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 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p16抑癌基因在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6抑癌基因与胆管细胞性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胆管细胞性肝癌38例、癌旁胆管异型增生组织26例及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p16抑癌基因16例的表达情况。结果p16抑癌基因在胆管细胞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率为26%,明显低于癌旁胆管异型增生组织(69%,P<001)及正常肝内胆管组织(81%,P<001);中、低分化胆管细胞性肝癌p16抑癌基因表达率(15%)显著低于高分化胆管细胞性肝癌的p16抑癌基因表达率(54%,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的病例中,p16抑癌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p16抑癌基因阳性病人5年生存率为56%,而p16抑癌基因阴性病人5年生存率仅为14%,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16抑癌基因的表达与癌灶体积、癌灶数目及HBsAg无关。结论p16抑癌基因的失表达可能在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16抑癌基因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形成有关,是判定胆管细胞性肝癌恶性程度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CN家族成员Cyr61、CTGF和Nov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的病理特征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的RTPCR方法分析31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Cyr61、CTGF和Nov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1例肝癌组织中Cyr61和CTGF基因表达量均较癌旁组织高(P〈0.01)。镜下存在静脉浸润的HCC组织中Cyr61基因和CTGF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镜下无静脉浸润的HCC组织,Edmondson分级Ⅲ~Ⅳ的HCC组织中CTGF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Edmondson分级Ⅰ~Ⅱ的HCC组织的表达量(P〈0.05)。结论 Cyr61、CTGF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肝细胞癌部分病理特征方面存在表达上的差异,提示其可能与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肝细胞性肝癌(HCC)及门静脉癌栓(PVTT)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 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对3对HCC组织及PVTT组织的总蛋白质进行分离,两组间差异蛋白点用质谱和数据库搜索鉴定,并用组化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一步验证.结果 鉴定出10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Ki-67、MTH-SP75、NM23等.对在M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的Ki-67,应用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出两组间存在差异并且在HCC组织中Ki-67的表达与PVTT呈正相关.结论 HCC转移与多种蛋白有关,其中Ki-67高表达可能在肝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2(Gli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ealtimeRT—PCR法及Westernblot检测20对肝癌及癌旁组织Gli2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对肝癌及癌旁组织Gli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Gli2mRNA及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2例肝癌组织中Gli2阳性表达38例(73.1%),相应的癌旁组织Gli2阳性表达8例(15.4%),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G1i2蛋白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Gli2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Gli2可能成为肝癌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和生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病率高,病人生存时间短,是目前肝癌治疗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射频消融是小肝癌治疗的重要微创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射频消融能使无法手术的HCC合并PVTT病人获益,但是单一的射频消融术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uPA和uPAR基因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uPA,uPAR基因表达和肝癌转移,肝细胞癌门静脉主干癌栓(Tumor thrombosid of the main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PVTT)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uPA,uPAR表达。结果:癌栓(A1组)和其原发癌(A2组)uPA,uPAR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肝癌(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A2组小血管内可见癌细胞群落,A1组多见,B组无此现象,A1组、A2组uPAR和uPA蛋白质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P均<0.01),A1组表达强度均高于A2组(P<0.01),uPA,uPAR mRNA和其蛋白质表达存在良好相关性(P均<0.01),结论:uPA,uPAR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是PVTT形成和肝癌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癌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肝癌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之一,文献报道依据尸检和影像学检查,PVTT发生率为20%-70%,而手术切除标本镜检PVTT发生率高达90%。患者一旦出现PVTT,短期内就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腹水,最终导致死亡。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癌栓患者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近年来,有关PVTT的病因及诊断、治疗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其明确的形成机制和对机体的侵袭、转移等的机理尚不清楚。临床治疗中肝癌伴PVTT患者的总体疗效还较差。本文对PVTT研究的现状,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在肝癌及癌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硬化组织(44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进行p16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合临床病理指标(Child分级、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转移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 p16基因在HCC中的阳性表达48%(24/50),癌旁91%(40/44)。p16基因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4),在分化Ⅰ-Ⅱ级中P16阳性率59%(19/32)明显高于Ⅲ-Ⅳ级的27.8%(5/18)。结论 p16基因在HCC的发生及分化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且P16的失活可能发生在HCC的早期。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uper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LVD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分析癌旁组织LVD与癌组织MVD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0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平均LVD值分别为(10.65±3.75)、 (8.98±2.52)、 (3.15±1.49);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LVD值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 (71.08±43.19)、 (23.20±4.70)、 (16.80±3.0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结论 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LVD及MVD高表达,与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及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7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加门静脉取栓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效果。结果71例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25.2d(11~60d),平均手术时间230min(95-420min),平均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740ml(100-3500ml)和420ml(0-4600m1),平均肝门阻断时间为8.7min(0-35min),术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5.3个月,1年生存率为51.7%,2年生存率为34.5%,3年生存率为6.9%。