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出血机理,我们将31例出血热患者各病期血小板和红细胞涂片,用羊抗人IgG和C3荧光素作荧光染色后,再用出血热单克隆荧光抗体作特异性染色。血小板、红细胞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在发热期即出现,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5.8%,至休克少尿期仍存在,到多尿和恢复期则基本消失。发热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率均显著下降。各病期血标本纤维蛋白原半定量测定的结果均属正常。但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在发热期已有增高,休克少尿期增高显著,多尿期仍高于正常。直至恢复期渐趋正常。本文资料提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细胞表面沉积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用RIA对27例EHF患者血浆ANF测定的结果。资料表明:(1)EHF患者血浆ANF含量(1441.85±898.3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268.4±86.9pg/ml)(P<0.01)。(2)血浆ANF含量的高低与病情轻重呈平行的关系,即轻型患者虽有增高,但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P>0.05);中型患者增高较显著,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上升最高,均与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3)血浆ANF含量也与病期有一定的关系,即ANF自发热期开始增高,休克期与少尿期达到高峰,多尿期逐渐下降,至恢复期接近正常。(4)有7例急性肾衰患者进行GID治疗后,ANF与ALD、β_2-MG、BUN均较透析前有明显下降(P<0.01)。最后,对EHF患者血浆ANF增高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各期流行性出血热 (EHF)患者尿 N-乙酰 -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改变及其与 EHF病程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比色法对 1 0例 EHF患者进行尿 NAG酶活性 ,NAG酶活性指数测定 ,同时随机选取 1 2 0例体检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EHF患者尿 NAC酶活性 ,NAG酶活性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其中以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最为显著 (P<0 .0 0 1 ) ,发热期次之 (P<0 .0 1 ) ,恢复期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尿 NAG酶活性及 NAG酶活性指数与 EHF患者肾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且 NAG酶活性指数较 NAG酶活性更稳定、更可靠 ,适时开展此项检测有助于 EHF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中药掌叶大黄对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方法流行性出血热患者89例,其中发热期47例,少尿期42例,各分为治疗组(服用掌叶大黄)和对照组。静脉采血,肝素抗凝,以玻璃毛细管法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EHF发热期23例,用大黄2天后,全血粘度明显下降(P<0.001),血沉加快(P<0.01),血浆粘度下降及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P<0.05)。而EHF发热期24例对照组患者除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HF多尿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患者,除红细胞压积降低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可改善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的血粘滞性,可能由此发挥止血和预防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30例EHF临床各期的全血粘度、血浆粕度、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进行动态观测。除发热期的血沉、低血压期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多尿期、恢复期的血浆粘度外,其余各项与正常比较均有显著的改变(P<0.05~0.01)。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作者认为全血粘度增加是EHF难治性休克的重要原因,提出控制全血粘度增加是EHF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7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临床各期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碎片(FRAG)进行检测。发现RBC、HGB、HCT在发热期开始增高,低血压休克期达最高,少尿期降低明显,以后逐渐恢复;RET在发热期降低,随病程进展而回升;病程中各期的MCV、MCH、MCHC稍降低;FRAG在发热期最多,随病程逐渐减少,恢复期消失。结果表明:动态观察红细胞系统的变化,可作为协助HFRS诊断、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各期患者全血粘度(W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t)、全血还原粘度(RWBV)、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等8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检测患者脂质过氧化(LPO)降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发现,EHF患者在整个病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很大变化WBV(230 s~(-1),5.75 s~(-1)),PV,Ht在休克期较正常升高,其数值分别为5.92±0.90,17.28±3.30,1.72±0.20,5253±9.50,自少尿期开始又低于正常,其变化基本与病情相符;除发热期外,各期患者血清MDA值均高于正常(P<0.05-0.01);在EHF不同病期,MDA与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相关.作者认为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对探讨发病机理、合理用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鲎试剂─合成基质偶氮显色法对9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90例病人共检测了238份血浆标本,同时检测30例健康人血浆作为正常对照。血浆内毒素的正常值为50ng/L。88例病人血浆内毒素升高(大于50ng/L)。病人血浆内毒素越高,临床症状及体征越重。在EHF各期内毒素含量不同。在低血压期和少尿期内毒素浓度升高具有显著意义;发热期和多尿期内毒素轻度升高,恢复期内毒素含量正常。结果显示,EHF病人临床特征与血浆内毒素的含量有关。检测EHF病人的内毒素对揭示其发病机理、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损害,典型者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本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死率高,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耐尿素红细胞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程各期变化的规律性。方法:利用许汝和氏法血小板稀释液计数不溶解的红细胞。结果:耐尿素红细胞在休克期、少尿期较高,进入多尿期逐渐减少,至恢复期消失。结论:耐尿素红细胞计数对于观察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各期病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检测112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血浆纤维连结素,以46例正常献血员为对照。血浆纤维连结素在发热期及低血压休克期含量降低(P<0.01),少尿期含量升高(P<0.01),多尿期及恢复期恢复至正常人水平。少尿期及多尿期血浆纤维连结素含量显著增高的患者的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10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结果表明,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自发热期开始降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降至最低点,多尿期高于正常水平,恢复早期达最高峰,发病60病日恢复正常。中、重型患者降低较显著;重型患者恢复正常水平所需时间较其它两型为长。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沉渣超活体染色镜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巯甲丙脯酸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A组在进入少尿期口服巯甲丙脯酸25mg,日3次;B组在少尿期并发高血压时开始服用,剂量方法同A组。C组在少尿期并发高血压时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每日3次。其他治疗相同。结果A组无1例发生高血压;B组用药后4~6小时血压开始下降,72小时后血压稳定且正常。C组血压偏高。A、B组肾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病程短。结论巯甲丙脯酸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可减少或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大剂量(平均12397.2mg/10d)病毒唑治疗6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的结果表明:有4例从发热(或发热低血压期)越过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副作用轻微,无死亡病例。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2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清可深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EHF患者SIL-2R浓度在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升高。研究提示SIL-2R升高与EHF免疫病理损伤相关,动态检测SIL-2R对判定患者病情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4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少尿期13例,尿NAG活力比正常值增高3.6倍;多尿期28例,尿NAG活力增高1.8倍;恢复期8例,尿NAG活力正常。37例肺心病患者中急性加重期26例,尿NAG活力增高3.3倍,缓解期11例,尿NAG活力正常。提示测定尿NAG对上述两种疾病病程转归的监测有一定价值。妊娠中毒症和各类肾脏疾病患者的尿NAG活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