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是常见眼病之一,典型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在起病后7~10天出现多个粗大的角膜上皮下点状浑浊。对视力和劳动力有较大的危害。本病的病原体,在西方及日本从病例中分离到的均为腺病毒,主要为  相似文献   

2.
咽结膜热(pharygoconjunctival fever)是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咽炎、发热。我国过去眼科文献中很少报导,为此将我们在上海看到的  相似文献   

3.
腺病毒眼部感染不致肓,但患者症状显著,眼部刺激不适与视觉障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近年来,确诊腺病毒眼部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尤其以免疫缺陷人群发病率增高明显.此文从腺病毒的致病性、眼部感染特点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腺病毒角结膜炎,由腺病毒血清型8,19,37引起。腺病毒结膜炎典型的体征包括耳前淋巴结病变,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结膜滤泡。腺病毒角结膜炎角膜受累情况各不相同,多数患者有弥散的轻微的浅层角膜炎,局部隆起的点状上皮损害,随后形成上皮下混浊。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腺病毒角结膜上皮炎,为临床表现特殊的流行性角结膜炎(EKC),并回顾相关特殊病例文献。患者,男,35岁,患腺病毒结膜炎,临床表现罕见,表现为角结膜上皮炎形式,这种病例文献未见报道。经过保守治疗患者痊愈。角结膜上皮炎可以是临床表现特殊的腺病毒角结膜炎。  相似文献   

5.
眼科医生在治疗腺病毒性角结膜炎时只注意其传染性,而很少考虑它对眼压的影响。在腺病毒感染急性期很少有材料记录眼内压。作者报导一例由10型腺病毒引起的双眼角结膜炎,合并暂时性眼压升高。患者男性18岁。曾患咽炎,体温40℃,2天后发生角结膜炎。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滤泡,角膜弥漫混浊,荧光素不着色。尔后,病变进展至角膜点状混浊。耳前淋巴结有炎症病变,诊断为流行性角结膜炎。10个月后角膜上混浊点消失。就诊时测眼压右30mmHg,左26 mmHg。前房角镜检查房角为宽角。给予乙酰唑胺及肾上腺素滴剂治疗。双侧眼压持续在28~46mmHg之间约10数天后恢复正常。血清学诊断本例角结膜炎由10型腺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角膜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长江大水期间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HC)在本地区流行 ,大部份病人经病毒唑眼水点眼后 7~ 10天治愈。但部分严重病人并发角膜并发症 ,患者眼部刺激状加重、病情迁延 ,我们应用α-干扰素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病例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 EHC病史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角膜病变患者 75例 ,随机分为两组 ,甲组 55例 80眼 ,其中双眼 2 5例 ,单眼 30例、年龄 5~ 76岁 ,平均 35.5岁 ,病程 (结膜炎发病至出现角膜病变时间 ) 2~ 2 2天 ,平均 8.8天。乙组 2 0例 35眼 ,其中双眼 15例 ,单眼 5例 ,年龄 9~ 4 6岁 ,…  相似文献   

