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六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标本有度《黄帝内经·素问》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用药治疗得的病,不如平素注意调养,锻炼身体而不得病。这是我国预防医学的一句名言。就连非医学书古典名著《淮南子》中也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  相似文献   

2.
人生在世,谁不想活得健康潇洒而又事业有成!要达到这一点,唯有“散淡”。正如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散淡是一种精神境界。人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甘于平凡,安于寂寞,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心境恬淡坦然,少了诸多烦恼,活得自由自在。这样身心自然健康。有了好身体,也就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可不是,你想干的事儿能不投入吗?就是遇到点儿挫折,你会轻易回头吗?可要让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而这事儿本身又不是太有趣,那该怎么做?比如说教孩子识字,我想告诉你我的经历。孩子五岁半那年,我开始为她上学做心理准备,培养她对上学的兴趣。我把每天晚上讲一个小故事改为讲长篇,比如《人猿泰山》、《80天环游地球》、《鲁滨逊飘流记》等,每天讲一段,到了最精彩的地方,我就说妈妈困了,明天再讲。女儿不依不饶地摇着我说:“讲嘛讲嘛。”我就坐起来认真告诉她:“你一上学就好了,老师教你认字,你学…  相似文献   

4.
贺鹏 《保健医苑》2007,(3):29-31
<正>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中医治病必讲“忌口”,它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所吃中药与食物性味有无矛盾;二是所吃食物对疾病有无不良反应。“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  相似文献   

5.
民谚谓:“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三叟长寿歌》中一位百岁寿星亦唱诺:“量腹节所受,定能得高寿。”这都是说,少食可使人健康长寿。 早在2000多年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强调“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把节制饮食放在养生大法之首。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相似文献   

6.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是《圣经》中讲的人类的“七宗原罪”。女性在感情生活中也很容易犯这七宗罪,而这七宗罪会让女性的情感之舟翻船以招至灭顶之灾。 这七宗罪分别是: 一、轻信。在甜言蜜语面前失去原则。 女孩A,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认为只要有爱,就拥有世界。于是不顾道德、舆论,当然更不在乎金钱、利益,爱上了一位不该爱的已婚男人。  相似文献   

7.
王蒙在《我的“黄昏哲学”》一文中说:我们常常讲不服老,该不服的就不服,例如人老了一样能够或更有条件学习,不能因一个自命的“老”字就满足于不学怠学。该服的就一定服,我年轻时扛过一百多公斤的麻袋,现在扛不动了,我没有什么不安,这是上苍给了我这样的豁免;我可以不扛一百公斤以上的麻袋了,我感谢上苍,我无需硬较劲。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伦教糕和南通麻糕 鲁迅先生的笔下时常关注民生百态,他于1935年4月在上海所写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主要是讲当时小贩们生意冷清,生活难以为继的社会状况.鲁迅怀念往昔,认为以前“薏米杏仁莲心粥”、“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之类的叫卖声既漂亮又具有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种名叫“玫瑰白糖伦教糕”的点心.  相似文献   

9.
静坐、静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一种健身方法。存《大学》一书中孔子说:“知止而后定,定w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虚,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人静在学习创作、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X-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5溯源于颜回。盯L于》*有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源。”就足说额回的静坐已经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一r自己的感知,外忘其形,内超其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坐忘,它表明静坐呼能达到的高…  相似文献   

10.
随缘     
我理解的随缘就是在一些无原则的琐事上随波逐流,求得一团和气。我们有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非常时期,那样紧张的人际关系,那些不能原谅人的过失(姑且不论当时的许多“过失”是否是真正的过失)的时世,想起来惟有厌恶,所以也就讨厌生活中的剑拔弩张。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复杂到每一个个体都是有思想的存在,在思想支配下的行动,永远无法整齐划一。每个人在灵魂深处都有着“怪”的一面——对世事理解得不同。思想者的“怪”,常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人活着总要交朋友,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朋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内有“五曰联朋友”之句。后来郑玄作注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再后来人们就朋友泛称相交好的人。朋友在《易经》中又称作“朋”。 朋友中有一种是年辈不相当的,人们称之为忘年文。《南史》  相似文献   

