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勇  陈美香 《江西医药》2010,45(6):587-58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包括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5例,脾脓肿2例,脾梗死1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9例,转移瘤7例。结果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情况,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力图促进临床的治疗、分期与预后判断,提高对其诊断力。方法就16例通过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作文献复习,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6例为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类圆形低密度灶及多发结节状,密度均匀,2例为栗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较均匀强化,密度稍低或正常,弥漫性脾肿大,伴有脾外淋巴瘤的为10例。8例为巨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肿块,脾脏内单发巨大。结论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中,有必要根据脾外病变来对临床进行分期和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脏外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脾脏外伤CT平扫的表现,对脾脏损伤进行CT分类;结果:腹腔积血和脾周血块是脾外伤主要表现;结论:CT平扫诊断脾脏损伤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T平扫诊断外伤性脾损伤的诊断正确率为96%。  相似文献   

5.
脾破裂96例急诊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CT诊断脾破裂的准确性。方法对96例脾破裂患者的急诊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诊CT诊断脾破裂96例,手术证实或保守治疗复查证实脾破裂87例,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急诊CT诊断脾破裂主要征像有脾脏形态失常、脾脏实质或包膜下血肿;并发肺挫裂伤、胸腔积血、肋骨骨折、肝破裂等对诊断脾破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脾结核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结核临床罕见,术前难以确诊。本文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近四十年来诊治的《例脾结核,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25~对岁,病程1~15年,其中2例以脾脏肿大入院,脾大均达脐平;1例以左上腹痛就诊,经CT检查诊断为脾脏良性肿瘤,另1例因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为脾功能亢进。4例中,2例术前有低热,l例有肺结核病史。无1例术前诊断为脾结核。二、手术所见及治疗结果4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脾脏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粘连.其中三例因脾脏与隔肌粘连紧密而行脾切除并部分隔肌切除,其余3例均行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茂勇 《安徽医药》2003,7(4):262-263
目的 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中脾脏良性病变8例,其中脾脏真性囊肿4例,假性囊肿1例,血管瘤、淋巴管瘤、混合性血管—淋巴管瘤各1例;脾恶性肿瘤6例,其中脾血管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卵巢癌脾脏转移1例。结论只有谋求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完整切除脾脏,并辅以化疗及放疗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成人多脾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成人多脾综合征腹部CT影像特点,提高对多脾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多脾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重点观察脾脏、胃、肝、胆囊、胰腺、肠管以及血管的位置和发育异常。同时回顾文献报道的15例成人多脾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本组4例患者均为CT检查偶然发现。男1例,女3例,脾脏数目2~12个,均沿胃大弯侧排列,其中1例位于右上腹;4例均存在短胰及肠旋转不良;3例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1例肝脏呈中间位;1例胆囊呈中间位并结石,1例胆囊左位。结论熟悉多脾综合征各种异常的CT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脾大常见疾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对18例患者(4例脾破裂,2例脾挫裂伤,4例脾肿瘤,1例脾结核,2例脾梗塞,5例脾脓肿)经超声、CT、MRI等检查确诊。除1例脾破裂,1例脾挫裂伤,1例脾肿瘤死亡外,其余15例患者均再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15例患者再次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出现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结论:实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脾大及导致脾大常见疾病.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琳  张瑞禄 《天津医药》1999,27(2):112-113