7.
王旌  赵蓉  童晓维  朱剑锋 《眼科研究》2014,32(11):1030-1035
背景 目前对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致病腺病毒的分型多采用直接DNA测序法,而异源双链泳动分析(HMA)法可对腺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且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HMA法对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致病腺病毒分型的应用尚少有研究.目的 将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致病腺病毒六邻体蛋白编码区内保守区的测序结果与HMA的结果进行对照,评价HMA法在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病原体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和上海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办公室下属红眼病监测站点就诊的可疑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患者214例,取患者结膜囊的结膜拭子标本214份.使用QIA-amp minikit提取结膜拭子标本中的病毒DNA,然后通过PCR法扩增病毒DNA六邻体蛋白编码区内366 bp的保守序列,并对该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确定是否为腺病毒及其分型.采用HMA法同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将HMA结果与基因测序法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QIA-amp minikit提取的病毒基因组DNA经质量分数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边界清楚的长约35 kb的金黄色荧光条带,无拖尾现象,DNA吸光度比值(A260/A280)约为1.7.214例患者中,经PCR检测确定为腺病毒感染者109例,经基因测序确定为腺病毒l型(AdVl)者4例,AdV2者33例,AdV3者15例,AdV4者12例,AdV8者19例,AdV19者15例,AdV37者8例.HMA法可以鉴别AdV1、AdV2、AdV3、AdV8、AdV19和AdV37,其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AdV4的DNA突变点为59.6%,超过10%,不适合HMA法.结论 针对六邻体蛋白编码区内保守区域的基因测序是腺病毒分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快速确定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是否系腺病毒感染引起,并可以确定腺病毒分型.HMA的结果与基因测序相一致,可作为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8.
腺病毒角结膜炎,由腺病毒血清型8,19,37引起。腺病毒结膜炎典型的体征包括耳前淋巴结病变,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结膜滤泡。腺病毒角结膜炎角膜受累情况各不相同,多数患者有弥散的轻微的浅层角膜炎,局部隆起的点状上皮损害,随后形成上皮下混浊。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腺病毒角结膜上皮炎,为临床表现特殊的流行性角结膜炎(EKC),并回顾相关特殊病例文献。患者,男,35岁,患腺病毒结膜炎,临床表现罕见,表现为角结膜上皮炎形式,这种病例文献未见报道。经过保守治疗患者痊愈。角结膜上皮炎可以是临床表现特殊的腺病毒角结膜炎。  相似文献   

9.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HTLV-1)感染比较少见,主要流行于日本、加勒比海地区、中非和南美洲。已知感染者主要眼部表现包括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患者的眼部恶性浸润、视网膜变性、眼部神经病变,HTLV-1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HAM/TSP)患者的干燥性角结膜炎及HTLV-1葡萄膜炎(HU)等。HTLV-1相关性眼部病变的范围正在扩大,病程中可能出现免疫调节失常引起的眼部病变或眼部肿瘤,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不同人群中HTLV-1患者的眼部表现起一定作用。本文就HTLV-1相关眼部表现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07/2005-09同仁医院门诊急诊就诊的临床确诊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鱼腥草滴眼液和1g/L阿昔洛韦滴眼液点眼,观察6项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总的显效率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用药后第7d,在结膜充血的改善上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4d,在畏光、异物感、流泪以及结膜充血的改善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腥草滴眼液对于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1g/L阿昔洛韦滴眼液。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19岁 学生 激光号 :112 86,因双眼视力不佳 1年 ,于 2 0 0 2年 3月 16日就诊。右眼视力 0 6,左眼 0 8,矫正视力 ,右眼 1 0 ( -1 5DS) ,左眼 1 0 ( -0 5DS ( ( -1 0DC× 10°)。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否认角结膜炎病史。于同月 19日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 ,术中顺利 ,术毕予托百士、双氯芬酸钠滴眼 ,包眼。术后 3天上皮完全愈合 ,予 0 1%FML (氟美童 )、泰利必妥、贝复舒滴眼 ,每日 4次。术后两周后 ,患者自己用钢笔帽擦伤左眼后来复诊 ,右眼视力 1 0。左眼 1 2。左眼结膜充血 ,角膜上皮 10点近角膜缘处上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种衣原体感染与人类角膜结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套式PCR(nPCR)技术对 10 2例临床诊断为活动期结膜炎或角结膜炎的三种衣原体眼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 (CT)、鹦鹉热衣原体 (CPs)及肺炎衣原体 (CPn)联合检测。结果 :10 2例角膜结膜炎中CT阳性检出率为 17.6 5 % (18/ 10 2 ) ,CPs阳性检出率为 6 .86 % (7/ 10 2 ) ,并有两眼被检出CPn阳性 (占 1.96 % )。结论 :人类角膜结膜炎与CT密切相关 ,并与CPs、CPn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有原体感染与人类角膜结膜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套式PCR(nPCR)技术对102例临床诊断为活动期结膜炎或角结膜炎的三种衣原体眼拭子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CT)、鹦鹉热衣原体(CPs)及肺炎衣原体(CPn)联合检测。结果:102例角膜结膜炎中CT阳性检出率为187.65%(18/102),CPs阳性检出率为6.86%(7/102),并有两眼被检出CPn阳性(占1.96%)。结论:人类角膜结膜炎与CT密切相关,并与CPs、CPn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165例314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90例171眼用黄芪粗提液点眼,另组75例143眼用吗啉双胍眼水点眼作为对照,黄芪组平均天数7.4天,吗啉双呱组为10.1天(P〈0.01)。EKC治愈后继发Fuchs浅层角膜炎的发生率,黄芪组为0.03%,吗啉双呱组为0.13%,推测黄芪粗提液对EKC的疗效,可能与黄芪增强免疫,免疫调节和抗炎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爆发以来,冠状病毒病原体研究和宿主生物鉴定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2019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染性和致病能力更强,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目前已有临床报道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以结膜炎为主的眼部感染症状,并提出将眼部核酸检测等作为病毒早期鉴定的辅助手段。本文综述冠状病毒的眼部感染及其检测相关进展,以期为冠状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眼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6例眼部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临床表现:除1例眼球轻度突出外,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偶有异物感、流泪、眼红痛等不适.病变全部单发,其中泪阜3例,泪囊、泪腺及睑结膜各1例.2例经CT检查,1例显示右眼泪阜区域一高密度病灶;1例显示眶外上方泪腺区一卵圆形高密度影;后者行眼B超探查显示眶外上方一卵圆形较强回声团.(2)病理学特征: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直径1~4cm不等.肿物包膜完整,切面呈棕红色或灰红色,1例伴有小囊腔,内含褐色液体.肿块全埋制片,HE染色,光镜下显示组织学形态较一致,主要由体积较大的嗜酸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或呈腺样结构.以腺样结构为主者瘤细胞嘲形或柱状,胞浆丰富,嗜酸颗粒异常清楚,核圆或椭圆,小而深染,核仁不明显,未见分裂象.(3)免疫表型:免疫组化(LSAB法)染色显示EMA在胞质和胞膜强表达,而S-100及vimentin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眼部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眼部及系列用品微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时运  张文华 《眼科》1996,5(1):38-40
1991年~1993年期间,对软质角膜接触配戴者眼部及系列用品污染微生物进行调查。结膜囊带菌阳性率戴镜前为33.6%,戴镜后为22.5%。P〈0.005。戴镜前结膜囊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戴镜后菌群发生了变化,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率与革兰氏阳性菌接近,戴镜者系列用品28.2%~40.6%,被微生物污染,戴镜前,后结膜囊菌群变化与接触镜系列用品污染密切相关,检查了32例戴镜并发角膜感染病例,从眼病变  相似文献   

