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胆红素(BI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冠心病(CAD)的诊断和评估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AD组与非CAD组(对照组)。CAD组再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三个亚组。根据CAG结果计算冠脉指数。同时测定每位患者的BNP、BIL和hs—CRP水平,并结合CAG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D组血清BNP、hs—CRP显著升高,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显著降低,直接胆红素(DBIL)变化不明显。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清BNP、hs—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BIL水平明显降低。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BNP、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清TBIL、IBIL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血清BNP、hs-CRP水平升高和BIL水平降低对冠心病的诊断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韦永强 《内科》2008,3(5):699-70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的关系。方法对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心绞痛患者、86例健康体检者测定hs—CRP水平,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心绞痛组(P〈0.01)。结论动态监测hs—CRP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49例。分为心绞痛组21例和心肌梗死(AMI)组28例,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分别测定其hs—CR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AMI组患者与对照者TG、HDL—C、LDL—C、LDL—C/HDL—C、hs—CR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绞痛组患者与对照者除LDL—C外其他指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s—CRP浓度在冠心病时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有明确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82例和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正常对照者43例进行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初或病情稳定48h后采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冠心病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2例)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P〈0.001),SAP组的hs—CRP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23例)、三支及左主干病变(30例)组的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0.01,〈0.001和〈0.001)。以人群血浆hs—CRP水平的第90分位值3mg/L为截点,将冠心病组中行冠脉造影的对象分为低hs—CRP水平组和高hs—CRP水平组,可见后者多支病变(包括双支病变和三支及左主干病变)的例数(n=36)显著多于前者(n=17)(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疾病及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2例。以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18例患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0.58±0.27)mg/L]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UAP组血清hs—CRP浓度[(7.78±5.9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5.46±10.7)mg/L],P〈0.001;AMI组血清hs—CRP浓度[(32.75±22.12)mg/L]又分别显著高于UAP组及SAP组的,P〈0.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其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处纳入4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1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测定血脂、血糖、hs—CRP及Hcy,据冠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积分法将UA患者分组,评价hs—CRP及Hcy与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UA患者hs—CRP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混杂因素矫正后分析hs—CRP及Hcy与UA的关系时,hs—CRP与UA相关(p〈0.05);hs—CRP及Hcy与UA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cy和hs—CRP表达增加;(2)hs—CRP可能是UA的独立危险因素;(3)Hcy和hs—CRP增高的程度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7.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脑卒中组,其中脑梗塞133例,脑溢血43例,又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1组(轻度,67例),2组(中度,67例),3组(重度,42例);冠心病患者104例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36例);正常人64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脑卒中组及冠心病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脑卒中组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hs—CRP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冠心病组AMI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较SAP、UAP显著升高(P〈0.01,〈0.05)。绪论:血清hs—CRP参与了心脑血管病后的炎症反应,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超敏C反应蛋白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分为冠心病组55例,非冠心病组为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及血清雌二醇有无差异,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①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5.28±3.95)mg/L比(1.78±1.28)mg/L,P〈0.05]。②冠心病组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80.46±12.39)pmol/L比(113.62±16.87)pmol/L,P〈0.05]。③绝经后女性冠心病血清hs~CRP水平与血脂及雌二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血清hs~CRP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预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炎症标志物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在老年和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对1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的患者测定hs—CRP,并对其在老年和中青年ACS中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1)老年和中青年ACS患者的hs—CRP浓度高于非ACS患者(P〈0.05);(2)在老年组,hs—CRP水平在冠脉1、2、3支病变组的差异不显著;但在中青年组.冠脉2、3支病变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3)年龄与hs—CRP水平不相关(r=0.02,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并根据既往或入院后OGTT试验结果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其hs-CRP、血糖、血脂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并对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s—CRP、血糖、血脂水平、平均动脉压、性别及吸烟史等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无糖尿病组r=0.827,P〈0.01;合并糖尿病组r=0.89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hs—CR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等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hs—CRP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强于非糖尿病组,且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与冠脉损伤正相关;糖尿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监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480例怀疑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测定血清LD(a)和hs—CRP,冠脉病变的范围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①冠脉狭窄病变组351例,对照组129例。