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其时序空间分布。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凋亡调节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轻、重度脑损伤不同脑域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组织颗粒酶b的表达及高压氧(HBO)的治疗作用.方法 110只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HIBD组(n=50)及HBO治疗组(n=50).采用经典的Rice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颗粒酶b表达变化及应用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伤侧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缺血后6 h,HIBD组和HBO组伤侧脑组织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即明显升高,于1 d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7 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HBO组伤侧大脑中颗粒酶b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在缺氧缺血后12 h和1、3、7 d均明显低于HIBD组(P<0.05).结论 新生大鼠HIBD后颗粒酶b表达增加;HBO可抑制新生大鼠HIBD后颗粒酶b的表达,减少缺氧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细胞凋亡及半胱天冬酶 -3m RNA(Caspase- 3m RNA)表达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生 7d龄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ON组 ,n=8) ,左颈总动脉结扎 HIBD组 (n=8)及 HIBD+HBO治疗组 (简称 HBO组 ,n=8)。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及 Caspase- 3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TU NEL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ON组的左脑及 HIBD组的右脑未见或偶见阳性细胞 ,HIBD组大鼠左脑组织各个部位均可见到阳性凋亡细胞 ,经 HBO治疗者左脑阳性细胞比未治疗者减少 [(2 5 2 .96± 6 8.5 9)vs(342 .2 4± 74 .16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Caspase- 3m 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 :CON组无或仅少量阳性细胞出现 ,HIBD组和 HBO组脑皮质、纹状体及海马均可见 Caspase- 3m RNA阳性细胞表达 ,但 HBO组信号明显减少。结论 与 CON组比较 ,HIBD组病变侧脑组织阳性凋亡细胞数增多及Caspase- 3m RNA的表达增强 ;经 HBO治疗后 ,与不经 HBO治疗的 HIBD组比较 ,病变侧脑组织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减少 ,Caspase- 3m RNA的表达明显减弱 ,提示 HBO可能通过抑制 Caspase- 3m RNA的表达 ,起到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流改变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脑损伤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其中轻度32例(轻度组),中度组28例,重度20例(中重度组);另选取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连续5 d检测2组大脑前中动脉舒张末期速度(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RI、搏动指数(PI)及平均速度(Vm),并进行比较。结果:出生后24 h内,3组HIE患儿的Vs、Vd及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轻度组脑血流速度在48 h及以后与对照组相近,中重度组Vs、Vd及V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血流在第5天尚未恢复正常;出生各时龄,中重度组Vs、Vd均明显低于轻度组(均P0.01),而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24 h内,轻度组与中重度组PI与RI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中重度组PI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3天恢复正常。结论 :随着HIE严重程度的增加,患儿脑部血流量明显减少,而血流恢复较慢者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6.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小吾  刘海东 《人民军医》1997,40(12):713-715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c-fos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探讨神经细胞凋亡在脑继发性损害中的作用,及c-fos基因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脑创伤后3、12、24、72小时和7天组,采用自由落体撞击致重型颅脑损伤。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测c-fos的表达。结果TBI后3小时创伤组各组脑组织即出现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随伤后时间逐渐增强,至伤后72小时达高峰,伤后7天仍有明显的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其分布区域为脑挫伤区、挫伤周围皮质和海马,累及细胞类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c-fos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在时序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可引起脑组织明显的c-fos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c-fos表达增加在神经细胞凋亡和修复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运用核素凋亡显像可以探测HIBD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提示它在神经元凋亡无刨性诊断、治疗评价和预后估计等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缺氧和机械损伤诱导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调亡与缺氧和机械损伤的关系。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神经元细胞,经低氧或机械损伤处理后,应用光镜、电镜、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eik end labeling,TUNEL)法、流式细胞仪、DNA凝胶电泳及免疫组化分析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 经低氧或机械损伤后神经细胞出现恨的形态改变;其DNA呈现“梯状”断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皮质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 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6只),HIBD模型组(HIBD,16只)和高压氧治疗HIBD组(HBO+HIBD,16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92% 氮气和8%氧气缺氧环境中2 h 制备HIBD 模型。HIBD +HBO 组在缺氧缺血后给予高压氧干预,每次持续9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高压氧干预后24 h,每组动物随机抽取8只处死,检测脑皮质COXⅣ、PGC-1α、Tfam和NRF1表达。剩余动物饲养至40日龄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 HBO+HIBD组与HIBD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21.49 ±3.77)s vs (42.50±6.46)s,P<0.01],穿越平台次数、COXⅣ、PGC-1α、Tfam和NRF1表达均显著升高[分别为(7.41±1.13)次 vs (5.26±0.78)次,(82.15±14.84)kPa vs (62.83±11.02)kPa,(112.19±18.41)kPa vs (67.26±10.40)kPa,(92.15±13.99)kPa vs (76.40±9.32)kPa和(72.29±12.88)kPa vs (49.28±7.14)kPa,P<0.05~0.01]。