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市非伤寒沙门菌的流行基线,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掌握我市在腹泻病人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株的血清型别、分布、耐药性变化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8—2009年惠州市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非伤寒沙门氏菌检测,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两年共监测腹泻患者430例,检出沙门氏菌19例,阳性率为4.42%。19株沙门氏菌分布于5个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为主,分别占47.37%和26.32%。大多数沙门菌对常用的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结论沙门氏菌是重要的肠道病原菌,病菌经口进人体内而致病,应加强相应的食品卫生监督与健康教育,宣传个人卫生防护知识,切实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1979-2005年间河南省分离的伤寒沙门菌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型,探讨河南省伤寒沙门菌的分布、流行及变异情况。方法伤寒沙门菌单个菌落增菌后定量,制备琼脂糖菌体包埋胶块,蛋白酶K等消化处理,限制性内切酶XbaΙ酶切,制备琼脂糖凝胶,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取菌株指纹图谱,图谱条带进行分子量标化,用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80%相似度为标准,235株伤寒沙门菌被分成69个不同的PFGE基因型。各地区间和不同年份间基因型既有交叉,又存在差异,2005年有新的基因型出现。结论PFGE基因分型技术在确定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面是一种有效、稳定的方法。河南省伤寒沙门菌PFGE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地区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惠州市腹泻患者非伤寒沙门氏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市非伤寒沙门菌的流行基线,早期识别暴发疫情,分析流行因素,掌握我市在腹泻病人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株的血清型别、分布、耐药性变化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惠州市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非伤寒沙门氏菌检测,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分型.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0至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流行病学和腹泻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10至2013年腹泻监测系统采集的1538例腹泻病例样本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538例腹泻病例样本分离出86株沙门菌株,共分为5种血清群、34种沙门菌型。其中优势血清群为 B 群(33.72%),山夫登堡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两种血清型检出率最高,分别占18.61%、8.14%。药敏试验显示耐药菌株除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完全敏感外,对其余19种抗生素均产生一定耐药性,其中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水平最高(23.26%、22.09%)。26株菌为耐药菌株中,53.85%(14株)的耐药菌株同时对3种以上(含3种)抗生素耐药,38.46%(10株)的耐药菌株同时对4种以上(含4种)抗生素耐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血清型集中在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及奥雷宁堡沙门氏菌。结论本地区腹泻患者检出沙门菌属以山夫登堡沙门氏菌最高,肠炎沙门菌次之;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最高,同时各血清型沙门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及严重的多重耐药;应进一步加强对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伤寒沙门菌spaO基因的关系。方法取本地区伤寒沙门菌流行株5株,副伤寒沙门菌流行株1株,进行了侵袭相关基因(spaO)的PCR产物序列测定,利用NCBI\BLASTn进行DNA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菌株2、5、6、10、11的spaO序列一致,与1995年浙江省伤寒菌株中发现spaO6序列相同,菌株14是我国甲型副伤寒菌株中的类型之一。结论显示本地区伤寒菌株基因变异度较大,存在着多个不同亲缘关系克隆系,应加强分子流行病学基础研究,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深入研究sufC基因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作用,制备sufC基因缺陷变异株。方法根据GeneBank公布的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序列,设计sufC缺失用PCR特异性引物,制备缺失sufC基因的同源性核苷酸片段,连接自杀质粒后导入伤寒沙门菌野生株,诱导同源重组,重组菌经PCR观察及序列分析鉴定,将完全重组稳定的相应菌株作为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缺陷变异株,并经测序分析加以确定。结果 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缺陷变异株的sufC基因缺失495个碱基。结论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缺陷株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伤寒沙门菌中的功能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滟  王和 《贵州医药》2006,30(8):682-684
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沙门菌的细胞多糖组成特点及其变异的生化机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鲎血细胞溶解物试验,分别对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DM)以及伤寒沙门菌的CWDM返祖菌株的细胞壁多糖、细胞外多糖、脂多糖进行定性、定量实验,检测与分析沙门菌CWDM及其返祖菌株细胞多糖的化学组成特点。结果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CWDMs细胞壁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亲代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返祖菌,鲎血细胞溶解物试验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的CWDMs均表现为阴性反应,但定量试验表明其含量仅为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返祖菌含量的1/30。结论细胞壁缺陷可导致沙门菌发生细胞壁多糖、细胞外多糖及脂多糖的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沙门菌所致感染性腹泻及食物中毒的主要血清型及耐药性情况,掌握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我市某腹泻病监测点感染性腹泻病例分离出的106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并对其对不同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06株沙门菌鉴定出10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菌株最多;12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低为4.72%,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61.32%。结论提高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的最新动态,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8,(1):30-34
目的:分析36例儿童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36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36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中,主要临床类型为胃肠炎型(7~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最常见的病原菌类型为鼠伤寒沙门菌,且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患者的预后良好。结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可有效地检测菌株的同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严重,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尤其是重视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丰城市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特征、耐药性分析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溯源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丰城市2015年4月至2022年11月分离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以及耐药性分析,应用PFGE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关系。结果 在756份食品和806份腹泻患者样品中,共检出沙门氏菌49株,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比率为38.78%,其次肠炎沙门氏菌占比率为32.65%。选取的35株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耐药率达到82.86%,其次是对头孢唑啉和萘啶酸耐药率达到48.57%,其中30株具有多重耐药性(30/35,85.71%)。49株沙门氏菌DNA指纹图谱同源性为55.4%~100.0%。结论 丰城市从食源性分离到的沙门氏菌株主要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耐药和多重耐药存在严重,应加强对抗生素规范使用,DNA指纹图谱显示沙门氏菌较高同源性,需加强PFGE的日常监测为沙门氏菌的食品安全风险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11.
