恶性病变动脉相呈现回声增强.病灶动脉相呈现高增强或等增强、延迟相消退为低增强或无增强,在良性病变中占13.8%(19/138),恶性病变中为94.7%(124/131);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限性病灶的敏感度89.6%,特异度97.5%,诊断符合率93.2%.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显示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分类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硬化性肠系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CT值-10~20HU,明显高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密度(-120~-100HU)。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轻度延迟期强化,肠系膜血管无浸润。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一定的CT和MRI表现特征,确诊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舌病变的CT及MRI表现,评价影像检查在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舌病变患者资料,其中舌鳞癌20例,良性病变8例,比较分析其影像表现,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20例舌鳞癌患者,在CT、MRI上表现为溃疡、浸润或疣型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8例良性病变,除溃疡性嗜酸性肉芽肿和淋巴管瘤外,均未见肿块占位效应(x2=13.621,P=0.000).(2)MRI检查并有完整手术记录的7例舌鳞癌患者中,肿块最大径≥2 cm者6例,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为83.3%(5/6);肿块最大径<2 cm者1例,未发现淋巴转移.结论 CT、MRI对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喜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0-5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旨在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统计近10年内明确诊断的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检查表现。9例患者均于日本东芝系统Vantage XGV 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上检查。CT扫描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ation 6排多层螺旋CT机器,从颅底向颅顶连续扫描。结果多发性硬化好发年龄平均31.5岁(和之前文献报道一致),MRI检查敏感率超过CT,好发部位,9例中5例于脑内,2例发生于脊髓,2例脑与脊髓同时存在病灶。结论 MS年龄多在20~40之间。临床分为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通过临床及影像分析,降低了MS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同时具备CT和MRI影像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包括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梯度回波反相位或钆-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增强T1加权成像.对20例患者行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