结论 高压氧可通过上调PGC-1过-NRF1/Tfam通路促进脑皮质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改善大鼠HIBD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治疗新生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60只6日龄SD大鼠被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 NS组)、空白对照组( BC组)和干细胞移植组( MSC组),每组20只,制备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将BM-MSCs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经枕大池移植到MSC组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中,NS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BM-MSCs,BC组于模型建立后不进行任何移植。经上述处理后3、7、14、21 d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同时收集大鼠脑脊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神经营养素-3( neurotrophin-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营养因子( glia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 MSC组及NS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14和21天,其mNSS评分与移植前和移植后第3天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SC组、NS组及BC组移植后21 d mNSS评分分别为7.0±2.8、10.0±3.7和11.0±1.6。与第3天比较, BC组仅在移植后21 d出现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 d和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检测发现MSC组神经营养因子NGF、NT-3、BDNF及GDNF的表达较移植前有显著增加(P<0.05),而NS组和BC组表达反而减少(P<0.05)。结论经枕大池移植BM-MSCs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推断NGF、NT-3、BDNF、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磁共振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61例确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颅脑MRI资料,根据分娩情况分为早产儿组27例,足月儿组34例,对其MRI常规序列及弥散序列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单纯室管膜下出血9例,室管膜下出血伴脑室内出血3例,侧脑室体后部旁多发软化灶11例(其中伴室管膜下出血6例),脑室旁实质静脉性梗死4例。足月儿组:单纯室管膜下出血9例,室管膜下出血伴脑室内出血2例,双侧大脑半球局部皮层及皮层下对称性迂曲线状短T_(1)信号5例,双侧脑室旁脑实质内对称性多发点片状短T_(1)信号5例,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水肿2例,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斑片状短T_(1)信号9例,其中4例伴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水肿,2例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多发囊状软化灶。结论早产及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MRI表现复杂多样,其各种MRI表现可相互重叠,根据早产儿及足月儿生理特点、不同胎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病理基础及临床病史可对其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脑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疗效。方法 7d龄SD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HIBI后,即刻脑室注射BDNF(0.5μg)并行HBO治疗(A)或常氧高压氮处理(B),设单纯HIBI组(C)、假手术组(D)和正常组(E),观察对脑水肿、皮层和海马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和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影响。结果 A,B组脑水肿程度、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脑水肿程度、细胞凋亡百分率A组显著低于B组,尤以脑水肿降低更明显,接近于D组,MDA水平两组相差无显著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HBO及脑室注射BDNF治疗可显著减轻HIBI后的脑损伤,其效果优于BDNF 常氧高压氮处理组,表明在HIBI的治疗中HBO与BDNF联合应用起到了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脑组织存活素(survivin)及细胞凋亡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144只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新生HIBD组(n=64)及HBO治疗组(n=64).采用经典的Rice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应用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IBD组细胞凋亡率及Survivin、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HBO治疗可促进存活素表达,其表达水平和caspase-3表达负相关.结论 HBO可能通过增加抗凋亡因子Survivin表达来抑制Caspase-3激活,减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航雁 《人民军医》2003,46(7):415-41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新生儿严重窒息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 ,目前 ,其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问题日益突出 ,是我国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HIE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国内外的命名极不统一 ,直到 1982年挪威Fennicher等将围产期窒息引起的大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命名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此后这一命名被广泛使用。根据 2 0 0 1年 9月北京《第 2 3届世界儿科大会》经验交流报告中可以看出 ,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保健水平 ,尤其是围产期保健措施欠完善等问题 ,新生儿窒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神经系统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以来出生时有新生儿窒息或官内窘迫史75例进行CT检查。结果:按脑水肿的范围分轻,、中、重三度;其中轻度9例,中度35例,重度31例。结论:CT对HIE的诊断具有早期,快速,准确等优点,有利于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仍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因此,采用科学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 研究脊髓急性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4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4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脊髓(T8.9)经中度压迫致伤后,分别在伤后30min、2,4,8,24,48,72h和7,14,21d处死取材(每时相点鼠数=4只)。应用HE、尼氏染色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对脊髓组织进行细胞检测。结果 伤后4h,损伤段及邻近段可见末端标记阳性神经细胞;伤后8h,损伤段灰质中阳性细胞数达高峰;伤后24h,白质中阳性胶质细胞数达高峰;伤后72h,相邻节段阳性细胞数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白质中胶质细胞为主,主要分布于相邻手段。结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