18.
1988年门诊流行性结膜炎的病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是一种潜伏期短,传染性强的急性结膜炎。本病1969年首次出现在西非的加纳。尔后迅速蔓延,疫情遍及亚、非、欧、美各洲。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发生。1971年该病首次传入我国。引起国内各地广泛流行。1988年我国再次发生大流行,亦波及我市,我院与省防疫站合作,进行流行病学与病原学调查发现,本次大流行是由柯萨奇A24型变异株引起。临床特点1.一般资料:AHC 流行期间,我院门诊诊治AHC 患者3002例,其中男1567例(52.2%),女1435例(47.8%)均为双眼  相似文献   

19.
角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具有弹性和韧性,其生物力学特性对维持角膜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且与眼部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硬度是角膜最重要的生物力学指标之一,圆锥角膜、青光眼、Fuchs角膜营养不良等疾病均与角膜硬度异常相关.随着角膜硬度的相关研究增多,其在疾病发展及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眼于角膜硬度这一常用生物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角膜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时机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12-12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患者11例1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包括角膜直径(<9.5mm)、眼部异常和全身异常,术后随访至少1a,评价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11例中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4例,18眼中合并虹膜缺损6眼,眼球震颤18眼,原始玻璃体动脉残留1眼。对11例18眼患者施行三种手术方案:(1)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xtra capsular extraction of cataract, ECCE)者5眼;(2)Ⅰ期行ECCE,Ⅱ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C-IOL)者4眼;(3)Ⅰ期行ECCE联合PC-IOL植入者9眼。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改善,1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45±0.0958(0.01~0.20)。ECCE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1眼,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后发性白内障10眼,继发性青光眼2眼。

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常伴发虹膜、脉络膜缺损,眼球震颤等合并症,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但术中应注重防范角膜损伤、后囊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加强管理,特别是眼压的监测,以极早防治青光眼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