冠脉狭窄病变组患者的血清L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129.18±2.21)mg/L和(1.68±3.40)mg/L,对照组分别为(50.18±1.84)mg/L和(0.81±2.86)mg/L,冠脉狭窄病变组患者的血清Lp(a)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支病变组133例,双支病变组118例,三支病变组100例。单支病变组L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116.90±2.15)mg/L和(1.54±3.24)mg/L,双支病变组分别为(128.77±2.16)mg/L和(1.89±3.14)mg/L,三支病变组分别为(148.15±2.31)mg/L和(1.99±3.95)mg/L。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组LD(a)及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300mg/L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025,95%CI:1.018~1.032,P〈0.001);hs—CRP〉3.00mg/L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OR为1.281,95%CI:1.120~1.465,P〈0.001)。④Lp(a)与hs—CRP之间呈正相关(r=0.172,P〈0.01)。结论血清Lp(a)和hs—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密切相关,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测定血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间UA、hs-CRP、IMT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和UA、hs-CRP之间的关系。结果UA、h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UA、hs—CRP呈正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UA与hs—CRP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正常的不稳定垂心绞痛(UAP)与ECG有缺血表现的UAP,心绞痛发作时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辛伐他汀对hs—CRP、血脂的影响。以提高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而ECG正常的UAP及有ST—T改变的UAP分为两组即: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UAP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d,共7d。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就诊时cTnI、CK—MB、hs—CR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cTnI、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服用辛伐他订后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心电图正常而有典型心绞痛发作的患者不能否定冠心病的诊断,易漏诊、误诊,应引起足够重视。UAP发作早期有微量心肌损伤,尽早给予辛伐他汀可降低CRP,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成加  朱红梅  钱龙 《内科》2008,3(3):354-35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其近期预后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0例ACS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并与3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30例健康成人hs—CRP作对照。以hs—CRP〉5mg/L为界,比较ACS患者阳性组及阴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血浆hs—CRP的测定采用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ACS组的hs—CRP水平(6.05±2.08)mg/L,较正常对照组(3.16±0.96)mg/L高(P〈0.01),也较稳定型心绞痛组(3.24±0.94)mg/L高(P〈0.01)。后两组hs—CRP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高的ACS患者较hs—CRP水平低者预后更差。结论hs—CRP与ACS发生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02年1月至11月入院患者)分别按FG、hs—CRP水平分组,随访3年,评估发生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结果在3年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1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10例。在调整了血脂、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后,FG〉4.0g/L组与FG≤4.0g/L组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1.97,95%可信区间(CI)为1.68—2.40。hs—CRP〉3.0mg/L组与hs—CRP≤3.0mg/L比较,经调整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2.32,95%CI为1.76—2.89。FG〉4.0g/L伴hs—CRP〉3.0mg/L者与FG≤4.0g/L且hs—CRP≤3.0mg/L者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3.84(P〈0.05),95%CI为2.80—4.99。结论FG和hs—CRP不仅均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且FG联合hs—CRP检测可增加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脂联素、瘦素水平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8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冠心病组)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22例,测定两组脂联素、瘦素、hs-CRP、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与hs—CRP、PAI-1呈负相关,瘦素与hs—CRP、PAI-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瘦素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是冠心病保护因素,瘦素可能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脂联素、瘦素与hs—CRP、PAI-1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冠脉综合征患者18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5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46例(AMI组),另选同期住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SAP组)和门诊体检健康人50例(健康对照组),UAP患者又按Braunwald分为Ⅰ级36例,Ⅱ级41例,Ⅲ级患者58例,观察4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度UAPⅠ、Ⅱ、Ⅲ级患者的hs—CRP水平。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UAP组Ⅰ、Ⅱ、Ⅲ级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水平可作为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欣舒颗粒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心率变异性(HRV)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在常规西医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欣舒颗粒冲服,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病人24hHRV、hs—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HRV、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欣舒颗粒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的HRV,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冠心病疗效。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C组)20例,设正常健康对照组(D组)30例。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的(hs—CRP)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C组)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稳定型心绞痛(C组)及健康对照组(D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又高于稳定型心绞痛(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A组)与健康对照组(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血清hs—CRP是一项预测和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指标,同时在临床中也可作为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9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研究对象IMT正常者中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IMT正常者10例,增厚者19例,生成斑块者73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决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