77例耐氯霉素伤寒杆菌药敏试验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灿 《医药导报》2000,19(2):125-126
目的:探讨耐氯霉素伤寒杆菌与常用的治疗伤寒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血培养或大便培养证实为伤寒杆菌的菌株,用氯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等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1株伤寒杆菌中,有77株对氯霉素或≥2种药物不敏感,其中对≥3种药物达72株次。结论:耐氯霉素伤寒杆菌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大,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近年伤寒的临床特点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经血培养和(或 )骨髓培养确诊的伤寒住院病人 97例 ,分析其临床特征、药敏试验和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伤寒的临床特征是热程长 (平均为 2 5 6d) ,病情重 ,并发症多。稽留热仍较多见 (5 5 7% ) ,脾肿大是主要体征。肥达反应阳性率为 6 7 1%。药敏试验呈多重耐药性 ,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疗效显著 ,其他药物单用效果普遍不佳。结论 多重耐药性的伤寒临床症状重 ,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大 ,抗菌治疗应以氟啶酸或氟嗪酸等喹诺酮类为首选 ,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Chloramphenicol-resistant strains of Salmonella typhi (MIC 60 micrograms/ml), chloramphenicol and ampicillin-resistant strains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s well as multiresistant strains of various salmonella serotypes were found to be very sensitive to cephradine (MIC 0.078-0.625 micrograms/ml). Ten patients with Salmonella typhi bacteremia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cephradine; all the patients' strains were chloramphenicol-resistant. Cephradine appears to warrant further clinical tr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salmonell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搭桥法对诱导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的临床意义。方法:从2013年4~6月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获得7株具有典型生化反应、O-抗原为D群但缺失鞭毛抗原的沙门氏菌。采用搭桥法对7株菌株进行诱导培养,使其鞭毛抗原成功恢复。结果:综合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生化反应及血清学试验得到准确的种属及血清型鉴定。结论:该菌鞭毛抗原的成功诱导为肠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鉴定提供了参考,为基层实验室开展沙门氏菌的血清学检验鉴定提供省时、简单、高效的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舒咽灵软胶囊的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基础。方法:采用小鼠耳片肿胀法和大鼠松节油气囊肉芽增生法,观察舒咽灵软胶囊的抗炎作用;通过体内、体外抗菌试验,观察抗菌作用。此外,通过观察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对小鼠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以及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确定其免疫调理作用。结果:在体外,舒咽灵软胶囊对16种细菌均有程度不同的抑菌作用及杀菌作用,且该药对球菌作用优于杆菌;在体内,对金葡菌及伤寒杆菌感染的小鼠均具有保护作用;还能程度不同地增强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促进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活性及促进小鼠脾T细胞及B细胞的转化能力;对小鼠及大鼠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结论:舒咽灵软胶囊具有抗炎、抗菌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Between October 2006 and April 2007, we enrolled 90 children with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 in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Children aged from 8 months to 12 years (6.2 +/- 2.2 years) treated with cefditoren pivoxil 9 mg/kg/day tid for 7 days were evaluated for clinical efficacy and bacterial effect at the end of therapy and were observed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current infection and complications 4 weeks after the end of therapy. The most frequent T-types of 90 isolates were T1, T28, and T12 at 50.0%, 21.1%, and 11.1%. Of the 90, 11 did not return for follow-up. The 79 we evaluated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ir symptoms were ameliorated. Four still had GAS from pharyngeal swabs at the end of therapy. Isolates from them were identical to initial strains in T-type and PFGE pattern. All 78 observed within 1 month after the end of administration had no complications, but 5 had a recurrence of GAS infection. Two still had GAS from pharyngeal swabs at the end of therapy. Isolates from recurrence cases were identical to initial strains in T-type and PFGE pattern. Adverse effects were diarrhea observed in 1.  相似文献   

17.
A case of a 27 year old male who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some previously sensitive antibiotics while still on treatment for salmonella typhi infection is presen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such a drug resist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