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价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自体移植促进血管再生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把24只新西兰兔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分离培养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rdu标记,建立兔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注射于实验组兔缺血部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股动脉及股浅动脉起始段行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检测股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加速时间;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实验组移植细胞存在分布情况以及病理学检查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2周后,实验组兔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血流加速时间小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部位有移植细胞存在。实验组血管再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自体移植有望成为一种简单且有效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高频超声检测股动脉对自体移植效果评价提供了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D大鼠后肢缺血的机制。方法:结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制备雌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扩增、纯化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大鼠缺血的右后肢股直肌中,对照组右后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2,4,6周,制备大鼠右股直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RY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6周移植组右股直肌毛细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股直肌切片中S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出现于毛细血管壁,并散在分布于肌组织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迅速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改善大鼠缺血下肢的血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旁分泌细胞,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促使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动员对急性缺血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改善血液供应.目的:观察应用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动员急件心肌梗死模型猪心功能及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健康太湖梅山猪10头,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周后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实验组心肌梗死后3 h 并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肌梗死后第8周行超声心动检测心功能,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β值,梗死区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及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骨髓动员后实验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上升明显,标本Ⅷ闪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血管密度有明显上升.结果提示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白体骨髓下细胞动员对急性缺血心肌血管再生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术中、术后3,6个月观察2组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灌注缺损明显减小(P<0.01).2组均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缺血骨骼肌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7 d后分为4组:①超声+微泡组(US+MB);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③超声+微泡+干细胞静脉移植组(US+MB+MSCs-iv);④对照组.处理后第7 d取局部缺血骨骼肌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US+MB+MSCs-iv组缺血骨骼肌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其新生血管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加. 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一种增强MSCs移植和促进血管新生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观察和比较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正常同年龄段儿童和胎儿3种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增殖能力及表面标志的表达,利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骨髓分离培养MSC,以胎儿和儿童的MSC作为对照;通过对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的观察,并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检测以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得到了MSC,与胎儿和正常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在细胞形态、流式表达模式和免疫细胞化学表达方面基本一致,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MSC的体外扩增能力有别于胎儿及正常儿童.虽然在早期培养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骨髓MSC具有与正常儿童相似的扩增速度,但当群体倍增值(population doubling,PD)达20之后基本不再有增殖能力了,而正常儿童和胎儿来源的MSC却可稳定扩增到30 PD.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MSC在表面抗原标志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但体外增殖能力弱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局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犬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心肌梗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后一二小时,实验组犬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心肌梗死区四五个不同部位,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毛细血管密度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天及1,2,3,4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P < 0.01),且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P < 0.01);心肌梗死区单位面积毛细血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使得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增加,并可促进心肌梗死后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与良好的血液供应关系密切,在移植早期其自身所分泌产生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不足以刺激血管新生而容易导致移植的细胞死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修复重建、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6~8周龄.体质量250~300g。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体外转染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组,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N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移植细胞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细胞呈肌样细胞形态,并且两组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改善程度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新生毛细血管,相对于单纯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移植,细胞移植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更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重建缺血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远期疗效均不理想。近年来采用干细胞的血管再生疗法在梗死部位修复或重新建立有效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兔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11在江苏省血吸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完成。材料:选用新西兰大白兔8只,制备兔后肢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只。方法:分离培养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溴-2-脱氧尿苷标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实验组兔后肢缺血部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2周后行兔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移植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加速时间等;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细胞移植2周后实验组兔的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血流加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兔移植部位有抗5-溴-2-脱氧尿苷染色阳性细胞存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部位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自体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ch1表达的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 (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M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微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脑缺洫皮质区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微血管Noteh1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脑缺血后BMSC移植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缺血皮质区Ⅷ因子及Notch1的表达。结果(1)植入的BMSC可以趋向性迁移到脑缺血损伤区域。(2)BNSC移植组脑缺血皮质区新生徽血管密度较单纯脑缺血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3)BMSC移植组缺血皮质区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Notch1,且明显多于单纯缺血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结论B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且可能与促进Notch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具有修复和替代受损脑组织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目的: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随访过程中有3例患儿失访。顺利完成研究的17例患儿治疗后1,3,6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总分及A(卧位与翻身)、B(坐位)、C(爬与跪)功能区得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总分及B(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抓握能力)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以治疗后1个月的提升速度最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对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细胞具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自律性跳动的心肌细胞,而经静脉移植和骨髓动员骨髓间充质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1—10/2008—01-10在山西医科大学国家重点生理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分子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山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Wistar大鼠5只作为骨髓间充质细胞供体。50只以阿霉素腹腔注射6周,15mg/kg制作大鼠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购于齐鲁制药有限公司。CD44、CD34、CD45均为山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流式细胞仪实验室提供。方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CD45、CD44和CD34。造模后随机分成4组:联合治疗组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细胞和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50μg/kg,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50μg/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细胞,心力衰竭组不给予任何干预。 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天大鼠外周血自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表达。②造模4周后以彩色超声心动图和血液动力学检查评价各组大鼠心功能参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治疗后第6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单个核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心力衰竭组则无明显变化。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CD34阳性,心力衰竭组CD34阴性。联合治疗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及骨髓间充质细胞组造模4周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心脏超声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以联合治疗组改善效果更好。 结论:骨髓间充质细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