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诊断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肾占位性病变患者17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其中恶性病变148例,良性病变26例.比较超声造影特征中肾良恶性占位的灌注情况、强化程度以及廓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肝脏小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5例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肝脏小占位病变患者的超声影像与增强CT特征。结果:增强CT初步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8.0%(22/25),误诊率为12.0%(3/25)。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为96.0%(24/25),误诊率为4.0%(1/25)。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明显好于增强CT(P〈0.05),误诊率明显低于增强CT(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误诊率低,可作为检查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及增强CT技术,对38例可疑肝细胞癌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结果 38例中,采用超声造影测得病灶直径为(5.1±1.9)cm,增强CT测得病灶直径为(5.0±1.8)cm,病理标本测得病灶直径为(4.9±1.9)cm,将超声、CT方法测得肿瘤大小分别与病理标本测得结果进行比较,病灶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6、0.2 4,P>0.0 5)。超声造影与增强C T扫描两种方法 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 7.4%(3 7/3 8)、7 8.9%(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且安全无放射性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在眼眶良恶性肿瘤疾病临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本院接收的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73例眼眶肿瘤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行增强MRI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者60例(82.19%)、增强MRI 59例(80.8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45,P>0.05);超声造影诊断特异度(87.67%)高于增强MRI(73.97%),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64.38%)低于增强MRI(79.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19、4.104,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在眼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准确度无显著差异,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低于增强MRI,但特异度高于增强MRI,临床实际可综合患者病情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联合采用两种诊断方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脏小占位病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脏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肝肝脏小占位病变的115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对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细胞癌23例(28个病灶),肝转移癌26例(32个病灶),肝血管瘤14例(16个病灶),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8个病灶),肝硬化结节10例(15个病灶),局灶性脂肪分布不均9例(10个病灶),肝腺瘤2例(2个病灶),肝炎性假瘤4例(4个病灶)。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89.6%,增强CT准确性87.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相比,有着很好的诊断一致性。超声造影简便易行,可作为诊断肝小占位病变首选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在诊断小肝细胞癌(sHCC)增强模式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sHCC患者39例(43处病灶)CEUS和CECT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39例CEUS和CECT一致性出现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诊断结果分别为56%,63%、42%,Kappa值分别为0.44、0.43、0.40,一致性程度为中等水平。结论 CEUS和CECT出现一致性特征诊断sHCC时,可能会降低sHCC的诊断敏感性,两者的互补应用以及结合血清学、病理学方法有助于提高sHC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闭合性肾损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于伤后24h内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依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的分级标准确定损伤程度,并对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率进行比较,同时对其诊断一致性进行检测。结果:超声造影与增强CT针对闭合性肾损伤检测阳性率依次为98.4%、84.1%,对于轻度肾损伤,超声造影诊断在闭合性肾损伤方面优于增强CT(P〈0.05),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7)。结论: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较好,但是超声造影在诊断轻度肾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病变患者应用增强CT以及超声造影进行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入院诊疗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进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以病理学检测结果为参考依据,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当病灶直径低于2 cm时,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60.0%,而增强CT为95.5%与16.7%,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当病灶直径高于2 cm时,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为97.9%,特异性为75.0%,而增强CT分别为93.9%与57.9%,差异较小。结论增强CT以及超声造影对于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临床实践中可通过二者合理结合与应用的方式,提高疾病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迅速上升[1-3]。肝硬化特征是肝内多发肝细胞性结节,有良性、亦有恶性[4,5]。肝内小于2 cm的小结节,包括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又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明肝硬化发生癌变是一个多阶段过程,首先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形成再生结节( regenerative nodule ,RN),RN再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而最终发展形成肝癌[6-8]。目前普遍认为不典型增生结节是HCC的一种癌前病变[9],介于RN与HCC的中间过渡期,其血供发生改变是影像学检查观察的重点。在肝硬化患者中成功检出早期癌性结节非常重要,影像学检查则是一种较敏感的方法。本研究应用CT增强扫描及超声造影,分析肝硬化背景下不典型增生结节的CT及超声影像增强特点,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对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彩色超声与增强CT在急性胰腺炎(A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96例A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彩色超声与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及AP的检出率。