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D4 4mRNA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31例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D4 4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CD4 4mRNA在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6 4 .5 %。同时伴有肝转移者 ,CD4 4mRNA的强阳性表达率为 70 .6 % ,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 (2 8.6 % ) ,P <0 .0 1。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 4mRNA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 ,且表达强度与癌细胞的肝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邹庆涛  张东伟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153-1155
目的:探索CD44v6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2002-01~2005-12手术切除甲状腺标本的存档腊块。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对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6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CD44v6有44例表达,阳性率为73.3%。结节性甲状腺肿CD44v6无阳性表达。肿瘤组织的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经过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χ2=32.593,P〈0.01)。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强度与病灶的单发与多发病灶、有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与肿瘤直径无关。结论:CD44v6可以用于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其转移潜能,在甲状腺癌治疗决策、预后评估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与CD44v5表达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D44v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胃癌标本CD44v5的表达,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D44v5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率为58.33%.其中在淋巴结转移组为61.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4.4%,P〈0.05)。结论目癌组织CD44v5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关系,胃癌淋巴结转移组CD44v5望现离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和CD44在肺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33和CD44在42例肺癌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 42例肺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占64.3%(27/42)。原发灶CD133阳性率73.8%(31/42);CD44阳性率59.5%(25/42)。转移淋巴结CD133阳性率92.6%(25/27),CD44阳性率81.5%(22/27)。CD133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2%(23/31),较阴性组的27.3%(3/11)高。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6.0%(20/25),较阴性组的41.2%(7/17)高。原发灶CD133和CD44表达与转移淋巴结CD133和CD44表达呈正相关。肺癌组织中CD133与CD44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性。CD133阳性组患者3 a生存率明显低于CD133阴性组(P〈0.05)。CD44阳性组患者3 a生存率明显低于CD44阴性组(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44在肺癌的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状态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对分析和预测肺癌临床表现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53过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7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EGFR和p53的表达。分析EGFR和p53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GFR和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和71.8%,EGFR和P53双阳率为32.1%;结直肠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二者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上相关(P〉0.05);EGFR和P53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 EGFR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GFR和P53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有效指标;并可以为临床提供针对EGFR和突变型p53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与乳腺癌浸润及腋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应用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S P法)、抗原修复技术和RT PCR对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各 37例及部分 (16例 )腋淋巴结阳性组织进行CD44V6蛋白及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 ,乳腺癌组织的CD44V6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 (P <0 0 1) ,且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与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患者年龄 ,肿块大小、部位 ,是否绝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在预测腋淋巴结转移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研究表明 ,CD44V6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且随着乳腺癌TNM分期的提高 ,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 ;对乳腺癌组织进行CD44V6检测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病情进展及腋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广泛性转移,寡转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积极治疗预后较好。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肿瘤局部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肺寡转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CD44是近年发现的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存在于人体许多细胞表面,主要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的粘附作用,可与透明质酸酶结合,参与淋巴细胞归巢。研究表明,CD44可出现于许多恶性肿瘤中,且与肿瘤转移复发及愈合有关〔1〕。关于CD44及其变异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国内鲜见报道。本研究观察了标准型CD44(CD44S)及其变异体CD44(CD44V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关系的意义。1 材料与方法  标本取自1990~1992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空军沈阳医院病理科石蜡…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经导管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35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行结直肠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术,同时对肝脏转移瘤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术.其中介入治疗后1~3个月23例患者行结直肠肿瘤外科手术切除,6例肝脏单发转移癌行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1~3个月随访复查CT,结直肠肿块显效11例,有效22例,无效2例;肝脏转移灶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23例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顺利,术中出血300~1500 ml,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坏死明显,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6例肝脏转移瘤外科切除,术后病理提示1例未见癌细胞,其余5例可见少量癌细胞,坏死明显.