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自 1990年~ 1996年随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和西医疗法两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按美国风湿病学会 1987年修订标准诊断的我科住院病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西结合治疗组各 20例,两组性别比例,年龄病情轻重均无明显差异。 方法 :西医组 :(1)氨甲喋呤 10~ 15mg每周 1次,静脉滴注。 (2)消炎痛片开始 25mg, 3次 /d,每隔 3~ 5d增加 25mg,直到出现明显止痛效果,但最多每日不超过 150mg。 (3)关节痛变趋向静止期后,用运动疗法改善关节功能。中西医结合组:除用西医组上述药物外,采用如下方…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队)是一种病因不明,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反复发作性关节的肿、痛、热,受累的关节常为手足小关节,最终导致关节畸型、强直、丧失功能而成残废。属中医的“周痹”、“历节”、“顽痹”范围,临床治疗难度大,尚无特效药。笔者从1995年以来采用蝎毒口服液结合中西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化护理模式.方法 将103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1例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方法,实验组52例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测定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满意度等,对比评价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住院首日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第10、20天及出院后1个月末评分比较差异显著;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健康教育达标率、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按临床护理路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可以提高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38-1039
选取10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上中下通用痛风汤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6、12w后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GH及DAS28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疗效显著,有效保护关节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82例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82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分级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分级病例数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少谊  芮磊  陈一平 《临床荟萃》2001,16(5):221-222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较常见的风湿病。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RA86例 ,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本组 86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 2 4例 ,女 6 2例。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6 4岁 ,平均 41岁。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 11年 ,平均 6 .7年。临床表现有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类风湿因子 (RF)阳性 ,血沉增快等。按照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 (1987年修订标准 ) ,均符合 RA的诊断。1.2 治疗方法 确定诊断后 ,即给予雷公藤多甙 ,每日 3次 ,每次 2 0 mg。萘普生 (或英太青 )每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47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纳入观察的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接受DMARDs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中药自拟解痹汤,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CR20及ACR50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ESR、RF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异,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应用云克注射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3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提高活动期RA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齐虹 《当代护士》2007,(2):9-11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损伤的常见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病情常反复迁延,无特异疗法,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2].  相似文献   

12.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报告自2003年2月至2004年8月应用国产来氟米特治疗8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并与进口来氟米特(爱若华)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受累为主。关节肿痛、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晚期可引起关节结构破坏,导致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院风湿病专科多年来,对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全面综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对称性关节损害为主的全身慢性炎症性疾病,关节外的多系统常可受累。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炎。滑膜炎反复发作可导致关切腔内软骨和骨的破坏,继而引起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据报道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但地区之间发病率不同。我国人口的患病率为0.24%~0.40%,女性多于男性,约2~3:  相似文献   

15.
胡兰萍 《护理研究》2007,21(12):3242-324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手、足、指、趾等小关节最易受累,轻者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重者关节变形、强直,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手段。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益赛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全新生物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2例,随访1个月,96%的病人疗效满意。现将益赛普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2006年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临床上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见的症状是关节肿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严重的功能损害,甚至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门诊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获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科自1986~2006年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12例,男性347例,女性465例;年龄11~72岁,平均38.5岁;病程8月至23年,平均1.4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812例病例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结合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医院治疗的98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免疫相关指标、炎症相关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标志物。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晨僵具体时间、关节压痛数量、肿胀关节数量以及RA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免疫系统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A、Ig G、Ig M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指标[骨桥蛋白(OPN)、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