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玫  王伟  蔡琳  刘剑雄  余秀琼 《西部医学》2005,17(3):213-214
目的观察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分别联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联用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UA患者随机分为A组(肠溶阿司匹林 速碧林),B组(氯吡格雷 速碧林)及C组(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速碧林),疗程均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A组为80.77%,B组为85.0%,C组为90.48%,C组疗效与A组、B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3组均发现有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速碧林,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纹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每日75mg口服,连用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副作用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进行观察,评价它们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禁烟禁酒,控制血压及血糖,口服消心痛、阿司匹林、钙离子拈抗剂、倍他乐克、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心绞痛控制的疗效,监测出凝血功能,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缺血性ST下移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出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1].目前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已成为治疗UAP的标准[2],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型的抗血小板的药物-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通患者100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硝酸酯类、他汀类、ACEI类、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7~10d。对照组予阿司匹林0.3g口服,1次/d,连用3d后改为0.1g,1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比格雷,首次300mg,以后75mg,1次/d,疗程均为2周。结果:对照组心电图ST段改善明显(P〈0.05),总有效率为62.8%;观察组心电图ST段改善明显(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P〈0.01),总有效率达9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给予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及心电图变化,血流变学参数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总有效率95%,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三联疗法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用的强化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普通治疗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疗程1周,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ECG及凝血指标的改变,治疗后1周、4周内心绞痛再发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及ECG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治疗组的心绞痛再发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用的强化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并可明显降低近期心绞痛再发率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并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则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监测指标、体内凝血标志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较为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王进卿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644-2645
目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治疗策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缺血治疗。②抗血小板治疗。③抗凝治疗。④介入治疗。我科于2006年8月~2008年6月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芳 《中国医学创新》2007,(6Z):115-11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主要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属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临床预后差,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我们应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及低分子肝素三种药物联合抗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老年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休息、戒烟以及根据病情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调脂药物等综合治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在以上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复合终点事件(紧急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出凝血指标监测、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紧急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和死亡)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老年UAP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它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我院2010年1—10月采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与34例硝酸甘油治疗患者比较。结果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快速阻止心绞痛发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而硝酸甘油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重度心律失常5例,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对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快速、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UAP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二组均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静滴,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U,每12h皮下注射,7d为一个疗程,氯吡格雷口服(停用阿司匹林),3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中观察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发作间期、持续时间、24h缺血总时间、ST下移、心肌耗氧指数等以评价其疗效。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陈业雄 《海南医学》2007,18(6):91-91,153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倒,与阿司匹林64例作对照.结果 治疗12周期间,氯吡格雷组对改善临床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少心肌梗塞(MI)发生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2(8.6±2.6)月中,发生UA、MI、心力衰竭及心脏性死亡等均较阿司匹林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氯吡格雷可作治疗UA,预防其发展为MI和降低心脏性事件发生的二级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用7~10d;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口服,连用3d后改为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300mg,然后75mg,每日1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随访至治疗后90d的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1.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2.3%),对照组发生4例(9.5%),心脏死亡治疗组为1例(2.3%),对照组为3例(7.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产生协同的抗血栓效应,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中间状态。它包括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外所有类型的心绞痛,还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等新近提出的心绞痛类型,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自1997年9月~2002年8月我们用消心痛与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配伍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6例,疗效满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监测出、凝血指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小剂量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并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