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博雷 《北方药学》2019,16(2):60-61
目的:研究进口/国产氢氯吡格雷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医院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各70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3片/d,并根据情况给予常规治疗,国产组给予国产氢氯吡格雷,进口组给予进口氢氯吡格雷,所有患者入组后以单次负荷量氢氯吡格雷300mg开始,以75mg每日1次连续服药。国产或进口氯吡格雷服用至术后至少6个月。观察术后1d、服药1个月后,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素B2浓度;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检查狭窄例数。结果:术后1d,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素B2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个月后,两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素B2浓度,较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个月后,国产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栓素B2浓度,与进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国产组狭窄率为37.14%,明显高于进口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国产组狭窄率为38.46%,高于进口组的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和进口氢氯吡格雷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疗效基本一致,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伍琼  胡家顺 《河北医药》2013,(20):3079-3081
目的观察吸烟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冠心病PCI术男性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59例)和非吸烟组(65例),2组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 mg顿服,术后继续每日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及氯吡格雷75 mg。5 d后测定2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比较2组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吸烟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抗栓药物的血小板活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60岁)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胃黏膜出血率16.0%高于观察组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优于阿司匹林,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章丁华 《药品评价》2021,(3):166-169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新余市第四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间隔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聚集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记录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作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高龄冠心病时,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发挥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及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血的影响。方法双抗组30例PCI术后患者,予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20例PCI术后患者,予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结果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本研究表明PCI术后,氯吡格雷联用拜阿司匹林是控制血小板活性的有效方法,且较单用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 2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563例,进口氯吡格雷组695例。两组患者术前1 d分别服用泰嘉或波立维300 mg,阿司匹林300 mg作为负荷量,以后泰嘉或波立维75 mg.d-1及阿司匹林100 mg.d-1两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泰嘉和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9个月的MACE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及两药在PCI术后抗血小板作用的安全性。结果: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相似,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确诊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6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68)、对照组(n=66),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氯吡格雷75mg/d.通过检测血栓弹力图,观察两组ADP抑制率(ADP%)、不良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ADP%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ADP抑制率明显低于冠心病患者,即氯吡格雷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9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运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治疗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30%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05±1.02)分,低于对照组的(9.67±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阿托伐他汀钙与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凝血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以替格瑞洛替换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50例,将氯吡格雷(75 mg/d)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观察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替格瑞洛服用后7、30、90 d与服用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替格瑞洛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与预后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院心血管内科CAD住院患者408例,行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用药前及用药后均采用光学比浊法(LTA)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A)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LTAADP)。并根据PA结果进行分组,将LTAAA≥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LTAADP值≥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CR)。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根据LTA法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入选患者中无AR。其中CR组为101例,NCR组307例,CR发生率为24.8%。所有入院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CR组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17例(16.8%),NCR组患...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9980007)100mg/d;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040006)75 mg/d;联合用药组给予阿司匹林75~100mg/d,氯吡格雷75 mg/d,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三组患者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以及TIA再发率等显示,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优于单药组(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P<0.05)。随访半年,3组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疗效确切,优于两种药单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许丽霞 《海峡药学》2013,25(5):141-142
目的 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在社区随访时辅以丹红注射液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方法 30例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在我社区随访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及治疗组(n=15)。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调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mL)3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4~6h,1日1次,连续应用1周。结果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凝血酶凝固时间(TT)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患者在社区随访时予以1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其凝血功能变化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然连续静滴1周的抗血小板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有待于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6):23-26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阿司匹林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联合组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治疗,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PT、APTT及INR呈升高趋势,FIB及PAR呈下降趋势(P<0.05),入组时及治疗7d时比较,两组间PT、APTT、INR、FIB及PAR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4d及治疗28d时,联合组PT、APTT及INR高于阿司匹林组,FIB及PAR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血小板聚集率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医学科冠心病患者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及其临床病情。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心血管亚专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调查分析患者单用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情况和临床病情资料。结果:共纳入347例冠心病患者,年龄为(65.2±10.1)岁,氯吡格雷是服用率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且随着冠脉靶病变支数的增加,氯吡格雷服用率明显增加(P<0.0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方案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最为广泛(P<0.05)。在靶血管病变支数不同的各组中,阿司匹林服用率均高于吲哚布芬(P<0.05);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比较,服用吲哚布芬的患者年龄大,血肌酐水平高,合并慢性胃病比例高,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DAPT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服用率最高;与阿司匹林相比,在合并慢性胃炎、血肌酐水平高和高龄患者中吲哚布芬服用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与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14例,用药后测定血小板功能。根据抗血小板抵抗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比较各组血小板参数与凝血指标并分析抗血小板抵抗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D-D)、凝血酶凝结时间(TT)]的相关性。结果 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组的PT、APTT、T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PDW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敏感组与抵抗组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敏感组和抵抗组在TT和PDW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比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3例,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两组完成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胃出血率。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延长(P<0.05),且氯吡格雷组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氯吡格雷组的胃黏膜出血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7.5%(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双联合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法,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两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氟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法治疗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50mg氯吡格雷和75mg阿司匹林为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用药剂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PCI术后患者185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65例,泮托拉唑组63例,对照组57例。术后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奥美拉唑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20 mg/d,泮托拉唑组加用泮托拉唑40 mg/d,连用1周。一周静脉采血,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三组的血小板阻抗变化。结果奥美拉唑组血小板阻抗变化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泮托拉唑组与对照组血小板阻抗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可能会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泮托拉唑短期应用不会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三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4例行PCI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月—2018年1月,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135例在PCI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即两联组),79例在PCI后采用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即三联组),对比两组的疗效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两联组与三联组的亚急性血栓(SAT)发生率和30 d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三联组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两联组(P<0.05)。监测发现,两组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且三联组的时间长于两联组(P<0.05)。两组术后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虽然比治疗前均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后应用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近期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且不会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