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疗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和视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有所降低,视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可改善患眼眼压和视力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6例184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1例9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85例89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实验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可有效减少浅前房发生,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随机将本院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82眼)青光眼患者纳做此次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6例(42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2例(40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眼压及手术成功率、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对照组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青光眼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76眼),分为治疗组(复合小梁切除术组)40眼和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组)36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情况、眼压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85.0%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治疗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采取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2例(9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48眼)和对照组(41例42眼),观察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视力提高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8%(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观察组的视野改善率为9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降低巩膜瘢痕形成风险,调节房水滤过量,有效控制眼压,降低手术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复合小梁切除术和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对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32例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15例)和睫状体光凝手术组(17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患者行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前眼压为(42.2±7.3)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周眼压为(30.1±3.5)mm Hg,术后1个月眼压为(26.2±2.1)mm Hg。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前眼压为(44.3±6.7)mm Hg,术后1周眼压为(22.2±2.1)mm 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8.3±1.4)mm Hg。两组术前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1周、1个月眼压水平均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发生早期浅前房2例,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发生轻度前房积血3例,经治疗后吸收;术后出现高眼压2例,经药物治疗及局部按摩后眼压控制正常。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发生早期浅前房0例;术后发生轻度前房积血1例,经治疗后吸收;术后出现高眼压1例,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正常。睫状体光凝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67%显著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的1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体光凝术操作简单,方便学习和掌握,对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可以得到与其他手术效果相同的结果,是治疗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48眼)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0例(2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22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对照研究,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诊,检测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指标,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浅前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筋膜下麻醉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下的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连续收入院的50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眼:球筋膜下麻醉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对照组35眼:球后麻醉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观察患者合作度,眼压。结果球筋膜下麻醉组有89.2%的合作度,球后麻醉组有88.2%的患者合作比较好或非常好合作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眼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观察组(11.42±5.16)mmHg,对照组(14.12±3.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21mmHg为标准,观察组的完全成功率为96%,条件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完全成功率为74.3%,条件成功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和有效的。在用药24~48h,仍然持续高眼压状态的病例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定期检查患眼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为(15.26±3.37)mm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25.69±13.5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为(3.27±0.64)mm,明显大于术前前房深度(1.58±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少。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7例临床治疗资料,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全部87例(90眼)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治疗后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中8眼出现角膜水肿,经治疗后均于3d内消失;3眼出现低眼压症状,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2眼出现前房渗出,经治疗后自行吸收;1眼出现角膜萎缩;无视网膜脱落,后囊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同时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coma,PG)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8例(208眼)已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e-closureglaucoma,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95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103例(11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24周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及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具有术中创伤小、降眼压作用明显、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前房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理想,眼压控制好,视力满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黄文荣 《河北医药》2012,34(17):2592-2593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8例(46眼)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4例(38眼)青光眼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眼压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及1年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疗效肯定,可作为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肖其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8-28,83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比较与分析。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95例(95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49眼),对照组46例(46眼),分别行改良小梁术与小梁切除术。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术后早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前房形成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小梁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和形成良好的功能性滤过泡,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2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冷凝术。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与术后的视力测量、眼压检查,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和对症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者23例(71.88%),未发生变化者7例(21.88%),视力出现下降患者2例(6.25%),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26例患者眼压获得有效控制,眼压(18.38±2.28)mmHg,明显低于治疗前(43.8±5.4)mmHg(P<0.05)。结论采用视网膜光凝/冷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NVG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部分患者可能提高视力、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麻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行表麻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共21例(21眼),术后随访6~2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指标变化。结果眼压由术前(37.41±4.56)mmHg降至术后(18.28±2.50)mmHg,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视力稳定,术中及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观察表明,表麻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治疗青光眼,特别是晚期青光眼的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两种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我116例(128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眼)与实验组(64眼),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并随访1年。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81%和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实验组手术成功率为87.5%明显高与对照组的43.8%(P<0.05);术后1年,实验组和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90.63%和70.31%,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能性滤过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疗效显著,且并发症低,值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204-20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则实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患者的眼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66,P0.05);观察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眼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初期浅前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发生来说,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起到显著降低的效果,因此有助于该疾病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晚期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70眼)晚期青光眼在表麻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及巩膜瓣调节缝线等技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视力、眼压、视野.结果:术后随访6-24月,眼压〈21mmHg者66眼(99.29%),视力提高者27眼(38.57%)、不变者36眼(51.43%),视野扩大者25眼(37.71%),不变者41眼(58.57%),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表麻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较好地保存残存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7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状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均较本组术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实施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提高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对比超声乳化分别联合房角分离术及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58 例(6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组(A组) 30只眼和超声乳化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组(B组)30 只眼,观察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前房深度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压降低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在降低眼压方面优于Phaco联合房角分离术,而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者,但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