12.
医院的信息管理,是指信息作为信号、工具和手段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重点是讲技术信息的管理。现分述如下:信息是管理中活跃的“元素”信息,《辞海》的解释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消息。”实际上,预先不知道的固然是信息,事后知道的消息存贮起来仍就信息,由此而“反馈”(馈,送的意思,反馈,一来一回的意思)的“指令”还是信息。所不同的是预先还是事后,是接受者还是发生者而已。信息,从电子计算机术语来说,是人  相似文献   

13.
韦公远 《现代养生》2005,(10):34-35
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本文拟从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五千言中探讨他的修道长寿之术。一、自然长寿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一词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丰富的内涵。自然可理解为保持事物原有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不要人为地破坏或歪曲,它表明了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自然而然,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事实证明,不苛求长寿者反而是长寿者,那些追求长寿而不择手段,肆意破坏自身发展规律的人反而成了短命之人。这就说明,自然是外界…  相似文献   

14.
据说最近有一本名叫《我平庸,我快乐》的书开始走红了,书里这样告诉读者:“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赞成者认为这是人性复苏的一个信号,它提出了衡量成功的新标准不在于是否优秀而在于是否快乐,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统计数据佐证:月收入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的人最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啊,远的不说“快乐的猪与痛苦的  相似文献   

15.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生命活动靠阳气推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依靠阳气就像万物依靠天空中的太阳,缺乏阳气就折寿和不健康。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可导致“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万事零落,饮食无味,寝处不安”,可见,中老年普遍存在阳虚问题,保养与补益阳气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十分重要。尤其冬天天气寒冷,最易伤人阳气,所以中老年人更要注意补益已经匮乏的阳气,纠正阳虚状态。  相似文献   

16.
田光林 《现代养生》2005,(10):40-40
古云:道在目前人不识,这个目前指的是什么?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讲:“金丹大药,只在目前岂不近耶?奈何视之不见,搏之不得,虽近犹远也。若得法度求之则不过片响工夫,便有满目黄华显露,夫何远之有?”《翠虚篇》也说:“莫谓金丹事等闲,切须勤苦力钻研,殷勤好与师资论,不在他途在眼前”。金丹大道不在他途在目前,这很明显。为什么肖紫虚又说:“迷者多而悟者少”呢?上阳子则认为:“玄微妙诀无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顾”。这些“眼前”、“目前”的玄微妙诀,因为“人不顾”,所以迷者多而悟者少了。《道法会元》指出:“要知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  相似文献   

17.
涵养《现代汉语辞典》作两种解释:一是,人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修养功夫,即身心方面的修养。如《朱子全书·论语六》云:“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用时尚语言来讲,有战胜自我或超越自我的意思。二是,物体中蓄积并保持水分的能力。如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作用。兼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含义。古代学者老子撰《道德经》,讲了有关“水的性格与人的涵养”之间的联系,颇富哲理。美国作家爱默生解释说:“涵养,可归结为道德情操问题,是人修养的本质”。老子认为,涵养除阐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食所谓的小,是与正餐相对而言的食品,有人说“小食”最早见于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卯日小食必至君家”,这是不确的,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小食”一词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正佛典《金刚经》里有一句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养生长寿的要义,也是佛法的精神和智慧的原则,是与聪明相区别的分水岭。“应无所住”是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要刻意去关注不相干的现象,做到了就能够生其心。“生其心”是指生命的本质——和。人回到生命的内在,就能够与生命的本源“同和”——“天人合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说:人与阳气同寿,阳尽寿灭。阳气是人体的卫士,五脏六腑之根源,生命  相似文献   

20.
《药物与人》2001,14(7):62-63
璧:观众朋友,《跟糖尿病斗法》马上进入攻坚阶段。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向教授今天要讲的五驾马车是非常重要的。向:我确实提出过“五驾马车”,严格地讲起来“五驾马车”的发明权不在于我,咱不能贪功。这里有一张图,是1995年6月份提出“五驾马车”理论时我们搞的关于糖尿病的活动,其中有一幅在《北京晚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