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经病理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大体及光镜下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患者以颈部肿物就诊,大体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结节,2例有假包膜,癌组织主要由多角形细胞及棱形细胞构成,异型性不一,有多种组织学结构,以巢状和束状为主,少数形成滤泡。3例间质未见淀粉样物,免疫组化降钙素阳性,嗜铬素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突触素阳性程度不一。甲状腺球蛋白1例阳性。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形态多样,尤其需要与腺瘤、低分化滤泡癌、未分化癌等鉴别。主要依据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7例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滤泡型乳头状癌表现为甲状腺结节.17例中部分有完整包膜,部分无包膜或局部有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构成滤泡结构,滤泡不规则,不见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大,轮廓不规则,毛玻璃样核可见,核沟、核内包涵体可见.免疫组化可以表达CK19、Galectin-3、HBME-1.结论 滤泡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一个亚型,主要构成滤泡结构,不见乳头形成.可被分为包裹亚型与浸润亚型.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滤泡癌鉴别有一定困难,正确认识其细胞核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3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超 《中外医疗》2010,29(18):102-10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病理特点。方法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9年11月检查的3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标本进行分析,观察其形态特点。结果术前诊断可疑微小癌9例,术中诊断13例。巨检肿瘤呈多结节状或星形,边界不清,浸润甲状腺实质内,质地硬,部分有砂粒感。镜检均呈典型的乳头状癌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肿瘤组织为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真乳头和细胞构成的滤泡,血管轴心和纤维组织中见圆形或多边形砂粒体。19例有圆形或梭形毛玻璃样核。免疫组化染色均为胞质内棕黄色。13例核重叠呈核沟。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常并发其它良性疾病,需鉴别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甲状腺滤泡癌术前的超声特征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31例手术证实的甲状腺滤泡癌患者均为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2009年3月至2020年11月收治患者,根据超声征象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对比2组术前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根据术后病理亚型将甲状腺滤泡癌分为广泛浸润型与微小浸润型.结果 31例手术证实的甲状腺滤泡癌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E1、AE3、PCNA、CEA在甲状腺滤泡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取16例临床病理确诊的甲状腺滤泡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角蛋白AE1、AE3和PCNA、CEA的表达,并与5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8例甲状腺腺瘤比较.结果 AE1、AE3和PCNA在甲状腺滤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3.75%、100%和81.25%且多为强阳性表达,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基本不表达或仅弱阳性表达,CEA均无阳性表达.结论 AE1、AE3、PCNA阳性表达对甲状腺滤泡癌诊断有一定价值,而CEA对滤泡癌的诊断价值则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方法。方法对5例原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后出现骨、脑等远处转移的甲状腺高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sion方法检测CD44v6、nm23、Ki-67、Galectin-3、HBME-1和CK19的表达,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对照。结果 5例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在病理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巨滤泡结节状生长方式为主,少区细胞核有不确定的乳头状核的改变,无明显包膜或血管浸润;临床上无明显有诊断意义的病史。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在癌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几乎不表达,具有鉴别意义。结论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容易误诊,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较好地区分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在甲状腺滤泡性腺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及联合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术后病理发现72例患者中甲状腺滤泡性癌39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33例。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单项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诊断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有效提升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状腺组织半乳糖凝素3(Galectin-3)和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腺瘤)13例、滤泡性癌14例、乳头状癌40例中单克隆抗体Galectin-3、PTTG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病变中Galectin-3和PTTG表达均位于细胞质;Galectin-3、PTTG的表达在甲状腺腺瘤中74.62%为阴性,而滤泡性癌阳性明显增加,乳头状癌90%为中、强阳性,Galectin-3和PTTG在腺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38%(2/13)和15.38%(2/13),在滤泡性癌分别为64.29%(9/14)和57.14%(8/14),在乳头状癌分别为95%(38/40)、90%(36/40);Galectin-3和PTTG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与恶性病变(滤泡性癌、乳头状癌)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恶性肿瘤(滤泡性癌和乳头状癌)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Galectin-3和PTTG均不表达,腺瘤中仅有1例表达,腺瘤2者均阳性表达为7.69%,滤泡性癌为21.43%,乳头状癌为100%。结论:Galectin-3和PTTG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细胞型滤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2例甲状腺透明细胞型滤泡癌,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为老年男性,均无意中发现颈前区包块而就诊。光镜下观察:1例肿瘤细胞胞质透明伴显著坏死,侵及周围甲状腺及骨骼肌;1例双侧甲状腺内多发结节,边界清晰,未见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细胞胞质透明,可见充满稀薄黏液的滤泡被纤细的纤维血管分隔成巢片状。免疫组化检查:2例病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甲状腺球蛋白(TG)均阳性,CD10和降钙素(CT)均阴性,Ki-67指数分别为60%~70%和3%~5%。1例随访13个月后出现多处骨转移;1例随访6个月无复发,状况良好。结论甲状腺透明细胞型滤泡癌是甲状腺滤泡癌的一种罕见亚型,预后与肿瘤的侵袭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量角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34BE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超敏SP法对64例甲状腺病变(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10例)及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作34BEl2染色。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31例(97%)阳性,其阳性强度88%为 ;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41%)阳性,阳性强度为 。1例为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2例(20%)阳性,其阳性强度为 ;正常甲状腺组织阳性3例(15%),阳性强度 。结论 免疫组化34BE12染色有助于区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3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2例为混合型。1例为瘤壁结节型;组织学上2例以梁状结构为主,其中混有巢状结构,1例是梁状和小管状结构;免疫组化表型:3例syn和cgA均阳性;T(3甲状腺滤泡区阳性,而类癌区阴性,同时做S-100均阴性,其中1例cgA弱阳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滤泡分化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8例UMP病例,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及随访,统计B超结果,应用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CD56、TPO、CK19、Glaction-3。结果 48例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3.3,平均年龄(49.42±12.09)岁,B超结果无特异性,多提示腺瘤,少部分提示结节性甲状腺肿,部分提示癌不排外。TI-RADS分类,多数为4 a类,其次是3类和4 b类。病理学检查,肿瘤有包膜,平均直径(3.983±2.70) cm,HE镜下见可疑包膜或脉管浸润,FT-UMP肿瘤细胞异型性小,为分化较好的滤泡或者嗜酸性滤泡,细胞无乳头状癌核特征;WDT-UMP肿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部分有可疑乳头状癌核特征,12例WDT-UM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达不到乳头状癌的免疫组化诊断标准。结论 WDT肿瘤较易漏诊或过诊断,需掌握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甲状腺滤泡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甲状腺滤泡癌按组织学类型分为微小浸润型与广泛浸润型,有时对同一病理不同专家会出现意见分歧,比较容易误诊。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术前误诊率较高,主要靠术后病理诊断。本文将我院近10几年来诊断的12例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4.
