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荣发家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2912-29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2014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分别采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血管再通、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和并发出血情况。结果瑞替普酶组30 min、60 min、120 min 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平均再通时间短于尿激酶组,差异显著(P<0.05);瑞替普酶组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尿激酶组(P<0.05);2组再梗死、心力衰竭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并发出血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加快血管再通速度,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心肌损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临床使用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开通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30例)及重组链激酶组(30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20mU,分2次,每次10mU,间隔30min快速静脉推注;重组链激酶组予重组链激酶150×104U溶于5%葡萄糖100ml内60min内静脉滴注。通过临床间接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开通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血管开通率由临床间接指标评价,随后由急诊或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开通时间为从静脉给药结束至ST段回落≥50%时间。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瑞替普酶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短于重组链激酶组〔(0.94±0.16)vs(1.20±0.29)h,P〈0.05〕,血管开通率略高于重组链激酶组(90.0%vs76.7%,P〉0.05),轻度出血率略低于重组链激酶组(6.7%vs1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在缩短血管开通时间上优于重组链激酶,在增加血管开通率、减少出血率上较重组链激酶有更大获益趋势,发病6h内的AMI患者可以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r-PA)与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8例发病12 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瑞替普酶组49例,瑞替普酶18 mg间隔30 min分2次静脉注射;尿激酶组49例,150万u 30 min内静脉滴注。观察2组溶栓再通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120 min瑞替普酶组42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再通率为85.71%,尿激酶组35例相关血管再通,再通率71.43%,瑞替普酶组再通率高于尿激酶组,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比尿激酶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再通率高,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赫震寰  王敏 《中外医疗》2013,(35):106-106,108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 rPA) 溶栓治疗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符合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为瑞替普酶组和尿激酶组,使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比较溶栓后60 min和120 min时的再通率,以及并发出血情况、30 d再梗、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2周内死亡率.结果 溶栓后60 min和120 min时的再通率瑞替普酶组高于尿激酶组;并发出血情况两组差别不大;30 d再梗、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和2周内死亡率瑞替普酶组相比尿激酶组要低.结论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 STEMI 再通率高,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是基层院治疗STEMI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溶栓组,用瑞替普酶按10Mu-20Mu剂量治疗;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住院2周内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冉灌注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4%),(P〈0.01),溶栓组3周病死率(7.8%)、心力衰竭(12%)、心源性休克(8%)和严重心律失常(12%)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35%、和31%),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有一例脑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溶栓组(10.3%)高于对照组(8.3%)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格较廉,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为瑞替普酶组(n=24,静脉注射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和阿替普酶组(n=24,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及在院病死率差异。结果瑞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时间少于阿替酶组,再通率和在院死亡率高于阿替酶组,以上对比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均有可观疗效,且疗效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24例符合溶栓治疗的STEAMI患者,其中62例给予瑞替普酶10mu静注,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1次;62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30分钟内静滴完成.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再通率、血管再通率、急性期并发症等.结果: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相比,临床再通率(83.9% VS 61.3%),血管再通率(72.6% VS 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4.8% VS 9.7%),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溶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静脉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43例,重组链激酶43例。分别观察不同时间段2组患者给予不同溶栓药物后的血管在通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2组患者使用溶栓药物后,血管再通率均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加。阿替普酶组的43例患者用药120分钟后,血管再通率为74.4%;重组链激酶组的43例患者用药120分钟后,血管再通率为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重组链激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均有较好疗效,阿替普酶具有更好的血管再通效果,急诊应用时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时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的5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瑞替普酶组,同时选取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45例患者作为阿替普酶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率、心功能衰竭率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和瑞替普酶均是临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主要药物,两种药物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瑞替普酶相对而言更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生素c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28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c组(68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维生素c组在溶栓治疗前予维生素C注射液5.0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比较两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率相似(61.76%和58.33%),而维生素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33%(P〈0.05);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8.82%和7.3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8%和16.67%)(P〈0.05);休克及总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c注射液配合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8例给予瑞替普酶10mU+10m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照组98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肌酶,比较两组再通率、4周内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再通率高(P〈0.05),4周内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高效、安全的静脉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为r-SK组(40例)和UK组(40例),分别用r-SK1.5×10^6U和UK1.5×10^6U静脉输注,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溶栓后120min血管再通率(85.0%)明显高于UK组(62.5%)(P〈0.05);溶栓后各时间段r-SK组再通率均高于UK组(P<0.05);r-SK组于溶栓治疗4周内其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P〈0.05);心原性休克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K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UK组(7.5%)(P〈0.05)。结论:与UK相比,r-SK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4.
孙成珍  朱鹏  吴宝东  王龙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34-1134,1152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3例,于溶栓后观察血管开通情况,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RA)等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率69.76%。并发症:出血表现共5例(11.62%),其中牙龈出血3例,少量柏油样便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RA):共6例(13.95%);死亡4例(9.30%),死亡原因为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老年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其中5例AMI老年患者4例均开通。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为一种积极、安全、有效的措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也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杨丽华 《北京医学》2011,33(11):891-892
目的 观察<6 h的早期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前壁AMI伴心源性休克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后分为药物组(14例)和介入组(16例).药物组家属拒绝介入治疗,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组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静脉尿激酶溶栓(UK)和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治疗发病3h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09例发病3h后AMI患者,6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8例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临床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直接PCI组:IRA开通率(95.9%)高于UK组(61.2%),P﹤0.05;心衰发生率12.1%,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8.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7%,病死率2.7%,均低于PCI组(分别为25.0%,20.0%,10.0%,11.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CG检查:室壁矛盾运动发生率直接PCI组为2.7%,低于UK(12.7%),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直接PCI组为56.8±8.3),高于UK组51.2±10.4,两组比较P﹤0.05。而两组中出血率、再发心绞痛率和再闭塞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与UK治疗相比,直接PCI治疗发病3h后AMI疗效更佳,可减少心衰及心脏恶性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在心电图监测下,对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冠脉再通22例,再通率达64.7%;未再通12例,其中病死2例,病死率为16.7%。不同时段溶栓时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不同(P<0.005)。结论: 早期溶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除1例高龄患者消化道出血外,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张帆  张双  张福春  曾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27-212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3例年龄≥75岁的高龄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2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有无差异。结果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高龄老年初发心肌梗死患者无保护作用,不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张昌列  宋志红 《重庆医学》2015,(2):207-208,2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该院60例下肢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溶栓组),与随机选取同期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28例(重组链激酶溶栓组)作对比。治疗期间观察患肢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全部达到有效,愈显率相比瑞替普酶溶栓组高于重组链激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瑞替普酶溶栓组低于重组链激溶栓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结论瑞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