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收住院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AI)16例,采取保守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30例(15%)、中残30例(15%)、重残38例(19%)、植物生存12例(6%)、死亡90例(45%).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刘波  刘明辉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116-116
弥漫性轴索损伤(d 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头部在加速运动时,脑深部组织因受剪应切力作用所引起的颅脑损伤。由于病情复杂,伤情重,诊断和治疗困难,死亡率达62·5%,预后极差。从1994年6月~2004年11月我科共收治35例DAI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2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用于描述头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类型,尤其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是头部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因此,对DAI的发病机制、损伤特点、影像学特征、分型、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阳  郑成 《黑龙江医药》2007,20(6):637-640
目的: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4例(21.5%)、中残10例(15.4%)、重残7例(10.8%)、植物生存7例(10.8%)、死亡27例(41.5%).结论: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胡炜  徐长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40-2841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因头部高速旋转后的剪切力引起神经轴索断裂及毛细血管撕裂的广泛损伤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断裂的轴索回缩形成轴索球。早期CT表现脑实质单发或多发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伴脑实质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肿胀、变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弥漫性脑肿胀。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收治颅脑损伤病人133例,其中符合弥漫性脑损伤诊断标准者25例,占颅脑损伤18.79%,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弥漫性轴索性损伤的临床发病机制、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主要采取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对于中线明显移位的患者采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脑干受压和环池闭塞以及第三、四脑室明显受压甚至消失的脑肿胀、脑疝患者则及时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GOS)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4例(22.3%)、中残17例(25.7%)、重残15例(24%)、植物状态生存5例(9.1%)、死亡15例(18.9%)。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糖升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笥凤  吴挺前  王丰  徐强 《江西医药》2004,39(3):185-186
随着对颅脑损伤研究的深入发展.弥漫性轴索损伤已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目前认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可能是脑损伤患者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其病情往往严重,并发症多。我们对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8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9.
李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416-341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弥漫性脑损伤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重型颅脑损伤中的28%~42%,病死率高达42%~62%[1]。有研究表明,在致死性闭合性脑损伤的脑切片中,几乎均可发现DAI的存在[3]。临床上漏诊率、误诊率较高,因此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刘连松 《临床医药实践》2008,(19):1011-1012
目的:通过对我院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诊断治疗分析,探讨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对病人采取综合治疗,早期予亚低温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症平稳,维持机体内环璄稳定,预防各类併发症的发生。结果:恢复良好12例(25%),中残14例(29%),重残7例(15%),植物生存3例(6%),死亡12例(25%)。结论:目前治疗DAI尚无特效治疗措施,采取手术,亚低温等综合处理措施,可降低DAI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加深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4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生存16例,7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3例中残,2例重残;病死25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改变,综合治疗仍然为目前治疗该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朱文昱  黄强  兰青 《江苏医药》2006,32(3):217-219
目的比较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原发性脑干损伤(PBSI)的异同,为正确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CT/MRI特征,对46例DAI和20例PBSI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DAI组中,CT/MRI发现合并脑干损伤12例;PBSI组中,CT/MRI阴性或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例,单纯脑干损伤1例,合并其它部位脑损伤12例。结论DAI是常见的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合并存在的脑干轴索损伤;PBSI是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包括原发于脑干的轴索损伤、挫裂伤和血肿。DAI和PBSI存在交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病理改变,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SCT征象。结果灰白质交界处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52例(82%);胼胝体、脑干、基底节区或三脑室周围灶状出血9例(14%);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44%)和(或)脑室内出血16例(25%)例;脑肿胀和(或)脑水肿4例(6%);另发现颅骨骨折、颅内积气及鼻窦、乳突积液等。结论MSCT检查准确率较高,是目前急诊检查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 32例,患者均做了CT检查,其中22行CT及MR检查.结果 32例中共发现237个病灶,其中胼胝体12个,脑干3个,基底节区8个,大脑白质211个,小脑半球3个.85.2%病灶为非出血性病灶,T1W低信号,T2W高信号.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轴索损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分析4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按GOS评分结果,治愈18例,中残12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采用高压氧及早期应用大剂量纳络酮等综合治疗,是提高DAI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比较纳洛酮治疗组和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治疗后意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起效快,能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72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64例,呈斑点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5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9例,颅底骨折33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8例临床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MRI资料 ,对其病灶的分布特点、信号特征及不同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例DAI患者 ,共发现病灶 1338个 ,其中双侧大脑半球皮髓交界处病灶 4 6 9个 ,脑叶白质 4 6 0个 ,基底节区 2 0 2个 ,胼胝体 89个 ,小脑 70个 ,脑干 4 8个。DAI病灶在不同序列中的信号特征不同 ,所显示病灶T1WI为等、低信号 ,T2 WI及FLAIR为高信号 ,SE EPI弥散像为稍高信号或高信号 ,FLASH为显著低信号。病灶在不同序列的显示程度不同 ,FLASH序列能得到显示的病灶 ,SET1WI仅能显示 15 3% ,FSET2 WI能显示 38 9% ,FLAIR能显示 5 4 7% ,SE EPI能显示 6 3 6 %。DAI合并症的显示各序列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异性 ,但敏感性略有差异。结论 MRI对DAI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 ,不同序列对DAI病灶的显示能力不同 ,FLASH序列能显示常规序列所不能显示的出血灶 ,可作为MRI诊断DAI的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春洪  生晶  丁乙  陈剑华 《江苏医药》2004,30(7):489-491,i001
目的 建立SD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对DAI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前景。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自由落体法复制弥漫性脑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4h、8h、24h、48h行MRS检查,观察NAA/Cr、Cho/Cr的变化,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打击后24h即可见轴索损伤的病理表现;MRS示轴索损伤后NAA/Cr4h显著下降;8h起逐渐恢复上升,但48h又明显下降;而Cho/Cr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 DAI急性期可能存在短暂可恢复的时间窗。MRS有望为DAI的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判断提供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