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患者。结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癌切除和门静脉取栓是安全的,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出现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复发性肝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原发性肝癌R0切除的206例病人首次切除至肝癌复发期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肝癌复发时是否伴有PVTT分为伴有PVTT组和无PVTT组,分析肝癌复发时PVTT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伴有PVTT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中,分析影响PVTT形成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肝癌复发时,伴有PVTT的比例更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Child分级B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预测模型”,每个危险因素赋值1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评分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发生PVT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3,95%CI 0.557~0.766),曲线下面积为0.662,Cut-off值为0.5分,约登指数为0.302,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0.2%。模型得分越高者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07),且出现伴有PVTT复发的比例更高(P=0.001)。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复发性肝癌且伴有门静脉癌栓病人中,低分化肝癌术后出现肉眼可见的PVTT时间更短(P=0.000)。结论 多发癌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R0术后更容易出现伴有PVTT的复发,其中肝癌低分化者生长速度更快。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采取更紧密随访或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的63例原发性HCC合并门静脉主干或者第一分支癌栓患者的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保守治疗组(A组,7例);TACE治疗组(B组,19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治疗组(C组,12例);手术切除原发HCC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术后TACE治疗组(D组,25例)。结果:A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4%、0、0、0;B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6%、12%、0、0;C组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9%、0;D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2%、20、12%。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合并PVTT采取手术切除原发肝癌同时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或者癌栓部位门静脉切除术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术后应用TACE治疗可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放射治疗、消融治疗、肝移植、分子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治疗方法的近况进行了评价,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47例HCC合并PVTT患者于TACE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癌栓处方剂量100~120 Gy,对比治疗前后癌栓长径、肝功能、AFP的变化。结果完全缓解无,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61.70%(29/47);术后癌栓长径明显小于术前(P〈0.05)。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47例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3.45%、36.75%,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结论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HCC伴PVTT可明显提高疗效,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瞻性对合并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患者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研究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术前影像学及多学科诊断为可切除肝癌合并门脉侵犯患者219例,按初始治疗分为一期手术切除的手术组(132例)和TACE组(87例),TACE组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分层分析两组间的生存差异。结果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4%、19.1%、13.1%、13.87个月和57.1%、27.2%、21.1%、16.13个月(P=0.037)。亚组分析中,段叶级癌栓手术组和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0%、32.1%、20.1%和92.9%、55.7%、47.8%(P=0.012)。主分支癌栓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2)。两组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门脉侵犯可切除肝癌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安全有效,尤其可以显著延长伴有段叶级侵犯肝癌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a common entity. In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microscopic tumor invasion into the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 is also usually observed, but the incidence of macroscopic tumor thrombus in the first branch and trunk of the portal vein is rare. Most reported cases of PVTT from colorectal cancer had concomitant metastatic nodules in liver parenchyma, and the PVTT was continuous with the liver nodule, like PVTT in HCC. We present a case of PVTT from colorectal cancer with no definite metastatic nodules in liver parenchyma. A 58-year old man underwent laparoscopic high anterior resection for rectosigmoid carcinoma accompanied by bulky tumor thrombus in the branch of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Six months later, he received left lobectomy and left caudate resection for liver metastasis. The resected specimen demonstrated there was no metastatic nodule in liver parenchyma and that the left portal system was filled with the tumor thrombus. The patient is alive with no sign of recurrence 66 months after hepatectomy. Even if there is a macroscopic PVTT from colorectal cancer, a better prognosis may be expected when the tumor can be completely resected en-bloc by anatomic hepatectomy including PVTT.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性肝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肝细胞性肝癌在早期即能被发现,但是,其中11%~42%的肝癌患者已有门静脉侵犯,即门静脉癌栓的形成.门静脉癌栓的形成使肿瘤细胞在肝脏中广泛传播并引起肝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过去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多采用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即使有机会行手术切除,术后多辅以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门静脉支架植入或门静脉化疗等治疗方式,部分患者能更长时间的存活,但由于微小癌栓及微小转移灶术前已存在,术前检查难以发现,手术取栓很难清除干净,容易导致术后肝癌早期复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治疗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经典的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螺旋断层放疗、CIK细胞治疗、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门静脉支架植入后125I放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