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2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处。结果:27例中,支架成形术成功26例(96.3%),狭窄程度从术前76.3±10.1%降至术后8.2±6.9%。其中1例因颈内动脉虹吸段过度迂曲导致支架植入失败,2例术后24h内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再形成,无手术死亡。22例随访0.5~1a(平均7.5个月),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一定的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7例患者术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和噻氯吡啶250mg/天,6F(Envoy)导引导管放置到颈内动脉远段或椎动脉近颅底段,造影获得工作位,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微导丝在路途导引下通过颅内动脉狭窄段,向远端直至P2或M2段,确保足够的支撑力。选择支架大小的依据为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导丝引导下支架通过狭窄部位,造影确定支架位置正确,充盈球囊至5~6大气压,支架释放后造影确认展开良好,回撤球囊,无并发症,操作完毕。随访3~10月。结果:17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处植入支架,技术成功100%,造影显示狭窄由术前(78.3±12.9)%降至术后(6.8±7.3)%,狭窄的动脉管径恢复,短期随访(3~10个月)显示很好临床效果。术中出现一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SAH),对症治疗痊愈。6例随访造影未见血管再狭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增加血管内径,改善血流量,减轻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0岁,右利手.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反复发作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每周发作1次,每次持续1~3 min.可自行缓解,近1周来呈每日发作,发作时症状和持续时间没有变化.患者有高血压3级10年(最高190/100 mmHg)、2型糖尿病2年、高脂血症1年、吸烟史30年(20支/d).入院情况:血压:左上肢151/80 mmHg,右上肢153/82 mmHg;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见阳性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状态及脑卒中风险评分分别为:NIHSS 0分、mRS 0分、ABCD2评分[1]5分.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正常(尿、粪便潜血均阴性),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血糖为5.23 mmol/L.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5例(4.9%)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5 min~6 h,5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多样,积极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5.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 ,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 2例 2 3个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了支架植入扩张成形治疗 ,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10个 ,基底动脉狭窄 13个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72 .4±11.3 ) % (5 0 %~ 90 % ) ,平均狭窄长度 (6.8± 3 .1)mm(3~ 12mm) ,植入球囊扩张支架 2 3枚 ,作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  2 3个狭窄支架植入均成功 ,狭窄率降低到 (9.3± 5 .2 ) % ,无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闭塞并发症 ,手术造成缺血性小卒中 1例 (4.5 % ) ,无死亡。临床随访 3~ 2 4个月 ,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 ,血管造影随访 10例 ,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但远期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4年 6月 ,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4 3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2 0例 ,年龄 4 1~ 84岁 ,平均 6 4岁。 2 4例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恶心及呕吐、皮质盲、记忆障碍和 或眼颤等 ;9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 ,6例为既往后循环梗塞患者 ,4例仅表现为晕厥。所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 ,或不能耐受长期的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术后噻氯匹定 (2 5 0mg ,2次 d)口服 4周停药 ,肠溶阿司匹林 (30 0mg ,1次 d)服用半年后减量(10 0mg ,1次 d)终生服用。结果  2 6例恢复正常管径 ,17例狭窄程度减小 80 %以上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恢复满意 ,临床无TIA或脑卒中风再发作 ;影像学随访 2 8例患者 ,6例于术后 6个月造影时见再狭窄 ,程度约 6 0 % ,可能与此患者术后未正规服用抗凝药物有关 ,其余 2 7例影像随访患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199例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植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有效性及近、远期获益差异.结果 Apollo、Wingspan、Solitaire支架植入成功率分别为100%、97.4%、98.5%,即刻残余狭窄分别由术前(70.20±12.02)%、(78.61±12.15)%、(78.44±11.82)%下降至术后(18.00±6.33)%、(23.65±10.71)%、(17.21±8.02)%.支架植入组9例(8.5%)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中栓子脱落、穿支闭塞4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再灌注脑出血1例,术后第5天动脉-动脉栓塞事件1例.支架植入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4,P=0.867).结论 Solitaire支架和Wingspan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有效性,远期获益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后循环梗塞病史,13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椎动脉起始段13例:椎动脉颅外段3例,颅内段5例;基底动脉12例。病变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狭窄长度2-12mm。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将球囊膨胀型支架(BX,AVES670,EXPRESS,BIODIVESO)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狭窄部位,缓慢充盈球囊,造影观察支架释放情况后缓慢回撤球囊。结果 29例恢复正常管径,4例狭窄程度减小80%以上,无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3-10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短暂性缺血再发生或卒中;影像学随访10例患者,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28处(13处为后循环狭窄,15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1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18~39个月(平均24.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或卒中;DSA随访20例患者,4例血管再狭窄(狭窄面积在50%以上),侧支血管通畅。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谨慎开展颅内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 8年 ,“介入放射学之父”Dotter报道了首例血管成形术。但直至 1974年 ,Gruntzig介绍了球囊成形术导管后 ,才真正标志着血管成形术 (PTA)时代的到来。首例血管内支架的临床应用———腔静脉内支架植入术 ,报道于 1984年。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 ,PTA和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的缺血性脑损害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 h内)行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检查,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等资料,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障碍严重程度,系统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平均狭窄分别为(72.3±10.7)%与(29.5±13.9)%.并发症发生率为17.2%,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6.9%).DWI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84.6%).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87.3%)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个(12.7%)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2个(3.2%)出现在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率为0,无病死率.结论 DWI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安全有效.术后早期有一定比率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尽管大部分是无症状的,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刘建秦  朱青峰 《武警医学》2008,19(2):138-14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 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3.73)%,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的特点,但由于例数较少,缺乏长期随访效果,值得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3.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再次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38处),其中择期手术32例,急诊手术4例.38处狭窄中22处位于后循环,16处位于前循环.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of an intracranial artery apply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 (IVUS-VH), which has been recently developed for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plaque. We report a case of successful PTA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using IVUS-VH.  相似文献   

15.
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11例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11例患者成功地植入 12枚球囊扩张支架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2 0 %。在 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 ,11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TCD示血流通畅 ,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