结论 经导管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黏附分子CD44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72例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44水平,与正常人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对照,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4含量为(57.85±1.99),明显高于正常人组(43.03±2.33)(P<0.01)及慢性支气管炎组(45.37±1.79)(P<0.01),CD4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类型不呈相关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或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含量可作为肺癌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MSCT征象与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术前进行MSCT扫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肿瘤标本进行染色,检测CD44v6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CD44v6在肿块最大径〉3cm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3cm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MSCT上肿块轮廓出现分叶征、边缘出现短毛刺或棘状突起者,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②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肺癌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③CD44v6在胸膜受累组肺癌中的表达高于胸膜未受累组;④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NSCLC的MSCT征象与CD44v6表达具有重要关系;CD44v6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在NSCLC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对肾脏CD44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8只,体重300~350g,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肾动脉不夹闭;肾缺血60min再灌注1h组(I/R1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1h;肾缺血60min再灌注4h组(I/R4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4h;肾缺血60min再灌注24h组(I/R24h组),双肾缺血60min再灌注24h。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抽血检测血清CD44含量,光镜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脏CD44分子的表达。结果光镜观察sham组肾组织肾小球较多,肾小管结构完整。I/R各组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部分肾小球纤维化,体积缩小,大量肾小管细胞水肿、变性,宫腔缩小,部分肾小管腔闭合。其中以I/R4h组形态学改变最明显。I/R各组血清CD44含量分别为(0.88±0.03)ng/ml、(10.22±3.01)ng/ml、(40.12±6.59)ng/ml、(8.12±1.59)ng/ml,肾组织表达分别为0.41±0.024、14.35±5.262、36.357±8.774、10.317±3.726,各组表达均较sham组升高,但是I/R4h组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CD44表达增加,再灌注4h达到峰值,24h开始回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LIP76和CD44在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6年5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留取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RLIP76及CD44水平的变化;术中留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癌组织RLIP76、CD44表达情况,分析RLIP76、CD4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后2周,胃癌患者血清RLIP76、CD44表达水平降低,与术前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90,26.291;均P<0.05);胃癌患者癌组织RLIP76阳性率为50.00%,CD44阳性率为58.54%,患者癌组织RLIP76、CD44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χ2=48.681,65.063;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RLIP76阳性率、CD44阳性率高于组织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临床分期Ⅰ-Ⅱ期及不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P<0.05);RLIP76阳性、CD44阳性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短于阴性者,但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7,P=0.151;χ2=0.452,P=0.501);Cox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RLIP76阳性、CD44阳性均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RLIP76、CD44水平呈异常高表达,且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CD44剪接变异体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敏感的RT-PCR法,检测了54例原发性肝癌CD44剪接变异体的表达情况,结合相应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讨论了与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提示CD44剪变异体可能赋予了原发性肝癌以及侵袭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曹磊  任华 《武警医学》2011,22(5):398-400
 目的:探讨系统清扫N1组淋巴结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的影响.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分别进行N1组淋巴结系统性清扫,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扫平均34(15~62)个,其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平均16(8~32)个,N1组淋巴结清扫平均12(6~23)个,13~14组淋巴结清扫平均3(1~6)个.全组中无淋巴结转移(NO)14例,N1组淋巴结转移21例,其中仅第13~14组淋巴结转移者7例.结论:作为肺癌分期的重要指标,对N1组淋巴结术中系统清扫尤其是对第13~14组的清扫并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提高肺癌诊断分期的准确性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在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学方法 ,检测 3 0例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表达 ,并与肾良性病变组 ( 2 0例 )和正常对照组 ( 2 0例 )进行对照。结果  3 0例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肾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肾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CD44的表达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T3+T4 期和T1 +T2 期之间CD44的表达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肾癌伴淋巴结转移CD44的表达均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P <0 0 1)。肾癌不同组织类型的CD44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肾细胞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的检测对肾肿瘤性质鉴别、肾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Protoporphyrin IX (PpIX), a biochemical converted from 5-aminolevulinc acid (5-ALA) in living cells, is useful for intraoperative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cancer metastasis in lymph nodes (LNs). However, unknown is whether the fluorescence of PpIX can be detected in the LNs when they coexist with indigo carmine, a blue dye commonly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ntinel LNs during surgery.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usefulness of PpIX fluorescence in the presence of indigo carmine in a mouse LN metastasis model of rectal cance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5-ALA. Spectral analysis of pure chemicals revealed that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indigo carmine widely overlapped with the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PpIX specifically at the peak of 632 nm, a common emission wavelength for detecting PpIX, but not at the other peak of 700 nm. Due to such spectral overlap, the PpIX fluorescence int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by mixture with indigo carmine at 632 nm, but not at 700 nm. Accordingly, fluorescent measurements of the mouse metastatic LN revealed more intense presentation of PpIX at 700 nm than at 632 nm, indicating that the diagnostic usefulness is greater at 700 nm than at 632 nm for the indigo carmine-dyed LN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5-ALA. From these observations, we propose that the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is more efficient at 700 nm than at 632 nm for detection of PpIX in metastatic LNs stained with indigo carm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