裴芝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9):130-132+140+169
目的观察分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对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进行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细胞学诊断38例乳头状癌,18例滤泡性肿瘤,16例滤泡性病变,2例未分化癌。18例可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其中7例乳头状癌,2例滤泡癌;术后病理结果:9例乳头癌,2例滤泡癌。16例可疑良性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其中9例恶性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得知,5例乳头癌,2例滤泡癌。术后病理检查得知,48例乳头癌,4例滤泡癌,9例未分化癌,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单个免疫组化标记物抗体Galectin-3、CK19、BRAF、HBME-1、TPO与联合标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较高;但与联合标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对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均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联合免疫组化能够有效提高甲状腺癌诊断准确性,可有效减少甲状腺癌的误诊与漏诊,有利于临床治疗与预后。  相似文献   

15.
赵迎春  李勇 《广东医学》2020,41(21):2231-2235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在不同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转移中的不同作用。方法收集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经典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29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VEGF、COX-2及p27kip1(p27)在肿瘤中的表达,用CD31与D2-40分别标记微血管与淋巴管,分析上述标记物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VEGF的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年龄相关的肿瘤直径密切相关(P<0.05),VEGF与COX-2的共表达与肿瘤的脉管内浸润密切相关(P<0.05),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分析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管密度高于微血管密度(P<0.05),也高于经典甲状腺乳头癌的淋巴管密度,而经典乳头状癌的微血管密度高于滤泡型乳头状癌,且在经典乳头状癌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也高于滤泡型乳头状癌,但在滤泡型乳头状癌中COX-2的表达与p27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5,P<0.05),而在经典型乳头状癌中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COX-2及p27在不同亚型甲状腺癌的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中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2例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嗜酸细胞性腺瘤,1例嗜酸细胞性滤泡癌,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5岁、62岁,手术后无复发。肿瘤较大,直径约5cm和8cm,有包膜,实性。组织学,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形不明显,核分裂罕见,丰富的嗜酸性胞质为其特征。两者的鉴别主要点是有无包膜和/或血管浸润。良性和恶性嗜酸细胞性肿瘤均表达TG、vimentin、S-100,CEA。结论 甲状腺嗜酸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甲状腺其他相对应类型的肿瘤相似。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20%,仅次于乳头状癌而居于第二位.与乳头状癌比较,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易发生血道转移,预后差.部分甲状腺滤泡状腺癌分化非常良好却发生了转移.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有较强的侵袭力,癌细胞常不同程度地浸润包膜组织,血管侵润较常见,而淋巴管浸润较少.往往分化程度很高,却已有不同程度的包膜及血管的浸润.一般地,甲状腺滤泡状腺癌10年死亡率约10%,有浸润及转移的10年死亡率约为50%.  相似文献   

18.
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2例与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对2例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46岁和30岁,巨检为卵巢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镜检见增生的性索样甲状腺滤泡为肿瘤主体的特殊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甲状腺成分TG和CK阳性,类癌成分Syn和CgA阳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是少见的具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甲状腺分化单胚层畸胎瘤,临床预后较好,需注意相关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 macro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 MFPT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分析2例MFPTC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FPTC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巨大滤泡、富含胶质、细胞核形态不典型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ytokeratin-19、Galectin-3和HBME-1表达。结论 MFPTC是一种罕见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组织形态不典型,在临床病理诊断中易被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性腺瘤等良性病变。 cytokeratin-19、Galectin-3、HBME-1等染色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甲状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证实乳头状癌27例,滤泡状癌3例,未分化癌1例,低分化癌1例,中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CT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30例,出现坏死18例,囊变12例,钙化18例,突破甲状腺包膜向周围组织器官浸润8例,淋巴结转移5例。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性强化。结论螺旋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周围组织器官有无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