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对策。方法抽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对患儿基础疾病、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医院感染率,分析感染因素并总结防控措施。结果经统计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9例,感染率为5.78%;感染部位以口腔为主,其次呼吸道、皮肤黏膜、胃黏膜等。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制定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新生儿护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病房出院患者,在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前后发生院内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病房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后的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年,较未规范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3年,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494);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院内感染发生率下降明显(P=0.0338)。结论规范医护人员接触环节,对降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及严重院内感染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752例住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主要因素积极加强预防措施。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9.71%。感染部位以皮肤、呼吸道为主;感染的病毒以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低体重和Apgar评分、置暖箱、ICU、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非母乳喂养。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完善管理措施、加强新生儿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ICU院收置的31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置的352例患者为治疗组,两组予加强常规护理,治疗组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冼手,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减少有创操作。结果对照组发生院感66例,发生率为21.3%,治疗组发生院感为54例,院感受率为15.2%,χ2=6.25,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ICU的院内感染主要与消毒隔离不严,没有认真的执行冼手的制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有创操作有关,针对以上原因,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ICU的院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前提,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因此新生儿病房通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及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以预防及减少患儿交叉感染机会,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护理院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某老年护理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63例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院内感染发生的部位、年龄、基础疾病及住院时间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老年护理院的院内感染率为23.59%,高于全国一般医院5.58%的平均水平,但低于综合医院老年科25.62%的水平。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为主,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住院时间成正相关、基础疾病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加强消毒隔离、规范护理操作是减少护理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于洋 《中国实用医药》2014,(15):214-215
目的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进行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于本院发生感染的老年痴呆患者35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未并发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医院感染易发部位,分析与院内感染相关的因素,总结临床护理对策。结果在老年痴呆患者的院内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34.29%),此外,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25.71%),除此之外,还包括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抗生素应用及侵入性操作是引起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防止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应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抗生素,给予优质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  相似文献   

8.
因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其院内感染的感染部位、易感因素有其特点。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1996年12月出院的3843份病历,按院内感染标准筛选,对符合院内感染的461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占院内感染75%的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1 本院1995年1月~1996年12月出院精神科病人3843例,按院内感染标准,符合院内感染者461例,发生院内感染476例次,按例计算院内感染率为12.00%,按例次计算为12.39%,其中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357例次,占院内感染总数的75%,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表1 感染部位分布  …  相似文献   

9.
柴建春  崔北勇  刘东梅 《安徽医药》2009,13(10):1219-12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5年期间发生的早产儿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554例早产儿中69例发生81次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4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结论充分了解和纠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次数,缩短操作时间,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原则,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骨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以便加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的部位依次为术后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血液、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致病菌以为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占52.8%.结论 预防和控制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全面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卫生制度,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还应调整其机体防御功能,消除外因,杜绝医源性因素,将感染率降低至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相关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均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结果 100例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7例,其感染的发生率是27.0%,院内感染患儿的平均胎龄是(31.56±2.57)周,较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平均胎龄(34.66±1.89)周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发生院内感染患儿其出生的平均体质量是(1738.27±601.85)g,较未发生院内感染患儿其出生的平均体质量(2189.96±519.85)g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其监护与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从而确保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的安全,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震后板房医院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方法。方法:结合本院板房医院的实际情况,按医院感染控制程序进行消毒隔离和预防控制,对本院地震后2008年9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458名的院感资料(观察组)与地震前2006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378名的院感资料(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对我院在2006年1月-2009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母婴进行基础护理、患者行为干预、病房空气消毒、呼吸道护理、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护理,对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7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8.1%)。结论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对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性ICU院内感染因素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782例住院病人,对其中发生89例院内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院感率11.4%.结果:感染者以老年病人居多,侵袭性操作多、抵抗力低、基础疾病重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不足易导致院内感染发生;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最常见.结论: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指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并不断完善,加强对医务人员、病人,探视者、物表、空气等医院感染控制各种措施落实,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降低院内感染中的效果。方法筛选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消毒供应室灭菌、清洗、消毒的医疗器械、设备共700次为本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350次未实行器械、医疗材料灭菌、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作为本研究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350次实行器械、医疗材料灭菌、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的作为本研究观察组,对比两组相关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消毒供应室职工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率、器械消毒不彻底率、灭菌不规范率2.57%、0.29%、0.00%显著低于对照组21.14%、14.29%、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毒供应室职工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降低院内感染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规范灭菌步骤,使器械消毒更加彻底,显著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还能促进消毒供应室职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并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85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感染的致病菌,并针对感染的原因,提高预防性对策。结果 385例早产儿中发生感染100例共118例次,感染率为25.9%。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有42例;其次为血液和皮肤黏膜感染,各有13例。100例感染患儿中共分离出139例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有87株,其次为革兰阳性菌有30株。肠外营养、低体质量及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要加强对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控和管理,重视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佐莲  张显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51-152,15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归性地分析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7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感染患者和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外科发生院内感染率为14.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为常见为53.21%,其次为泌尿系感染为19.27%,其中脑出血、重度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气管插管治疗、颅脑引流、泌尿道插管治疗、住院时间〉15 d、机械通气时间〉7 d是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预防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采用常规方式对妇产科患者进行基础性护理,并同时对常见的院内感染进行常规性预防。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全面护理管理方式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比较2个时间段的院内感染率、环境卫生合格率及消毒效果合格率。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月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0%高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环境卫生检测合格率和消毒效果合格率均高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强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对预防患者院内感染作用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肿瘤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减少院内感染。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的方法,阅读326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菌类型。将患者按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确诊院内感染148例(4.5%)。院内感染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以革兰阴性球菌为主,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院内感染与未感染患者性别方面接近,年龄、化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均大于未感染者,有经过侵袭性操作、采用激素治疗、预防使用抗生素及住集体病房的比例均高于未感染者。结论院内感染发生率很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加强相关的护理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工作体系,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  相似文献   

20.
戴伟群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11-112
目的:探讨ICU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196例,发生病房感染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ICU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区域,其危险因素多与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及长期置管、侵入性诊疗操作、某些特殊药物的治疗等因素有关。结论:对ICU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改善环境因素等护理措施,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