结果彩色超声的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检出率高于增强CT,增强CT的局限性增大、小灶液化检出率高于彩色超声,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而胰腺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胰外脓肿的检出率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CT的AP总检出率及轻型AP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重症AP检出率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AP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各有利弊,必要时可以二者联合,提高AP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增强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2例,比较102例患者增强CT表现及超声表现,胰腺炎检出率。结果(1)在胰管扩张、胆总管结石方面比较,超声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局限性增大、胰腺内小灶液区,CT检出率显著高于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与CT检出轻型急性胰腺炎检出率分别为67.6%与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急性胰腺炎超声与CT检出率分别为92.8%与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彩色超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将二者联合应用,即可以相互弥补缺陷,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要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分析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3月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溢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术前进行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平行于乳腺导管的放射状方法对其进行扫描检查,要针对患者的乳晕区域的扩张导管以及占位的常规超声声像图的表现而为患者诊断,诊断结果有BI-RADS1~5级,实时弹性的成像要依据病灶的成像特征进行分析,分为1~5级,此次所有患者的全部病变均或者手术的病理。结果笔者所在医院此次研究的50例患者,其中良性病变为40个,恶性病变为10个,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加强使用弹性成像,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达到100%。结论常规超声如果发现导管扩张伴有内部局限性回声病变,则应为患者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肾动脉狭窄检查的价值。方法对进行肾动脉狭窄检查的50例患者同时行DCE—MRA与S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2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然后以DSA为标准,评价这两种检查方法。结果50例患者的100根肾动脉,DCE—MRA与SCTA诊断的K系数为0.831,诊断一致性好。CE—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8.0%;S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3.4%,阴性预测值为96.7%。DCE—MR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要略低于SCTA。结论DCE—MRA与CTA都能较准确地诊断肾动脉狭窄,但DCE—MRA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螺旋CT联合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住院的经螺旋CT联合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28例,回顾分析螺旋CT及超声资料。结果 28例患者经螺旋CT及超声确诊26例,并显示其侵及范围,确诊率为92.86%。结论螺旋CT联合超声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超声造影在鉴别低回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腹部超声造影.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及超声造影表现,比较肾透明细胞癌与低回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67例肾肿块患者中,51例为肾透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2月~2014年8月,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0例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检测,对比与观察两组的常规超声与彩色超声造影参数。结果治疗组的IMT值为(1.06±0.32)mm,对照组为(0.75±0.1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D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能有效显示血流情况与造影变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球病变的CT分析与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眼球病变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和B超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CT诊断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6例、眼球内肿块合并钙化患者10例、玻璃体增生症患者2例、Coat病患者5例。B超诊断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例、眼球内肿块合并钙化患者9例、玻璃体增生症患者2例、Coat病患者4例。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B超均是诊断眼球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显示眼球内肿块合并钙化诊断时CT好于B超,检查眼球疾病可以CT为主,B超为辅助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60个结节)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术前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超声弹性成像在临床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该组138例甲状腺患者160个结节中病理证实为良性129个(80.63%),恶性31个(19.38),根据超声弹性成像所得的弹性图颜色分级标准,129个良性结节中0~Ⅱ级113个(86.82%)、Ⅲ~Ⅳ级16个(13.18%);31个恶性结节中0~Ⅱ级4个(12.90%)、Ⅲ~Ⅳ级27个(87.10%)。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6.25%,明显小于超声弹性成像的87.50%(χ2=20.32, P=0.000),常规超声检查特异度为61.29%、灵敏度为67.44%、阳性预测值为87.88%、阴性预测值为31.15%,均明显低于超声弹性成像的87.10%、87.60%、96.58%、62.79%(χ2=15.04,P=0.000;χ2=5.39,P=0.022;χ2=5.92,P=0.019;χ2=10.24,P=0.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常规超声相比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早期对甲状腺结节确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经胸部超声检查,其中CT扫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比较两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型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胸部超声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其中主动脉夹层分型为Ⅰ型14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并明确分型,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临床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恩春  刘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487-2488
目的:评价螺旋CT的平扫期、皮髓质期(cMP)、实质期(NP)显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能力。方法:螺旋cT检查。肾脏占位性病变51例,先平扫,再以3ml/s团注造影剂100ml做增强扫描,增强时分别扫描CMP(注射后25秒)和NP(注射后100秒)两期。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并测定病灶的CT值。结果:51例中发现病灶70个,其中平扫期检出病灶41个(58.58%),CMP检出病灶53个(75.71%),NP检出病灶70个(100%);实质性病灶在NP显著增强,而囊性病灶的cT值在各个扫描期没有差别。结论: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螺旋CT检查,平扫描和CMP、NP一起使用,对病变的检出率和病灶的特征显示优于仅做其中一期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