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1年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42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43例),比较复苏4小时后其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8例经抢救后转入ICU的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58例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效果、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与病死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输液量、血清乳酸低于常规组(P<0.05);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总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者),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24例,加温组:通过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常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加温组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温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严重骨盆骨折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C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病例83例,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24小时输血总量、死亡率、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控制液体复苏组24小时总输血量、MOD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明显小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救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O%,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功救治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指烧伤后6h开始的液体复苏治疗)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的患者按不同时期治疗措施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及综合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综合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BLA)、肌酐(C 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下降,碱缺失(BD)上升。与常规组比较综合组治愈率高,心、肺、胃肠等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及脓毒症发病率明显下降(P<0.01和0.05)。结论快速有效的综合复苏、早期削(切)痂植皮术及早期保护主要内脏器官功能、扶持机体免疫功能和防治脓毒症等构成的综合救治方案有利于改善心肌酶谱、肝功、肾功,进而降低MODS的发生率,降低MOD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迟复苏、低容量液体复苏、脑垂体后叶素复苏对创伤早期重度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中华田园犬24只,股动脉放血,制作重度UHS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随机分为A组(延迟复苏组);B组(低容量液体复苏组);C组(脑垂体后叶素组)。观察各组放血前即刻(TO)、达到目标血压时(T1)、实施三种复苏方法后1h(T2)、复苏平稳后2h(113)各时点的HR、MAP、CVP、血气分析及各组的出血量和72h存活率。结果1、2时点,A组的CVP、MAP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B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接近TO;在T2时点,A组的PaO: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中心静脉血乳酸(BL)和碱剩余(BE)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BE明显高于C组(P〈0.05)。T3时点,B组和C组的BL和BE均组和明显高于1、0时点(P〈0.01),低于T1时点(P〈0.01)。三组间的Hot、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72h内存活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低容量液体复苏能显著提高重度UHS时的存活率;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的复苏效果优于低容量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救治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TUHS)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62例地震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Ⅰ组,30例)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组(Ⅱ组,32例),均用平衡液和贺斯为复苏液(2∶1),分别按限制性液体复苏和积极/正压液体复苏方案进行液体复苏,随后进行手术止血.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在复苏的4个时相点检测剩余碱、乳酸和肌酐.结果 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50~70 mm Hg和70~90 mm Hg,心率在早期复苏后明显下降,CVP升高(组内P<0.01,组间T1P<0.01),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总输液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复苏后剩余碱值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Ⅰ组变化更为显著,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肌酐在复苏后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于积极/正压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组织氧供,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用于TUHS的液体复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的创面治疗方法对烧伤休克期体液变化及液体复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烧伤面积为30%TBSA~90%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分别采用烧伤再生医疗技术(A组,30例)和传统的磺胺嘧啶银霜抗炎疗法(B组,30例)治疗,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两组患者休克期体液变化及液体复苏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休克期补液量、净体重增加量(水肿)、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情况和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组患者尿量多于B组、休克征象发生率低于B组,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度烧伤治疗中,不同的创面治疗方法对烧伤休克期患者体液变化、复苏及预后均有影响,烧伤再生医疗技术比磺胺嘧啶银霜抗炎疗法更有利于减轻烧伤对患者体液的影响以及液体复苏、稳定有效血容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 (LTV) 呼气末正压 (PEEP)机械通气 (MV)治疗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疗效。 方法  1997年 10月~ 2 0 0 3年 10月 ,我科 2 6例创伤性ARDS患者 ,分为传统潮气量 (12~ 15ml/kg)机械通气组 (A组 ) 11例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8月 ) ;低潮气量 (5~ 8ml/kg) PEEP机械通气组 (B组 ) 15例 (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10月 )。比较两组的血气、血流动力学指标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 (VILI)发生率 ,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时间、发生率和ARDS的病死率。 结果 两组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中氧分压(PaO2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组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高于A组 (P <0 .0 5 ) ,B组中发生MODS的时间延长 (P <0 .0 5 ) ,MODS的发生率和ARDS的病死率降低且无VILI发生。 结论 低潮气量 PEEP机械通气在创伤性ARDS的治疗中 ,改善氧合与传统方法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EEP(5~ 18cmH2 O)和轻度高碳酸血症 (PHC)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且能有效地减少VILI,延长MODS发生的时间 ,适合在ARDS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严重创伤165例入院1 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的量效关系.结果165例中复苏成功率为67.9%,复苏成功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1例(6.66%),创伤病死率32.1%(53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最初1 h)输液量大于1.5 L两组存活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小于1.0L组.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应以血液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纠正低氧血症,改善组织供氧及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