以往认为脾脏是较少发生肿瘤的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文献统计脾肿瘤占全部肿瘤的0.64%[1],原发于脾的肿瘤发生率则更低。传统X线片几乎无法诊断脾脏疾患,加之临床经验匮乏,定性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超声、CT和磁共振技术的日臻成熟,提高了脾疾患的诊断率,现将我院证实的7例脾脏恶性肿瘤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1)对象: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龄43~7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左上腹疼痛、发热、乏力等。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脾脏恶性淋巴瘤2例,脾脏恶性淋巴瘤并脾梗死1例,脾血管肉瘤1例。另3例为脾脏转移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良性占位性病变27例,恶性占位性病变8例。B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35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脾切除术对良性占位病变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30例脾脏疾病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脾脏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经临床治疗及病理证实的30例脾脏疾病进行CT分析,采用西门子SOMATOM DRH全身CT机或PLUS—4型螺旋CT机进行脾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表现为低密度的结节或肿块影有23例,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的病灶有7例。结论 脾脏疾病有CT典型表现可以确诊。对脾转移瘤及恶性淋巴瘤须结合病史,CT扫描可同时显示脾脏及腹膜后淋巴结的情况;对亚急性脾血肿须增强扫描有助于病灶的显示;对横纹肌肉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瘤CT表现则无特异性,其意义在于显示病灶的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月军  黄奎祥  张如思 《江西医药》2011,46(10):951-952
目的探讨CT诊断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98例手术证实为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在CT影像上的特点。结果 CT影像中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53例,都表现为轻度增大;密度稍降低4例;密度不均80例,呈脾内片状斑片高,等,低混杂密度;等密度3例;脾包膜下积血24例,腹腔内积血84例,表现为肝脾周围低密度阴影48例,肝肾隐窝及结肠旁沟积液14例,两者同时存在的22例。结论 CT在脾破裂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5例脾脏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术前通过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脾大并提示有占位性病变,病理证实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8例,25例中24例行脾切除术,1例仅取活检.恶性肿瘤中7例加胰周淋巴结清扫,2例加胰体尾部切除.结论 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脾脏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脾脏径线、体积,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提出正常人脾脏前后径、上下径、厚径及体积参考值范围。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测量软件,分别测量100例正常成人脾脏各径线和体积,男54例,平均年龄(48±177;16)岁;女46例,平均年龄(52±177;15)岁。结果脾厚径、长径、上下径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男性脾体积较女性稍大,但消除体重影响后,脾重指数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05),不同年龄组间脾上下径和脾体积大小无显著差异( P >0.05)。 CT脾脏95%定量医学参考值范围:脾厚径2.28~4.72 cm,脾长径5.95~12.81 cm,上下径5.01~2.03 cm,脾体积29.50~292.18 cm3。结论采用脾脏上下径测量简便、易行,脾脏上下径>12 cm提示脾脏增大,脾脏正常值的提出对临床诊断脾脏疾病具有非常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体尾癌累及脾动、静脉导致的脾梗塞、脾脓肿等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胰腺体尾癌继发脾梗塞及脓肿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6例均累及脾动、静脉脉,表现为脾动脉、静脉被推压、包绕,管径变细或粗细不均、边缘毛糙、血管强化程度降低及胃脾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影等征象,8例直接浸润脾脏,表现为胰尾、脾脏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14例出现脾梗塞,表现为脾脏外围楔形低密度无强化灶,4例出现脾脓肿,表现为类圆形或蜂窝状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 胰腺体尾Ca累及脾脏的螺旋CT表现多种多样,加深对其的认识能提高胰腺体尾Ca诊断正确率、全面性,减少误诊,为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50例因各种原因所致脾脏损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本组50例中发现脾周或腹腔积血39例,积血的CT值均>20HU,17例于腹血中可见高密度血凝块。CT平扫即可发现。显示脾内血肿9例,表现为脾实质内的圆形或椭圆形略高、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因血肿不强化而显示得更为清晰。结论 CT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并对损伤的范围、类型及程度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 25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B 超和 CT 是主要诊断方法。25例均采用脾节除术,对脾脏恶性肿瘤则采用根治性脾切除,必要时辅以胰体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术后辅以化疗与放疗。结论 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取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任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4,(20):221-222
目的探讨超声在外伤性脾损伤中的诊断规律,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39例经手术及其他影像学确诊的外伤性脾损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脾实质脏器破裂者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及CT诊断相符者35例(89.7%)。其中脾真性破裂30例,脾包膜下血肿3例,脾实质内血肿1例,脾蒂血管断裂1例;仅提示腹腔内积液4例(占10.3%)。结论超声在脾脏破裂出血的诊断方面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全部经脾切除手术和病理确诊,良性10例,恶性3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原发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定性诊断需病理确诊,本病宜及早手术,脾切除是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