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28例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治疗经过,确诊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口服醋甲唑胺片,局部按压眼球,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静脉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葛根素等中成药制剂,配合胞二磷胆碱、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适当吸氧.结果 我院自2005年至2012年共收治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28例(眼),年龄50岁-72岁,男17例,女11例,中央动脉阻塞10例,分支动脉阻塞18例,经过1疗程的治疗后入院时视力为无光感者17人,治疗1疗程后仍无光感者8人,入院视力>光感者13人,治疗1疗程后视力无改变者2人,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视网膜动脉阻塞对视力损害大,患者越早确诊越早治疗,预后越好;超过黄金治疗时机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治疗,积极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一定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压氧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明确诊断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32例(35只眼)全身应用血管扩张剂的同时,加压吸入纯氧。结果:32例(35只眼)中有效28例(30只眼)83.3%,无效4例(6眼)16.67%。结论:高压氧在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凌宏 《中原医刊》2005,32(2):21-21
目的 观察血塞通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视网膜动脉阻塞病人应用血塞通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心视力的变化。结果 中央动脉阻塞20例中,视力恢复到0.05以上者8例,占40%,分支动脉阻塞10例,视力恢复到0.5以上,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 血塞通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做视力、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静脉滴用地塞米松10mgqd×3d,改为口服强的松;未用激素的作为对照组。其中年轻组(〈50岁)两组各20例,年老组(≥50岁)两组各50例。结果年轻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老治疗组有效率为37.5%,对照组为40.0%,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使用激素需要视年龄而区别对待,对于年轻患者,使用全身规范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益处,而年老者不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6.
李秀芝 《黑龙江医学》2003,27(8):631-632
高压氧治疗眼科疾病在国内开始于 1 96 7年 ,以后有些单位相继开展了研究和临床应用。我院用高压氧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3例 ,随访观察 2~ 5年疗效稳定 ,典型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例 1 吴某某 ,男 ,4 5岁。于 1 984 - 0 9开始右眼视物不清 ,反复发作 ,1 984 - 1 0 - 30右眼视力突然障碍 ,并逐渐加重不缓解 ,来我院急诊入院治疗。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手动 /眼前 ,左眼 1 0 ;外眼检查 :左眼 (- ) ,右眼瞳孔 1 5mm ,通光体正常 ;眼底 :左眼正常 ,右眼乳头边模糊、色正 ,后极网膜色淡 ,动脉细 ,反光强 ,有动脉静脉交叉压痕 ,动、静脉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103例(103只眼)分为治疗组53例(53只眼)和对照组50例(50只眼).对照组给予血栓通 、硝酸甘油 、肌苷 、三磷酸腺苷等一般治疗,并行高压氧舱治疗.治疗组除应用对照组治疗方法外,另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眼球后注射 、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以视力 、视野改变为疗效判断指标.结果 3、7、14 d后在提高视力 、改善视野方面,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联合高压氧对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川芎嗪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40例44眼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川芎嗪药物治疗组和川芎嗪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组.结果实验组20例23眼,有效18例19眼(82.60%),无效2例4眼(17.40%).对照组20例21 眼,有效7例8眼(38.10%),无效13例13眼(61.9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宗巧梅  葛胜利  贺经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302-1303
眼球钝挫伤表现为多种多样复杂的眼底改变,严重的钝挫伤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造成永久性视功能损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能了解钝挫伤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血循环障碍情况,有早期诊断意义,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2 2例 ,均为单眼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0~ 5 0岁 5全 ,5 0~ 6 0岁 14例 ,6 0~ 70岁 3例。病程 :发病 4h内来诊者 5例 ,2d内来诊者 8例 ,1周以后来诊者 9例。2 治疗方法2 1 急救 :立即给予亚硝酸异戎脂吸入或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球后注射 6 5 4 2或阿托品吸氧 ,眼球按摩。2 2 针刺 :取睛明、攒竹、球后、承泣、瞳子、太阳、风池、翳明、合谷等穴 ,强刺激后 ,留针 2 0min ,每日交替进行。2 3 穴位封闭 :蝶脉灵及维生素B1、B12 上述穴位交替经药。2 4 静点 :蝶脉灵或复方丹参加胞 :磷胆硷静点…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高压氧配合血管扩张剂治疗急性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方法:本组病冽26人26只眼,加压吸入纯氧,同时全身应用血管扩张剂。结果26例26只眼中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疗效好,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应用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12例,治疗前后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照观察。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13眼),4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9只眼行区域性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2例复查后行补充光凝。治疗后荧光素造影对照观察结果:9眼区域性光凝术后,荧光素造影见藻注区光凝斑规则,色素上皮轻度萎缩,无灌注区边缘未见荧光素渗漏。广泛视网膜光凝4眼,2眼后极部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组织水肿消退,黄斑囊样水肿减轻;2眼新生血管缩小,尚有少许渗漏,后经补充光凝。无一例新生血管增多,无灌注区扩大或渗漏加重。结论:激光治疗虽不能明确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当前的有效视力。  相似文献   

14.
15.
16.
晁栋  王四旺  谢艳华 《医学争鸣》2000,21(7):S167-S169
目的 建立家兔视网膜中央动脉(CRA)主干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手术暴露出0视网膜中央动脉后,采用光化学法造模,随后对模型进行荧光眼底照相及电镜检查。结果 视网膜中央动脉内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在缺血6h后均出现变性、坏死的改变。结论 采用光化学方法,可以成功复制出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阻塞模型,且缺血达6h后视网膜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血塞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萍 《中原医刊》2003,30(23):45-45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其病因复杂,治疗效果不佳,病变晚期由于黄斑囊样水肿,新生血管形成及其并发症使视功能严重受损。笔者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本病46例46眼,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背景:Susac综合征包括大脑微血管病变、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和听觉丧失三联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变异。病例报道:一位57岁高加索妇女在1999年表现出全部症状且程度严重,诊断为该病,并接受治疗。荧光血管造影和大脑M RI均证实此病的诊断。在全身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图像特征,探讨FFA在RVO的应用.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76例(76眼)的FF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O患者76例(76眼),其中,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25例,占32.89%,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或栓子形成28例,占36.84%,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30例,占39.47%,视网膜新生血管32例,占42.11%,黄斑囊样水肿35例,占46.05%.结论 FFA可以清楚的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底改变,对RVO的诊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