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体位对盆腔照射野内小肠受照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择A、B两例盆腔肿瘤患者的腹、盆腔连续性增强CT扫描图像(A患者俯卧于塑形成腹板模型的负压真空气垫,B患者仰卧于负压真空气垫对背、腰、臀部等体表轮廓塑形).利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对两例盆腔肿瘤患者增强CT扫描图像模拟设计出相同条件的放射野及放疗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评价模拟设计的放疗计划中盆腔照射野内A、B两例患者小肠接受放射线照射体积占各自全部肠管体积的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TPS下模拟设计的放疗计划中,A患者小肠受照体积占自身总肠管体积的33.67%,B患者小肠受照体积占自身总肠管体积的46.16%.结论 盆腔肿瘤放疗中患者采取俯卧于负压真空气垫腹板模型的治疗体位可明显减少小肠接受放射线照射的体积,进而有可能减轻肠道急性放射反应及晚期放射性损伤,提高患者放疗耐受性及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直肠癌放疗技术对小肠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直肠癌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照射方案包括俯卧位3D-CRT、仰卧位3D-CRT、俯卧位IMRT与仰卧位IMRT。比较两种治疗体位PTV、小肠、膀胱照射体积,比较相同治疗体位两种照射技术小肠受照体积及相同照射技术不同体位小肠受照体积。结果两组体位靶区PTV与小肠照射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膀胱照射体积显著小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3D-CRT放疗技术小肠V45受照体积显著高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3D-CRT放疗技术小肠V45受照体积显著高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RT技术下仰卧位小肠V45显著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放疗技术下仰卧位小肠V45显著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的体位,IMRT相对于3DCRT小肠照射剂量更少,而相同的照射技术下,俯卧位小肠V45更小,提示俯卧位照射能够减少小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袋固定技术和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患者治疗摆位精度的作用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一组30例使用真空负压袋固定,另一组30例采用胸腹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比较两组中心点移位情况。结果:两组x轴、y轴方向移位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z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由于呼吸动度、胸廓变化、皮肤(松弛)牵拉等因素,造成摆位误差,使用胸腹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明显减少摆位误差,从而提高了治疗摆位精确度。 相似文献
5.
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是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高精度的放疗治疗机,包括模拟定位机、治疗计划系统(TPS)和CT、MRI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不仅可得到高精度的肿瘤定位、高精度的治疗计划设计,而且还可得到高精度的治疗。确保“三精”(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实施,必须确保从肿瘤定位到治疗计划设计、模拟、确认及每天治疗摆位过程中,患者体位的一致性。体位固定技术是实现每次放疗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盆腔肿瘤放疗并发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腔肿瘤尤其是宫颈癌和直肠癌在放疗过程中常伴有盆腔正常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最常发生的是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肠炎,而慢性迟发性肠炎往往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此,有效治疗和护理放射性肠炎对盆腔肿瘤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进行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40例,使用EPID所拍摄的正位和侧位片与数字化重建图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量化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前后和头脚的误差范围明显大于左右,而前后平均误差值明显大于头脚和左右的平均误差值,在3 mm以下左右和头脚摆动误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后。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盆腔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从而保证盆腔肿瘤放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放疗技术的日益提高,肿瘤放疗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放疗"时代,保证体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各种体位固定装置限制体位移动,各种放疗体位固定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体位固定精度、改进体位重复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腔肿瘤患者精确放疗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的优缺点,寻找改善方法。方法将48例盆腔肿瘤患者分成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原有真空袋体位固定;B组采用改良加长缩窄真空袋体位固定,CT定位后在直线加速器机器上做精确放疗,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重复性结果。结果两组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左右X轴方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脚Y轴和腹背Z轴方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改良加长缩窄的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可以明显改善盆腔肿瘤的体位固定精度,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小患者的计划靶区(PTV)范围,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ES-SCL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ES-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全脑预防性照射治疗(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比较其临床特征及生存结果。结果:单部位、多部位及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分别为12.1个月、18.5个月和9.5个月;限期性、择期性局部治疗及未行转移灶局部治疗患者的MST分别为10.7个月、15.8个月和9.1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化疗与单纯化疗者MST分别为13.7个月和8.7个月;行PCI者与未行PCI者MST分别为18.4个月和10.1个月,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PCI是ES-SCLC患者的保护性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行转移灶局部治疗、原发灶放疗及PCI均能延长ES-SCLC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阴道冲洗、皮肤护理等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宫颈癌的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6%和36%,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各种放疗并发症如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皮炎等发生率均显著下降.结论 对宫颈癌放疗患者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因放疗引起的并发症,使患者更顺利地完成放疗,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康复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放疗所致食管癌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心理、生理及生活等全面护理,放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例数及严重程度,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减轻食管癌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差异。结果整体护理组患者全部完成规定剂量的放射治疗,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因发生严重的反射性食管炎而终止放疗,整体护理组患者严重放射性食管炎(3~4级)的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明显地减轻食管癌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性功能及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64例男性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加盆腔自主神经保留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等级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1、2年局部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12.50%、81.25%,与开腹组(3.13%、9.38%、84.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低位直肠癌切除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术,与非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开腹手术相比较,可以较好地保留排尿功能和男性性功能,且没有增加2年复发率和降低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加组织等效膜(简称加膜)对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时肺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以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所拟的典型成年女子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照射,以6M eV电子线照射加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的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所拟的体表,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加不同厚度组织等效膜(0.5 cm和1.0 cm厚)对电子线胸壁照射时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的特点。结果:在无膜及体表加盖0.5、1.0 cm组织等效膜后,6M eV电子线照射时肺前缘的平均受照剂量减少,分别为63.7、30.7、13.4 cGy;同时动物实验表明在无膜及体表加盖0.5、1.0 cm组织等效膜后,无膜组肺组织病理炎性反应最重,加盖0.5 cm厚膜组次之,加盖1.0 cm厚膜组最轻。结论:在体表加盖不同厚度的组织等效膜后,随着等效膜厚度增加,肺前缘受照剂量减少,同时高剂量坪区向表皮移动幅度更大,可以通过增加一定厚度的等效膜来提高整个靶区治疗的剂量要求,同时肺前缘的受照剂量减少,保护了肺组织,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放疗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8例小细胞肺癌并发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试验组患者采取伊立替康联合放射治疗,对照组采取放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情况以及治疗后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42%,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1年、2年、3年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的使用价值。方法在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放疗中心随机抽取60例(每例选一个照射野)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套热塑体膜固定与不套热塑体膜(用皮肤墨水标记)两种摆位(各30例)。测量每次治疗前后光野"十"字中心的偏移的数值。结果将两种固定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分为三个组别,分别为:误差〈2 mm、误差2-5 mm、误差〉5 mm。采用热塑膜固定技术产生误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3.3%、3.3%、3.3%;皮肤墨水标记所产生的误差为66.7%、23.3%、10.0%。结论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摆位可靠性更高,但是建议在患者体型改变较大时重新制作体膜,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